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暉
(玉溪工業財貿學校 云南玉溪 653100)
職業生涯規劃,是中職學生在完成學校人才培養計劃(包括頂崗實習)后、進入社會選擇職業前,對自身興趣愛好、能力、特長、性格、實踐經歷以及社會需要等相關要素進行綜合測定分析,進而結合自身經濟條件、生活現狀、家庭情況等實際情況,根據職業傾向確定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的可行性的安排。
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就業競爭力,有利于優化職業學校的學生管理體制,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對學生個人和學校發展具有雙重意義,應成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環節。但據筆者了解,目前似乎對此關注度不高——目前很多學校尚未建立系統、規范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對學生指導力度不大,效果也不顯著;學生方面更是對自己認知模糊,對前途備感迷茫。
在筆者的實際教育工作環境中,要求學生做“學業總結”是常規工作(有時以“自我鑒定”為表現),而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方面,雖然也會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這樣的課程,但實際執行下來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主,真正的規劃指導幾乎缺失。眾所周知,學業總結與職業生涯規劃不同,學業總結重在總結自己取得的成績、具備的優點,通過正視自己的不足,表明自己對未來的態度;而職業生涯規劃則重在對自己未來職業或事業的具體構想,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人才價值;換言之,職業生涯規劃需要通過認識自己怎么樣、可以做什么、在哪里做、可以做得怎么樣等問題,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規劃自己的發展步驟。所以,學業總結易操作,而職業生涯規劃因為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還受規劃者及規劃指導者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對社會發展趨勢的判斷能力,及進行長期籌劃等能力的影響,執行起來難點較多、難度較大。
但是,從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和要求來說,要更好地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架構,學校不能止步于學生“校內”課程的學習和培養上,對于“臨出門的一腳”,學校也應為學生做好方向上的把握,應為中職學生構建多主體參與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對學生實施有效指導,并且不能臨畢業時才開始指導,而應該較早介入,讓學生養成規劃的意識,進而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服務社會的效果。否則,有可能老師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培養的那些理想信念、奮斗精神、核心價值觀,在學生步入社會感到無所適從時無法發揮應有的效果。
現從中職學校學業總結和職業生涯規劃兩方面存在的問題做出分析,并提出一定對策,希望能對中職學校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提供參考。
國內大部分中職學校學生入學基礎是初中畢業,入學時普遍都未成年,年齡較小且社會經歷少,導致他們對未來職業生涯定位缺乏規劃。筆者調取了本校對汽車維修類相關專業2022 屆畢業生(2018 級四年制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4個班和2019 級三年制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汽車新能源專業共280 余人)入學時的心理測評,并對該批畢業生做了畢業抽樣調查,總結出汽車維修類學生的特點為:
學習成績基礎薄弱;對生活感到迷茫;容易出現消極、懈怠情緒;對未來個人發展缺乏規劃等。
對策:自卑心理下學生往往自我認知不清、定位不準,把自己想得很糟糕、一無是處,由此也不敢對自己有什么定位。我們看到雖然①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確實較為薄弱,對理論學習熱情不高,缺乏鉆研精神和主動精神,學習目標不明確;②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誘惑,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等虛擬世界;③部分學生缺乏艱苦鍛煉,導致他們意志薄弱。但是,中職學生也有很多優點,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動手能力較強,模仿能力強,對新事物、新觀念容易接受、適應性強,如果能在興趣之下學習好專業技能,未來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老師,我們應極力幫助他們擺脫心理上的自卑,讓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雖然文化知識基礎差,但智力素質并不差。
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1.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幾年來的表現,對自己的狀態進行客觀分析,從思想、行為、處事、做人、同學關系、家庭關系、學習和實訓、生活等幾方面來反省自己。
2.采取同學互評的方式,看看在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樣的。
3.采取匿名評價的方式,真實地反映自己身上的優點和不足,特別是不足。
4.學生進校時即指導學生自主制訂學業規劃,然后分階段進行核查。
5.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各個時期的先進事跡和不足之處都羅列在冊,記錄備查。
6.通過心理測試了解學生心理狀況。
7.通過布置項目任務,考評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相應評估。
通過對2018 級汽車維修四年制大專4 個班180 余名同學進行調查,筆者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對于“學業總結”缺乏深入的了解,對于未來缺乏清晰的規劃。對此,筆者總結了部分解決對策:
1.學生總體不重視,反映出的是我們教育上的不重視,說明我們缺乏在這一模塊的設計與支持。學業總結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部分,今后,應加強這方面的職前教育,完善課程設置和指導體系,認真幫助學生做好自我評估。
2.從學生自我總結的能力方面來分析,部分學生內心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但由于本身語言文字能力差,邏輯性不強、思想混亂,不能對自己做系統性的總結。這就需要教師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從寫作方面加強學生的素養。
在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中,職業發展規劃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項,在筆者任教學校校本教材《職前教育》中,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個專題來設置,專門為學生介紹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知識,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分三種情況:①不知道有這種行為,思想中對此行為一片空白。②行為人不作為,認為走一步算一步,計劃沒有變化快,所以不用進行職業規劃。③依賴思想嚴重,缺乏個人奮斗目標。有的學生畢業也還不滿18 周歲,使得學生依賴思想較重,加之父母會盡力提供給學生良好的生活環境,家庭教養和年齡的雙重因素,使學生缺乏奮斗的目標。
1.高估自己的能力,眼高手低
學生在剖析自己時未做到客觀公正、準確評估,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做到,但是真正上崗之后才發現,原來一切都那么難;或者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起,到最后發現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對生活產生畏懼心理,對自己喪失信心。
2.低估自己的能力,縮手縮腳
結合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部分學生有自卑心理,所以在進行職業規劃時,過分貶低自己的能力,不敢正視自己的閃光點,導致做發展規劃時始終在下層崗位中徘徊,不敢追求高層次的工作崗位,從而喪失進行職業發展規劃的信心。
3.對所學專業及未來就業目標認識模糊
部分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本身認識模糊,把汽車維修專業的學習簡單理解為修車,是又臟又累的體力活,未來就業只能是進修理廠、4S 店,沒有大前途;但這樣的理解未建立在對現代社會汽車服務后市場的正確認識上,是片面的。隨著技術的發展,車的款式和性能越來越豐富,現代汽車服務后市場在未來還會是一個黃金市場,所需要的服務不僅是修理,還需要有先進設備的檢測和維護,有更科學、更超前、更人性化和更適應社會需要的服務。所以,我們應該指引學生多了解所學專業及未來就業趨勢,以便制訂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目前很多學校尚未建立系統正規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指導制度,不是科學合理地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和現實狀況來幫助學生確定行動方案,而是直接淪為為學生介紹具體的工作,變職業規劃指導為職業介紹。從本校的現狀來看,中職生的職業規劃指導也進行得不是很理想。由于師資等原因,職業規劃指導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創新創業能力未得到開發和培養,學校也未營造出創新創業的氛圍來。
目前,本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常是開設在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即將畢業之時。學生畢業后,如泥入海,所以即使有同學做了理論層面相對有可行性的職業生涯規劃,由于聯絡過程中影響因素較多,我們對學生的后續執行力也會缺乏有力的監控和反饋。
1.幫助學生根據專業特點科學地制訂學業規劃
學校教務處、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院系專業負責人、德育秘書和班主任應該“多頭共進”,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專業特點和學生個人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對學生的學業規劃提出具體可行的要求。建議將學業規劃分成短期(一學期)、中期(一年)和長期(整個在校階段,直至頂崗實習前)三個遞進階段,督促學生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學業規劃,并提醒學生注意修正和調整計劃,以便能更好地完成學業。整個學業規劃的內容將并入學生成長檔案中,以便進行學業總結和職業發展規劃。
2.指導學生完成客觀中肯的學業總結
班主任、基礎課教師負責提供幫助和深入指導;心理咨詢中心應該接待學生咨詢,通過專業的測評方式幫助其了解自身特質,科學認識自我。
3.完善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平臺
教務處、就業指導中心、院系專業負責人、德育輔導員和班主任等應參與職業規劃指導平臺的搭建。學校還應制定規章制度,明確各個部門、主體的具體職責、指導范疇,形成合力對學生職業規劃進行規范有效的指導。具體而言,教務處應開設職業發展規劃相關課程,樹立起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意識;院系負責人應傳達相關政策;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既要在合理的范圍內傳授知識又要在專業拓展方面下功夫,從縱、橫兩個方向加強引導和拓展,幫助學生不僅深刻了解專業知識,對相關領域也有所了解,最終培養“廣博精深”的學生,提升競爭力。就業指導中心則應向學生介紹就業趨勢,提供各種就業信息咨詢。建議學生參考自己的學業規劃和學業總結,將職業規劃分為短期(前1—3 年)、中期(5 年)和長期(10 年以上)三種規劃,并根據各期效果調整中、長期規劃,使規劃更具科學性和可對照性。
①隨著產教深度融合的需求和職業技能大賽、“1+X”證書制度等被社會廣泛認可,“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應大力推廣。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崗位能力相適應,通過技能大賽磨煉個人綜合素質,通過職業技能證書得到行業認可,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②人才培養中有“冠名班”和“訂單班”的模式,進行職業規劃指導時應將此種情況考慮進去,而且這樣的多元化培養模式也更利于學生制訂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因此,學校應主動了解冠名企業和訂單企業的發展情況、人才需求情況,為學生的就業做出努力和改進。③積極引進合作伙伴,拓寬就業渠道,引導學生摒除自卑心理,加強理論、技能甚至語言(包括外語)的學習,培養創新意識,積極參與學校的科研項目和訓練項目,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為彌補學校沒有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教師的缺陷,可定期邀請有經驗的職業規劃師到校宣講、輔助,但應注意,在引入社會資源時,一要避免輔助的形式化,力求輔導具有面向中職學生的針對性,二要求老師經驗充足,能解決學生困惑的基本職業問題,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給出獨特建議,不搞“批發式”指導。
①中職學校要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環節”的教育觀念,并抽樣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執行力的監控,對抽樣對象實時搜集信息跟蹤反饋,做好全程指導,積累制訂職業規劃的能力,形成經驗為今后的工作服務。②開發、使用網絡信息平臺,設計便捷、合理的交互式網站或小程序并在使用中不斷完善,讓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聯絡打破地域界限和時間界限,方便學校對學生的執行力進行了解、指導,也方便學生主動反饋、樂于反饋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