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皓
(安徽省蕪湖市氣象局,安徽 蕪湖 241000)
眾所周知,在糧食的種植過程當中除了土壤水分等條件之外,氣候因素也是一個主要的影響條件。在我國水稻種植區非常多,而隨著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的水稻產量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今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農業方面遭受了極大的損失。近年以來,我國在農業上也經常遇到干旱、冷害等極端氣候,使得農作物產量大大下降,也成為了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安徽省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大省,水稻是其優勢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國學者也對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做出了研究,并通過分析與歸納,希望能夠為相關方面的課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在安徽省目前的水稻類型是多樣的,其中包括單雙季稻以及早稻中稻等等,并且在安徽省水稻種植總面積高達220萬hm2。由于安徽省整體來說氣候濕潤,而且四季特征分明,在淮河以南是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北則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安徽地區全年平均氣溫在14~18℃之間,平均日照量也達到了1800~2500小時,與此同時安徽省地形復雜多樣,使得種植制度也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現如今在全國范圍內如果出現水稻單產量較低,大多數是由于生產技術低下、土壤肥力低等原因而造成的,然而由于安徽省獨特的地理位置特征,一些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也是引起水稻產量下降的原因。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目前安徽省的水稻種植也面臨著一定的考驗。
由于安徽省常年的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上,且整體積溫也基本上能夠保持在4600攝氏度到5300攝氏度之間,這樣的熱量條件就滿足了水稻一年兩熟的要求。除了熱量之外,水利條件以及土質情況也是影響水稻分布的重要原因,整體來看,安徽省的水稻大多分布在淮河以南的一些地區進行種植。
有過水稻種植經驗的人應該都了解,只有氣溫在10℃以上,且整體低溫高于5000℃才能使雙季稻的種植更加地穩定,在安徽省雙季稻的種植可以延伸到淮河一線。整體來說,將安徽省整體平均氣溫在10℃以上,且積溫低于4600℃的地區劃分為了單季稻區,而將整體氣溫高于10℃,并且積溫大于5000℃的地區劃分為雙季稻區。
在影響水稻產量的眾多氣候因素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則是溫度。若想要水稻能夠正常地生長和種植,在此過程中整體的溫度應該要保持適宜,過高和過低都可能會破壞水稻自身的生理機能,影響其整體的代謝和生長速度,最終引起減產。
另外在水稻的生長過程當中也需要水分,只有適宜的水量才能夠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如果水分過少則會引起干旱,影響水稻正常的授粉等過程;若水分過多就會發生洪澇災害,使水稻根部出現腐爛等情況,也會影響整體植株的活性。
幾乎所有生物的生長過程都離不開陽光,同樣的,光照因素也會對水稻產量有著一定的影響。在生長過程當中,如果說水稻缺乏充足的光照,會引起分蘗數大大減少,這樣一來不利于后期物質積累,導致顆粒重量和飽滿度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整體來說,在水稻的生長過程當中需要適宜的溫度。首先在發芽期以及幼苗生長期,通常在氣溫比較高的時候生長是非常旺盛的,但是如果溫度過高則會引起幼苗枯萎,同樣的溫度過低會使水稻整體植株的生長速度減緩,甚至不利于葉綠體的形成。而整體來說,保證適宜的溫度,尤其是日最低溫的升高,對水稻發芽和幼苗期到生長來說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2.1 影響受精過程
水稻生長的過程當中需要完成受精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結出飽滿的顆粒。而水稻的孕穗和揚花期大概普遍分布在7月到8月,這時如果氣溫過低,就可能會使水稻的受精過程受到影響,使空殼率大大提高。整體來說,水分不足會影響穎花的分化過程,而日照不足則會對結實率有一定的影響。
4.2.2 影響營養物質累計
水稻在生長的過程當中,營養物質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對自身的生長以及后續的結實來說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說在分蘗—拔節期降水減少、光照不足,這種情況之下會使水稻營養物質的累計受到影響,不利于自身的成長。
4.2.3 影響谷粒的飽滿度
水稻的產量如何取決于顆粒的飽滿度和數量,只有受到充足的日照并有足夠的水分,才能夠使水稻正常的成熟,保證其能夠達到相應的飽滿度。相應來說,若降水不足,日照時間少,則會使顆粒的飽滿度大大降低,整體千粒重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成熟時期,水稻需要有充足的光照以及適宜的水分。
水稻的生長過程是非常復雜的,而在這樣的一個自然過程當中,其生長也受到了氣候以及人為因素等各方面原因的影響。實際上目前面對氣候變化,加強水稻品種的培育并提高種植水平,可以減少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
在不同的氣候變化情況之下,經過分析之后得出結論表明,如果說氣溫升高,那么在未來的10年甚至是20年當中,水稻的單產量也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出現上升的情況。但如果氣溫不考慮升高,則單產水平會逐漸的下降。對于我國南方地區來說,基本上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變化趨勢,然而東北地區的水稻單產受到的影響卻與之是恰恰相反的。
5.3.1 種植面積
通過研究氣候的變化對水稻整體種植布局的影響,發現在種植面積上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于全球范圍內的水稻種植面積變化進行研究發現,氣溫的升高相對來說對南半球水稻種植地影響更大,但整體來說,在全世界范圍內水稻種植的界限都是逐漸地向北移動,而這一點的影響也存在著區域性的差異。
5.3.2 種植制度
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對大環境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在其中由于水稻對于氣候變化相對來說比較的敏感,因此會對其產量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通過研究表明,現如今的種植制度與過去相比,發現在南方地區一年三熟的種植區域面積在逐漸地擴大,并且向南方地區的種植界線逐漸向西部和北部移動,而我國整體的水稻種植中心和產量向東北地區移動了2~3個緯度。但相反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的地區界線上面沒有明顯的變化,這表明氣溫逐漸的升高以及降水量的增加,可能會引起水稻種植界線向北移動。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當中,氣候變化會對生長的多方面條件都產生限制作用。在其中,尤其是溫度、降水和光照等這樣的一些因素,會對植物的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說植物生長過程當中面臨一些極端天氣,則可能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并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失。這樣的情況之下要想提高水稻產量,就應該要加強農業方面的氣象監測,并及時地做出預警。這就要求相關的氣象監測部門認真地履行好職責,確保監測以及預警結果的準確性,這樣一來可以為水稻種植者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以便于在面臨一些自然災害的時候及時地采取應對措施,最大程度上減少損失。與此同時,政府以及相關農業管理部門也應該要重視起農業氣象監測。建設起完整的監測和預警網絡,以便于對于農民具體的行為作出指導和參考。
氣候變化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且難以預料,尤其是今年以來各種極端天氣頻發,往往就會引起氣溫以及降水量的變化。這些因素的極大波動,就會使農民一時之間難以應對,并且沒有辦法及時地做出調整。而在農業生產過程當中,作物種植的質量和產量與農民息息相關,作為農業生產活動的承擔者,如今應該要加強農民對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以便使他們可以及時地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在水稻種植的過程當中,包括育苗、插秧以及其他的一些主要過程當中,積極地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和媒介去加強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宣傳,并且傳播氣候變化相關知識,將其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進行解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可以利用廣播以及宣傳冊等方式來進行宣傳,提高農民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這樣一來也可以避免因氣候的突然變化而對產量造成影響。
現如今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尤其是在農業方面,我國有著許多的先進學者和專家,對農業技術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并創新和改革。要知道,雖然環境和氣候因素會影響到水稻的產量,但是反之也可以從改良水稻品種入手。若能夠在此方面增加農業方面的科技投入,去積極地培養和改良水稻品種,使其能夠在生長的過程當中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更強,并且有著更高的產量,不僅可以使得水稻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還能夠使農民增產增收,能夠大大地促進農業的發展與變革。因此可以在這方面入手,加大研究力度,去努力地培養更加優良的品種,使水稻能夠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
農民作為農業活動的承擔者和參與者,在種植作物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是想要提高作物的產量,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在資金投入等方面往往會比較地拘謹,甚至為了降低成本而減少農業生產過程的一些步驟。比如在施肥方面,不少的農業生產者可能會購買一般的肥料,這樣雖然也能夠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但是卻不能夠提高其抗病、抗災害的能力。因此在這些方面也要予以改進,通過調整補貼政策來促進農民的思想意識轉變。
在植物的生長過程當中需要多種多樣的條件,其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在具體的農業生產活動過程當中還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的一項舉措,可以有效地改善因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在我國的南方地區若出現了干旱或洪澇等自然災害,通過水利設施的建設進行灌溉或者進行輸水,這樣一來也可以有利于降低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在作物生長過程當中,降水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條件,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到水稻的最終產量,而通過建立起基礎的水利設施,能夠提高水稻產量,保證水稻生長過程的穩定性。
通過對于安徽省水稻產量的變化以及各方因素的分析,得出了這樣的一項結論,那就是由于氣候變暖,使得水稻的種植界限向北移。在安徽省水稻生長季節內大于10℃的有效積溫在逐步地增加,而雙季稻的積分線則呈現出北移的趨勢。在雙季稻生長的關鍵期內,極端高溫的日數在逐漸增加,極端低溫出現了減少。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一項結論,那就是有效積溫大于10℃左右的升高,可能會使得水稻種植界限逐漸北移。
如今全球呈現出氣候變暖的趨勢,而這一點也對水稻的生長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其中雙季稻的生長周期有著明顯的縮短,早稻的播種期和開花期均與過去相比有著明顯的提前。同時極端高溫或者極端低溫的出現,也對其生長周期等各方面產生了影響,這一點對于多種水稻類型來說都是符合的。
另外在水稻減產的諸多原因當中,災害性天氣頻發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我國的水稻種植過程當中,產量的增加是由于水稻品種的改良以及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但是如今氣候變暖,全球范圍內正常出現極端天氣,降水量過多氣溫也過度升高,這樣一來我國南方地區水稻就出現大幅度減產的情況。
綜上所述,如今全球面臨著氣候變暖,安徽地區水稻種植區域的熱量資源較往常相比有了更大的提高,種植面積等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是極端天氣卻導致了水稻產量大大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全國不同的水稻種植區域來說,都應該要了解氣候變化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并且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應對,以此來保證糧食的產量以及生產安全。可以通過調整農作物布局、加強對極端天氣的應對體系等不同的方式,預防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產生過大的影響。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增加我國整體的糧食儲備,也能夠使農民的正常生活得到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