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壽(中共射洪市委黨校)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雖然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農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城鎮經濟發展水平相比,仍然處于相對緩慢滯后的狀態,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人才支撐不足、發展模式缺乏創新等諸多問題,農村經濟的低水平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為切實解決農村發展緩慢滯后的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是新時期實現農村經濟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本文基于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就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的發展路徑進行一些探討,以期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在傳統的思維意識、經濟發展觀念中,農村經濟發展主要是由農業發展來支撐的,也就是說發展農業是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途徑,但現實的結果是,僅依靠發展農業難以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單純依靠農業種植,無法創造令人滿意的經濟效益,農民的收入水平難以實現質的提升,因此大量農民為提高經濟收入不得不離開土地外出打工,這就導致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的流失,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一些資源稟賦的農村地區,以特色資源開發致力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經營粗放、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雖然在經濟水平方面有所提升,但資源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因此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產業結構的單一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產業基礎的薄弱,同時產業基礎薄弱也使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難以取得有效進展,經濟發展的空間受到限制,尤其在發展第三產業方面,更是受到嚴重的制約。
基礎設施不完善是阻礙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農村地區由于受地理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勢,一些山區農村處于溝壑縱橫的崇山峻嶺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導致交通極為不便,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導致很多優質農產品資源無法得到充分挖掘,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除交通外,很多農村在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方面也不完善,導致產業發展受基礎條件的限制,舉步維艱。
人才支撐不足是阻礙農村經濟高效、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甚至從某種程度而言,目前農村已達到人力資源不足的程度。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以農業產業為主,且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在務農難以滿足生活需求的情況下,大量農業人口實質上是處于一種半農半工的狀態,農民脫離土地轉向城市務工成為一種趨勢和常態,農村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不足。在吸引高質量人才方面,農村更是無法同城市媲美,農村經濟落后的局面難以吸引高質量人才回鄉創業,人才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以農業為主,一些資源稟賦的農村依托礦山資源、土地資源等也形成了產業復合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但總體上來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還是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農產品種植、養殖、粗加工是主要的經濟增長方式。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正在向現代農業模式轉變,但受技術條件、發展理念等的限制,在創新方面明顯不足,尤其是面對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要求,很多農村基礎條件不足,難以真正落到實處。一些具有資源優勢的農村,其經濟發展模式對資源的依賴比較嚴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在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國策的情況下,其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較大挑戰。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國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原因,同時也有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特點的原因。
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工業經濟和商業經濟方面,在政策、資源和社會資本投入方面都給予了大量傾斜,這就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在資源要素供給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使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廣大農村地區出現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
二是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滯后,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使農村難以為大量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而高質量人才也難以在農村地區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導致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人力資源支撐。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學業有成的人才也不愿再回到農村,而選擇留在城市。
三是片面地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畜牧業等為主,是導致其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農業、畜牧業等傳統產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經濟性相對不高的特點,在我國工業經濟、商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資本更愿意進入投資回報周期短、利潤率高的產業,再加上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土地資源利用條件復雜,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存在較大限制,社會資本投入不足導致農村經濟發展難以突破固有模式,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單純依靠有限的政府投入,難以取得實質成效。同時,基于生態環保壓力,農村地區的工商業發展受到較大制約,目前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以生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為核心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導致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處于較艱難的境地。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和基礎。在加快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積極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農戶增產增收。要因地制宜,準確把握當地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地域文化優勢等,把鄉村振興同文旅相結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一批綠色優質高效的特色農業產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要堅持規劃引領,強化要素保障,確保資金、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撐,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要振興、經濟要發展,基礎設施是重要保障。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大力加強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建成一批質量較高、適合農機耕作、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積極推進美麗鄉村示范路、產業路、旅游路建設,加快公共交通線路向城市周邊農村延伸,完善城鄉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疏通村社、入戶道路。完善農村供水管網體系,著力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善大中型灌區渠系配套,新建一批山坪塘等小型水源水利工程,全面解決耕地灌溉問題。
充分認識農村青壯勞動力缺失、技術人才流失等局面和現狀,深入實施人才回引培養工程,通過搭建創業平臺、落實創業基地、提供創業崗位、爭取創業政策等,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優秀人才、高校學生、退伍軍人返鄉創業,用他們的先進思維、干事能力和管理經驗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返鄉創業的成功人士,他們見多識廣、經驗豐富、思維敏捷,有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互聯網思維,能夠帶動當地農民充分利用電商平臺進行電商創業,給傳統農業注入新元素、新活力。在搞好人才回引的同時,還要加大對本地農業種植養殖戶、返鄉農民工的培養力度,將他們培養成創業“領頭羊”、致富“領頭雁”。積極從優秀農民工、本地致富帶頭人、優秀大學生中發展黨員,培育后備力量,選拔村干部,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人才保障。要充分發揮返鄉創業人員及本地農業大戶的帶動作用,加大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培育一批鄉土人才、農業技術人員、技能農民和商品營銷人員,夯實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的人才基礎。要大力培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開創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局面。
1.將生態經濟作為驅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重點在于生態經濟的發展。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將農村的山水轉變為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開發其生態經濟價值,向生態資源要經濟效益,是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實現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要轉變思路,要從農業經濟的“一畝三分地”向農村生態經濟的“藍海”轉變,充分利用農村生態環境資源開發新型生態產業,夯實產業基礎;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充分利用農村集體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產業優勢開發新型集體生態產業,如利用農村自然環境開發生態旅游度假產業,利用農村種植、養殖優勢開發觀光農業、采摘園、花卉園、農家樂等。此外,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要拓寬思路,摒棄封閉的、單打獨斗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引進外部資源、資本,創建城鄉產業聯動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城市經濟中的技術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和資本優勢,與農村的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形成互補,激活城鄉產業結合、聯動的效能,形成新的經濟發展動力源。
2.大力開發農村傳統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經濟。農村地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獨特的鄉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豐富的鄉村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業結合,激活文化旅游經濟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之一。農村不僅有自然生態環境,同時還具備獨特的鄉村文化和農業生產烙印,這為農村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類型選擇,如文化生態旅游、文化認知旅游、文化體驗旅游等。根據鄉村文化的特點和組織開發的實際條件來選擇合適的文化旅游項目類型,可大大提升鄉村文化旅游項目開發的成功率,如依托鄉村特有的節日慶典來開發文化旅游品牌屬于一種文化認知體驗類型的文旅項目;將鄉村山水傳說、民間故事融入鄉村生態旅游項目,便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生態旅游項目;將鄉村的農業生產特色與旅游融合,開發文化體驗旅游項目,讓城市游客體驗到農村生產作業所特有的趣味,尤其對生活在現代城市的少年兒童來說,極具教育價值和意義。
3.促進特色農產品與農村電商的深度融合。特色農產品開發是農村產業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對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廣大農村地區,基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而存在大量特色農產品,這些特色農產品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具有遠高于一般農業作物的經濟價值,在進行大規模開發種植后能大幅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并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具有較好的可持續發展性,這使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條典型路徑。在實踐中,鄉村特色產品產業開發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物流運輸和營銷網絡的構建,農村地區不太便利的交通環境和需要長期投入建設的營銷網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近年來,農村電商的興起和快速發展為農村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將農村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與農村電商進行深度融合,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路徑。一方面農村特色農產品產業應集中進行規模化發展,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和品牌,形成規模經濟,大力夯實產業基礎;另一方面應著力扶持農村電商發展,并依托農村特色農產品資源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以數字經濟帶動產業經濟發展,以產業經濟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二者形成合力,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必須要轉變發展理念,擺脫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束縛,要積極探索農村生態經濟、數字經濟、文旅經濟的發展新路徑,形成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政府層面應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引導,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吸引人才、資本等要素向農村地區流動,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營造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