文 謝 萍
在“活教育”思想中,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好聞、好模仿的特性,他們對周圍的環境有著強烈的探究欲和探究能力。陳鶴琴先生認為:“幼稚園的課程應以‘兒童的環境’為中心。”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動學習,不斷成長。因此,教師創設一個支持幼兒自由選擇、主動學習的“活”環境,尤為重要。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可見,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究,發現周邊事物的變化,發現自我的成長,成人應當用積極的態度鼓勵他們展現自我、實現自我。教師要從幼兒的興趣和發展出發,為幼兒創設更具有生命氣息,更自然、更生態的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互動中獲得成長。
在以往環境創設中,管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教師保留現有模式,其環境創設不是基于班級實際和幼兒特點進行的,不能生發幼兒的主動學習;二是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教師總是包辦代替,沒有真正放手,這樣的環境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環境;三是教師注重作品是否精致、漂亮和整齊劃一,在教室里布置了不少裝飾性圖片或文字,對幼兒缺乏啟發性。
環境究竟給幼兒帶來什么樣的體驗?什么樣的環境被幼兒喜歡和需要?環境創設的出發點在哪里?什么樣的環境才是真正適合和支持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環境?我園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探索。
“活”的環境能更好地吸引幼兒主動、自愿、愉快、自由地活動。教師應讓幼兒自己劃分班級區域,這樣幼兒會更加適應游戲和學習的需要。例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戲中,有的幼兒將“娃娃家”開在了走廊上,有的幼兒將游戲選擇在午睡區域或是教室里。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讓幼兒自主選擇。再如,大班幼兒充分利用操場開展戶外自主游戲,而操場后的長廊、小魚池成了幼兒野營、寫生、科學探究的最佳場所。這樣的場地劃分將游戲環境變成了一個動態的場所,有助于發揮環境的整體優化功能。
在環境創設中,班級主題環境和游戲環境都需要“留白”,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環境也隨之更加豐富、立體、多元。此外,教師要為幼兒創設適宜的高度,讓幼兒能與之互動。
在創設適合幼兒自主學習的環境中,教師要常問自己: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究竟可以做什么?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做到觀察在前。教師運用定點觀察、追蹤觀察、描述觀察等多種形式收集信息,進行分析,客觀了解幼兒的需要,反思和調整環境對幼兒學習的影響。
在適宜的環境中,教師只有認真觀察、記錄、分析、解讀幼兒的行為,才能將“活教育”思想真正落實到教育實踐中,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成長。例如,在“搭建‘南京長江大橋’”建構活動中,教師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產生的沖突,以搭建的問題為環境創設的核心,記錄建構區的發展流程。教師拋出“長江大橋是什么樣的?”“橋墩和橋面可以用什么樣的積木拼搭?”等問題,讓幼兒產生濃厚的興趣。幼兒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用畫筆表征“眼中的長江大橋”,由點及面地解決了長江大橋拼搭的難點。在探索過程中,幼兒自發地生成了探究軌跡和深度學習的意識。
教師要充分信任和支持每個幼兒,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創設的全過程,體驗設計與制作的快樂。幼兒園門廳是幼兒每天入園、離園、活動的場所,門廳的布置不但為幼兒提供一個欣賞美的環境,而且有其特有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功效。我園門廳在創設中經歷了三次調整:第一次,從討論場景、確定主題,再到選擇作品,都由教師安排,布置的環境顯得呆板;第二次,教師開始讓幼兒參與布置,但教師總認為幼兒作品擺放得不夠整齊、美觀,場景布置凌亂,因此做出干預;第三次,從商討主題、設計場景,再到規劃作品的呈現方式,教師把權利還給幼兒,最終呈現了具有故事性的門廳環境。調整過程并不一帆風順。布置環境要確定場地的大小,這是幼兒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在確定場地面積中,幼兒集體討論測量方法,有人提議用尺子、有人提議用棍子、有人提議用繩子等。到底哪一種測量方法最合適?幼兒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去試驗、比較,最終確定場地的大小;搭建中,問題又出現了,如流水的方向、石頭的放置、同伴間的分工等。在解決問題中,幼兒討論、嘗試、試錯、調整,圍繞主題場景創設進一步優化解決方案。在整個過程中,語言、社會、藝術等領域的活動都融入其中,使幼兒的經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生動的“活教材”“活課程”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什么是“美”?幼兒眼中的美是什么樣的?通過創設門廳環境,教師不禁對美有了新的思考:第一次,從成人的角度出發,以整齊、和諧作為“美”的依據,逐漸過渡到從幼兒的視角,詮釋對春天的認知,用多種表征形式,創設具有故事性和情節性的“美”,如流水中有船、小橋上有人、亭子里有景、桌臺上有花的場景……教師發現,幼兒眼中的美是純粹淳樸的、隨性的,靈動的。幼兒有定義美和創造美的權利。
“活教育”體現了“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思想,這需要教師在班級環境創設中,要聽取幼兒的想法,創設適合其的發展環境。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討論階段,讓幼兒用多種表征方式記錄:想玩什么,想怎么玩,可以用哪些材料玩,想在哪里玩,想和誰玩……一些簡單的圖形或是符號,也能充分反映幼兒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經驗的連續性。當然,教師要對這些表征進行解讀,以便及時了解幼兒的想法。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觀察的基礎上,拍攝照片,以留下幼兒游戲、學習的痕跡。“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環境是課程的一部分。教師要根據課程實施的需要,不斷調整活動環境,從室內環境到室外環境,從顯性環境到隱性環境,讓環境充分發揮課程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每種材料都適用于環境創設。只有適宜、多元的游戲材料,才能促進游戲不斷地向前推進。多元材料源于幼兒的生活,是他們熟悉的材料。這些材料能引導幼兒體驗生活的樂趣。在游戲材料的投放上,教師要注重層次性、漸進性,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開展活動。材料的開放度越大,幼兒的創造性越強。
“活教育”思想主張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相信兒童。幼兒園環境作為教育資源的一部分,其創設的環境是否適宜,關系著幼兒的發展。因此,我園要為幼兒努力創設一個溫馨、安全且能夠讓幼兒主動探究、游戲、學習的“活環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