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彭林娟
(成都市雙流區農業農村局,成都 610200)
新時代,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形式的需要,是推進“三農”工作的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更是鞏固和維護農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需要。如何讓現有集體經濟“破繭成蝶”,真正實現發展壯大,需要“人、財、物”基礎載體注入,疏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壓力;需要政策支撐和保障,破除集體經濟發展中的瓶頸;需要各級支持與助力,共同協調好、解決好、謀劃好壯大集體經濟相關事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積極行動,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中央文件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由此,鄉村振興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農民為主,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承載者、受益者和效果的衡量者。如何體現以農民為主的鄉村振興,如何讓農民有組織的參與到鄉村振興發展中,需要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來實現。
鄉村振興戰略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治理有效”,具體來講就是基層組織需增強自身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發展能力,切實提升解決“三農”問題水平,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大美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廣大農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期盼越來越高,這要求基層黨組織不僅要“會管事”,更要“會辦事”,還需有錢“辦成事”。而經濟薄弱的村干群關系往往比較緊張,更遑論如何組織農民參與鄉村振興。只有集體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穩定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之間才有信賴和向心力,才能更好地發揮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才能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更好地服務農民,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當前,各級財政實力還不是很強,還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投入需求,農業經營主體“小而散”的經營現狀還沒有根本改變,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制約了農民增收。這就要求我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利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機遇,引導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另外,集體經濟的主要形式是公有制經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保證在壯大第一產業的前提下拉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符合鄉村振興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定位要求,從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一般臨近城鎮的村區位優勢明顯,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村,收入主要依靠各級政府的扶持、社會各界的捐贈和贊助等,基本沒有經營收入,集體經濟薄弱現狀長期得不到改善。
集體經濟發展需要財政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各類惠農支農項目資金的優先支持。當前雖有一定傾斜,但力度較小,支持較弱,加上沒有一套全面系統性的綜合扶持政策和措施,缺乏對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必要引導,造成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困難局面。
一方面部分干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觀念淡薄、思想僵化,缺乏自我發展意識和內在發展動力,集體經濟增長形式單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甚至認為包產到戶的現行條件下,沒必要發展村集體經濟,分光落袋為安的短視想法。另一方面基層作用發揮不夠,對集體資產運營沒有長遠規劃和思考,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還沒有成熟的想法、成套的政策、成型的路子,認識模糊,思路狹窄,辦法不多,很多資源資產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缺乏駕馭經濟工作的意識和能力。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最重要的是立足村情,整合利用好區位、地利、自然環境、周邊項目等優勢資源,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與周邊產業實現功能互補。當前一些村雖然優勢比較明顯,但發展思路單一,沒有全局思維,部分資產資源管理不明確不到位,一些被閑置、無償占有的資產資源沒有發揮應有效益,加之財政、農業、科技等相關涉農資金和上級下撥資金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等,集體經濟發展緩慢。
雙流區積極順應農村改革,把鄉村振興作為奮斗目標,重視發展集體經濟,把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放在工作的首位,連續6年評為省委省政府農民增收先進區(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通過不斷探索,走出了一些新路。
3.1.1 家底“摸清”到位 根據《四川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將四類資產權屬清理移交到位,即:“存量資產”清理到位、“國有資產”管護到位、“新增資產”權屬到位、“閑置資產”利用到位。
3.1.2 職能“分離”到位 對有條件的現有村(含涉農社區,下同)實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委員會“兩個”組織,在機構職能、人員選舉、議事決策、財務核算、資產管理等五個方面相分離。
3.1.3 規范“建制”到位 建立“一牌子三會制一章程一臺賬一名冊”制度,實行成員按股分配;推薦法人代表制,換屆選舉后新上任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經基層黨組織提名推薦,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本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健全內部監督制。根據《條例》修改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辦法、“三資”公開制度、成員界定辦法等;實行特殊資產清單制,土地所有權,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不能抵押,村企業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
3.2.1 用好集體經濟組織 使農民有組織、有規劃、有保障地參與鄉村振興工作,把農民所思所想所盼和手中資源整合鏈接到鄉村振興發展建設中,在鄉村振興工作的推動下壯大集體經濟,在集體經濟的支持參與下振興鄉村,在鄉村振興和集體經濟的同步發展中使農民獲得雙重紅利。
3.2.2 統籌項目實施 以鄉村振興為統攬,整合各級各類資金項目,推進集中連片打造。如:我區黃水鎮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及土地整理項目、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等,將位于幸福美麗新村旁、園區核心區的3個聚落性林盤進行打造,通過“園區+林盤+新村”的功能疊加,形成小市場大作為的融合經濟,實現引流人氣、聚集財氣、增添生氣。
3.2.3 維護共同利益 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農民、集體經濟、外來資本共贏是關鍵,在經營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資本逐利、集體分紅、農民增收。所以,在招商引資時要充分考察外來投資主體的綜合實力和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熱情,降低風險;所在村、社區要積極參與,做好支持協調與配合工作;部門聯動整合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爭取資金支持和土地指標供給,把每個項目都建設好、經營好、維護好,實現鄉村振興農民受益的最終目標。
3.3.1 采取“企業+集體”聯營模式,用活農村資源,壯大集體資產“造血”收入 把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果園、養殖水面等資源和農戶愿意流轉的承包地,集中開發整理招商引資,賦予歷史文化底蘊,充分融合土地、旅游、文化三要素發展集體經濟。如:黃龍溪鎮川江村與成都華僑城黃龍溪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攜手結對,推動集體經濟組織資源與華僑城投資有機結合,促進一三產業聯動發展。每年集體收入102萬元。
3.3.2 采取“集體+集體”抱團模式,用活集體資產,增加集體資產“活血”收入 利用集體經濟組織之間“有資源無資金、有資金無資源”等互補優勢抱團發展,通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村與村、組與組聯合,共建共享商鋪、寫字樓、各類市場等,做大做強集體資產,實現集體資產增值保值。如:九江街道馬家寺社區、泉水凼社區利用集體資金共建商鋪和農貿市場分別實現年收入160萬元。
3.3.3 采取“農民+集體”股份模式,用活成員股份,增加集體資產“補血”收入 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社會捐助資金等,把資產股權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通過入股、參股、合作、聯建等多種經營形式增收,收益按持股比例分配。如:黃龍溪鎮黃龍社區利用黃龍溪4A級景區優勢,兩個組集體經濟聯合,利用土地入股建立停車場實現每年收入420萬元。
3.3.4 “政府+集體”共建模式,用活財政資金,增強集體資產“注血”收入 利用飛機跑道周邊萬余畝土地,引進川航集團投資50億元,采取“區國資金融局+川航集團+集體經濟組織”聯合經營,整體打造空港花田項目。云華社區和八角社區依托項目輻射帶動作用,形成“賞花、品果、看飛機”網紅打卡地,提供停車和旅游服務,增加集體收入230萬元。黃水鎮白塔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財政項目補助資金180萬元入股板坡良舍,占股30%,2021年分紅30萬元。
3.3.5 采取“人才+集體”遞增模式,用活人才資源,增加集體資產“生血”收入 引導支持“職業農民留鄉、城市居民下鄉、成功人士回鄉、優秀人才返鄉”,培育富有自主創業創新精神、擁有三產融合實踐經驗、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帶領農民持續增收。如:永安鎮梨園村黨委副書記、農業職業經理人李開強帶領村民加入村柑橘種植合作社,93.33hm2種植園產值達2100萬元,帶動參與農戶年增收1.5萬元。
3.4.1 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引導農民觀念轉變、習慣改變、身份轉換,賦予農村良性和諧發展空間和內生動力,既給“魚”又給“漁”,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實現增收致富。
3.4.2 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庭院經濟、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農業+”新經濟、“吃住行游購娛”鄉村新消費場景不斷涌現,生態產業化、產業融合化進程加快,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順勢疊加轉化,增加農民收入
3.4.1 走出了集體經濟發展新路 通過給資產發放數字“身份證”,盤活了農村集體“沉睡”資源、資產、資金,增加村集體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話語權、占股比,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截止2021年11月,全區118個村(社區),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27個,共有土地資源2×104hm2,資產39.6億元,貨幣資金11.1億元;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300個,其中村級127個,組級173個。年收入達50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組織達30個。
在吹響鄉村振興的號角下,農村集體經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發展,帶動更多農民群眾走上致富增收之路,政府應給予更多的政策、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扶持,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各農村也應根據自身實際,充分研究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原因,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