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東賢
(山東省萊州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 山東煙臺 2614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睆膬群瓕用鎭砜矗そ尘衽c勞模精神都提倡精益求精及勞動光榮,兩者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職業院校是向社會輸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思政課程則是職業院校“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思政課程的應有之義。本文簡要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圍繞著工匠精神與職業培訓學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價值、可行性、有效路徑等展開思考探討,以期推動職業培訓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
一般來說,從業者對所處崗位的熱愛程度決定了其工作成就及工作態度,“干一行,愛一行”便是如此。通過跟蹤調查職業培訓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可知,現代企業對就業者的職業忠誠度、熱愛程度等較為重視,若學生對自身工作熱愛程度不足,那么當企業所提供薪資與自我預期存在差距時,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離職或跳槽。鑒于此,工匠精神與職業培訓學校思政課程的融合要重視愛崗敬業理念的滲透,引導學生堅定自身理想信念,選擇自己所熱愛的職業,保持較高的工作積極性,以此保障工作的穩定性。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之一。信息時代背景下,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國內企業需要緊隨時代潮流,改變以往單純規模發展的局面,向“中國智造”這一高質量發展形態轉變,確保本企業在與各國際企業競爭時具備優勢。為此,國內企業應在產品選材、產品生產、銷售、售后等多個環節投入更多的關注,使得產品本身質量高、售后服務水平高,這樣才能維持消費者的忠誠度,將企業做大做強。為達到這一目標,不僅需要企業管理層從宏觀層面進行調控把關,也需要各部門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貫徹“精益求精”的理念,錘煉并完善產品細節??梢姡處煂W生精益求精品質的培養能夠提高其社會適應性,使學生更加符合企業對應聘者的錄用標準,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部分職業培訓學校畢業生在就業后出現了工作熱情不足、事業心弱、責任感缺失等問題,制約其職業的長遠發展。究其原因,這部分學生普遍專注執著能力缺失。職業培訓院校思政專業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專注執著精神,利用平時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專注度的互聯網技術,將其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端正學習態度,逐步強化其專注執著的能力。
企業的長期發展及其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這一要素,同樣,個人的長遠發展也需要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支持。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轉型階段,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就應與時代發展步調一致,向著“高精尖”的目標進發,而企業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也應滿足“高素質”這一要求。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向社會輸出專業知識豐富、專業技能扎實且擁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由此,職業培訓學校要重點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及創新能力發展,培養其創新精神,助力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
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職業培訓學校應將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作為學校發展的基本目標,在思政課程中巧妙融入工匠精神,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念發展,強化思政教育效果。工匠精神既是職業精神的一種,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時,工匠精神的引入能夠解決現階段職業院校思政教育體系單一化、理論化的問題,創造性地將思政教育、職業教育、專業教育相結合,以更新穎的教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不難發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工匠精神培養目標具有較高的重合度,兩者都強調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育。尤其在產教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滲透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著強大的助推力,能夠切實提升人才效益。當前,職業培訓學校的學生普遍缺乏對職業教育的正確認知,自我定位不夠準確,很多學生都認為自己在畢業后會進入制造業或服務業生產勞動,成為普通的“打工人”,其對職業的認同感并不高,也沒有主動學習工匠精神的意識。由此,教師針對性地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固有認知,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由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職業院校教育教學中的落實需要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制定操作性強的措施,工匠精神的滲透便是職業教育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可行之路?!皭蹏?、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則從社會及國家角度出發,表明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論是從內容還是過程來看,工匠精神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契合,即提倡勞動者秉持著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理念,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辛勤勞動、艱苦奮斗。所以說,工匠精神的培養是職業教育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思政教育是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陣地。工匠精神高度概括了勞動者持之以恒、一絲不茍的優良品質以及精益求精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可以思政教育課程任務為切入點,針對現階段職業培訓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的精神意志不夠堅定、對未來發展缺乏規劃、職業素養有待提高等問題,借助工匠精神培養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專注執著能力,強化其意志品質,使其認識到提升職業素養的重要性,能夠自覺從職業認知、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等方面進行自我提升,做好科學合理的學習職業規劃,成長為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思政課程主要從道德修養、法治意識兩方面提高學生的素養。工匠精神的培養既符合職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現實需求,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也貼合思政教育對學生倫理德性、內在品格的培育要求。因此,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課程價值是互通的,兩者的結合不僅能夠指引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也能為現代企業競爭發展創造適配的人才基礎,進而推動“中國制造”“中國智造”的發展。
結合職業培訓學校思政教育課程內容來看,工匠精神在思政課程中的滲透主要有兩個關鍵點。其一,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的一種,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職業品質以及職業能力,那么在思政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為學生列舉一些道德模范實例,以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啟發學生在今后工作中遵循道德要求,規范自身行為,具備良好的規則意識。
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結合思政課程本身的特點,從而把握工匠精神的滲透點,更好地傳達工匠精神內涵,確保學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將自身的認知與感悟轉化為實際行動,達到弘揚工匠精神的目的??梢?,工匠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連續的、系統的過程,追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養效果。
一方面,教師應將課堂教學作為工匠精神培養的基本載體,著重提高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啟發學生在今后工作中保持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態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為此,教師可列舉校園乃至社會中的優秀代表和模范人物,發揮工匠精神先進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從愛崗敬業、熱情服務、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等方面教育、感化學生。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先鋒榜樣,如“肝膽之父”吳孟超、“藍領專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竇鐵成等。從這些榜樣的先進事跡中,我們認識到,在工匠精神指導下,先鋒榜樣們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教師要以榜樣的力量鼓舞學生心靈,引導其自覺學習先進人物敬業、刻苦、創新的品質,鍛煉自身優良的精神品質,并外化于實踐活動中。
另一方面,針對思政教育單一化、理論化的現實問題,教師可設計一些實踐項目來輔助工匠精神的培養,借助合作實踐及展示評比等活動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及形式,強化思政課程的育人效果。比如,教師可指導學生結為學習小組,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搜索等渠道搜集本專業、本行業中的先鋒人物事跡,提煉出人物身上的工匠精神,并高效整合相關資料,以幻燈片、視頻、情景劇等多樣化的載體進行展示,突出行業榜樣事跡帶給我們的溫暖與感動,準確傳達出他們的精神品質。通過開展此類實踐活動,學生能主動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外化表現,在先鋒人物事跡的感染下自覺傳承工匠精神,實現知行合一。
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將工匠精神培養與職業培訓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以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為目標導向,兼顧學生內在精神品質的塑造,使其成長為推動民族復興的時代職業人才。首先,教師應結合工匠精神與職業發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擔當,能夠以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助推改革創新,實現自我價值。
實踐性強是職業教育的特點與優勢,工匠精神與職業培訓學校思政課程的融合需要凸顯職業教育特色。一方面,教師可帶領學生組建具有專業特點的社團,將思政知識及工匠精神融入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體會工匠精神的實質。需要注意的是,社團活動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輔助、引導、審核,學生則自主設計、實施活動方案,以實踐弘揚工匠精神。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們參觀工匠精神人物展覽,或是與本地企業溝通聯系,帶領學生走進企業觀摩學習,了解一線員工的工作內容及工作狀態,以此增進學生對本專業相關行業的認知,近距離感受從業者身上的敬業、刻苦等品質,自覺了解、學習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教師可與當地的社會公益機構取得聯系,組織學生進行公共志愿服務,幫助其了解身邊的公益活動。服務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動向,并與活動舉辦方做好預案,確保學生活動的安全性。同時,教師要記錄下學生志愿服務的精彩瞬間,增強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儀式感”與“成就感”?;顒咏Y束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結合工匠精神內涵書寫志愿服務心得的任務,培養學生奉獻社會、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而這些品質與工匠精神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進入全媒體時代,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都與互聯網技術存在著緊密聯系。為強化思政教育效果,豐富工匠精神培養形式,教師應積極開發建設網絡宣傳平臺,在其中開設弘揚工匠精神的板塊,并借助視頻剪輯、配樂、實景拍攝采訪等技術手段,以微視頻融合工匠精神與思政知識,在板塊中進行展示。此外,教師可在學校官網增設優秀畢業生展示欄目,也可在微信公眾號推動校友談工匠精神的特色欄目,發揮同輩引領的作用,促使學生以其為榜樣,學習工匠精神內涵,優化自身意志品質。同時,特色欄目的開辟能夠讓在校生了解到畢業生的擇業歷程,從其選擇職業的原因、職業與自身理想的聯系、實際工作內容與預期的差距、工作困境及突破困境的辦法、其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中收獲許多實用的經驗,從而堅定自己的職業追求,做好職業規劃工作,通過加強在校的專業學習與實踐訓練提高自身專業知識與技能,立志成為一名“能工巧匠”,以過硬的專業本領回報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工匠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工匠精神則是創新創業的精神源泉。職業培訓學校應明確自身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標,在思政教育中合理滲透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的理想信念,造就一批有技術懂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德技兼修型人才,為社會發展注入充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