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霞,張 斌
(1.四川省廣安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四川 廣安 638400;2.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服務中心,四川 廣安 638400)
四川省廣安市稻田資源豐富,水稻是最優勢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2.67×104hm2以上。2020年,全市水稻面積13.07×104hm2,占全年糧食總播種面積的45%;總產量105×104t,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58%。水稻既是廣安人民的主要口糧,又是種植業增收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近年來,由于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農資價格上漲,糧食價格較低,種植業比較效益進一步下降,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長期發展下去,可能出現耕地拋荒,影響糧食安全。如何提高水稻生產效益,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確保水稻面積和產量穩定,確保糧食安全。針對這些問題,廣安市農技站牽頭,組織市植保植檢站、市種子質監站、有關縣(市、區)農業局技術推廣部門,著力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集成和推廣應用,經過幾年的探索、集成創新和應用,取得了較好成效,促進了廣安水稻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
長期以來,農民主要追求水稻單產高,對品質關注較少,據368戶農戶調查,2014年岡優系列種植面積達到41.2%。種植品種多、亂,368戶農戶種植水稻品種數量達46個。筆者從廣安實際出發,篩選了適合廣安的高產、抗逆性強、品質優的宜香系列、川優系列、蓉優系列、內優系列品種,并通過市、縣農業局發布水稻主推品種,推進了高產優質良種面積擴廣。四川省第五屆“稻香杯”評選后,主要推廣了“稻香杯”獲獎品種。同時,把水稻“建基地、創品牌、促加工”融入水稻品質提升,著力優質稻基地建設,到2021年,全市建成優質糧油基地8.67×104hm2,其中國標Ⅱ級以上優質稻基地面積5.93×104hm2,全市優質高產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基地建設推進了全市稻米加工業發展,全市有稻米加工企業8戶,年加工能力60×104t,2021年企業實現優質稻米加工、銷售18.2×104t,實現產值10億元。
經過多年的示范探索,水稻直播技術是一項輕簡、高效、綠色栽培技術,推廣這項技術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一是有利緩解當前農村勞力老化、緊缺、農業后繼乏人的現實問題。即用較少的人、花較小的力就可把水稻種出來,從而防止耕地撂荒。二是有利減少農業用膜,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現水稻綠色生產。三是有利農業業主規模經營。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收益,從而推進規模經營發展。四是有利保持水稻面積和產量的穩定,確保口糧安全。全市自然氣候條件適宜推廣水稻直播技術,直播水稻的生產用水和生理需水與本市的自然降水規律基本吻合,既可能又可行。經過試驗、示范、推廣,集成技術,形成了適合廣安的水稻直播集成技術:一是精細整田,合理開溝。主溝寬30cm、深30cm左右,以利于田間排水和蓄水;每隔3m左右開一條廂溝,廂溝寬20cm,深10cm,用于撒種、追肥、打藥等田間管理;做好田邊,夯實田埂,在田邊開一條寬30cm、深30cm的邊溝,以利播種時排水、播種后保水,同時防止田邊開裂漏水。二是選用良種,適時播種。選用生育期適中、株型緊湊、根系發達、莖稈粗壯、抗逆性強的優質良種。播種前曬種,藥劑浸種,再清水浸泡10~12h,濾干水分播種。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以4月5日前后為最佳。三是科學管水,合理施肥。播后出苗前做到廂面無水田間濕潤,3~4葉田間關水防止雜草生長,分蘗拔節期田間保持淺水,達到23萬/667m2苗蘗時,排水控蘗,抽穗揚花期田間保持較深的水。整田前,用30~35kg/667m2水稻專用復合肥均勻撒施于稻田作底肥,施肥后進行淺旋耕。苗子3~5葉視苗情每畝追施尿素5kg左右作分蘗肥。抽穗期看苗情酌施穗粒肥。四是控制草害,防治病蟲,直播水稻必須做好草害控制,形成了“一封、二殺、三補”的技術措施。一封(土壤封閉):播種后2~3d進行芽前除草,用芐嘧?丙草胺或掃茀特·丙草胺兌水噴施田面。二殺(莖葉處理):秧苗2~3葉稻田出現雜草時,用“秧田一次凈”農德時或2.5%五氟磺草胺油懸浮乳劑(稻杰)等防除雜草。三補:對于分蘗期雜草較多的稻田,再補除1次。同時,加強水稻螟蟲、稻飛虱、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防治。水稻直播技術,主要在平壩、水源條件較好的區域推廣,近4年,累計示范推廣水稻直播面積4.59667m2×104hm2,扣除成本,平均節本增效133.1元/667m2計算,共計實現節本增效9144萬元。
針對廣安特殊的區位和自然氣候特點:廣安地處川東丘陵區,早春氣溫回升緩慢,且多低溫寒潮,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多高溫伏旱,9月多秋綿雨,對水稻育秧、揚花授粉、收獲影響較大。據廣安50年氣象資料統計,低溫寒潮發生概率90%,高溫伏旱、秋綿雨發生概率70%。高溫伏旱天氣,對廣安水稻生產威脅最大,一旦抽穗揚花期遇高溫伏旱天氣,水稻將出現減產,這也是多年來廣安水稻單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避災增產穩產措施,主要突出了適時提早水稻播栽期避災、選用良種抗災、創新技術防災、防控病蟲減災、加強技術配套奪高產的思路。實行地膜保溫育秧,育旱秧,把育秧時間提早到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是有效躲過高溫伏旱天氣,實現7月下旬前抽穗揚花,8月底前成熟收獲,達到抽穗揚花期躲過高溫伏旱天氣,收獲期避過秋綿雨,實現避災增產的最有效措施。重點采用了水稻旱育秧雙膜覆蓋增溫保濕、旱育保姆防病育壯苗技術、三角形強化栽培技術、病蟲綜合防控新技術,選用抗逆性好、抗病力強的高產優質良種六項集成配套技術。實行了政府主導推廣,采取了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了資金物質保障,創新了推廣服務機制,突出了自然、病蟲災害防御,深化了高產創建帶動五大措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對確保糧食安全、糧價穩定、社會安定及生態環境改善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農民為提高水稻單產,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調查368戶農戶,2014年施用復合肥(多為N、P、K各15%)作底肥的平均達40.8kg/667m2,用尿素8.4kg/667m2作追肥。農戶這樣的化肥施用量是否可以減少,什么樣的施肥水平為最佳,通過多年試驗發現,隨著施肥量增加,單產提高,但施復合肥40kg/667m2以上作底肥的,單產增加不顯著,以施底肥(N、P、K含量各15%復合肥)30~35kg/667m2,追肥施8kg/667m2尿素,效果最佳。大力推廣稻草粉碎還田,增施農家肥,大力推廣使用復合肥,施復合肥30~35kg/667m2作底肥,移栽返青后施尿素8kg/667m2左右作追肥。據調查336戶農戶,水稻平施用復合肥36.2kg/667m2、尿素8.5kg/667m2,化肥施用量比2014年下降4.6kg/667m2。據市統計部門數據,2020年全市化肥施用量9.64萬t,比2014年施用量減少1.36萬t,降低12.4%。
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多為老年、婦女,勞動能力下降,需要農業機械化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但當前農村以戶營為主,一家一戶耕種面積不大,農戶自己購買大型機械使用效率不高,且需要資金較多,農民購買小型耕整機為主。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經過調查研究,將提升農機裝備水平的著力點放在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上,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耕整機、播種(栽插)機、病蟲防治機械、收割機等方式服務農民。用好用活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積極打捆農業項目資金,撬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金融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機耕、機播(插)、機防、機收、機烘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據調查,機耕比人挖(目前農村耕牛數量少,多數農戶耕地靠人挖)節約成本100元/667m2,水稻機收比人工收獲節約成本140元/667m2。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水稻機耕田率由2014年的21.3 %提升到57.2%,增加了35.9%;水稻機收率由2014年的56.2%提升到95%,增加38.8%。機械化水平提高,實現了節本增效。近4年,全市累計機耕面積21.73×104hm2,可節約成本32600萬元,機收面積42.87×104hm2,可節約成本90020萬元。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總計實現節約成本增效122620萬元。
廣安市探索形成了水稻二化螟性誘劑+稻螟赤眼蜂綠色防控技術。水稻二化螟是廣安水稻的主要蟲害之一,常年發生面積9.33×104~10×104hm2次。一年發生兩代,第一代主要造成枯心,影響基本苗,第二代主要造成白穗,影響產量。在綠色防控技術上,主要探索了性誘劑和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術。用性誘劑防治第一代水稻二化螟,于4月上旬,按每667m2稻田安裝1個誘捕器和誘芯的標準,安裝于秧田和稻田誘殺第一代二化螟成蟲。用稻螟赤眼蜂按5枚/667m2,每枚2000頭毒蜂的標準,根據測報信息,于6月中下旬在稻田掛稻螟赤眼蜂毒蜂卡,防治第二代水稻二化螟,并配套低留稻樁,早翻耕,稻草全部粉碎還田等技術。
廣安市探索形成了“精準帶藥移栽”技術,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長期以來,廣安水稻“帶藥移栽”需要帶什么藥,什么時間段移栽的水稻“帶藥”效果最好,沒有形成配套技術,制約著“帶藥移栽”技術推廣。根據廣安水稻的主要病蟲發生防治時間與水稻移栽時間,綜合分析:把“帶藥移栽”的重點放在水稻一代二化螟和水稻葉瘟的防治上,并設立試驗探索。廣安水稻葉瘟防治,在4~5月移栽都可帶藥“三環唑”;水稻一代二化螟防治,4月20日以前移栽,帶藥效果較差,4月20日以后移栽,可帶藥:藥效期較長的氯蟲·噻蟲嗪、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加三環唑,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和葉瘟效果較好。4月下旬帶藥:藥效期短的農藥防治二化螟效果較差。以專業化統防統治替代農戶分散防治,提升防治效果和農藥利用率。把組建植保專業防治隊伍,采用高效防治機械,為農民提供病蟲防治服務作為提升農藥利用率、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技術措施來抓,并通過植保專業合作組織堅持對癥下藥,杜絕“大處方”用藥,推廣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達到了安全用藥、科學用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