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鴻山 胡志凱 楊瑞燕
(山東省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山東 膠州 266300)
近幾年,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以玉米種植為例,基本上實現了全過程的機械化操作。很多機械化設備還搭載有智能識別設備、智能監控設備等,可對田間的玉米種植、生長情況進行自動監測,之后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來處理各項數據,以保證玉米生長處于穩定狀態,分析結果還能夠為農民后續農作物種植與管理提供可靠依據,為玉米種植模式的創新、玉米產量與品質的提高提供參考經驗。所以,農業信息化不僅是農業與信息化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農業創新、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需求。
農村人口數量變化、農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等和農村社會、經濟信息化發展水平相關。目前對農村社會及經濟情況進行調查離不開當地統計部門和農村管理機構的配合?;谛畔⒒夹g,對地區甚至全國的計算機進行聯通,利用信息處理和傳輸技術,讓國家和地方管理部門了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為后續我國進行農村改造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農業資源包含土地資源、水資源、氣侯資源、生物品種等很多品類?;谵r業資源信息網絡,能夠對農業資源和環境情況予以掌控,及時、可靠地調整農業生產方案。我國土地幅員遼闊,各地土壤結構不同;另外,土地、耕地面積包括水資源污染情況也在不斷變化,應輔以遙感、側航、地球信息系統等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對農業資源及環境情況進行實時監控。
農業栽培是一項復雜的技術性工程,再加上氣候的變化,導致農業生產活動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可借助信息技術來對農業生產進行系統管理,打造以計算機互聯技術為后盾的農業信息網絡系統,將農業生產管理、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等結合在一起,讓農業生產管理更具集成性、科學性。
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稍晚,整體水平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具有一定差距。同時,由于農業信息交流不暢,使得農業生產所采用的技術較為落后,農業科研及生產活動脫節嚴重。因此,為更好地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相關管理部門應注重農業科技、技術信息化建設,讓農戶及農技員通過計算機及多媒體學習到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加快農業新技術成果的交流及擴散。
在進行農業政策、體系化建設時,要讓廣大農戶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農業相關政策法規,從而保證農業管理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另外,還應當推動農業信息化法治建設,對可能涉及商業機密的信息進行保護,以保障農業生產者、開發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真正推動農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為謀求農業經濟最大化提供可靠支持。
傳統的農業種植中農民習慣了依賴于自身經驗判斷來解決各種玉米種植中出現的問題。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當前農業生產有了更高的產量、質量要求,僅憑種植經驗的判斷很難達到現代化農業的種植要求。而利用衛星定位技術,可對農機整地、深松等工作進行實時監測并分析監測數據,判斷是否達到標準,保證土地條件符合種子生長的要求。在玉米生長發育期間,衛星定位監測系統還可以對種植地的濕度、病蟲害情況進行監測,并能夠基于空氣濕度、溫度等氣候條件對玉米生長過程進行判斷,將信息反饋給技術人員,使技術人員能夠據此及時解決玉米生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傳統的玉米種子選擇主要依據前一年的玉米種植情況及種子銷售人員的推薦。但這種情況均沒有對當地的土壤肥力及環境進行分析,因此,常出現種植的種子不適合當地環境,從而造成玉米減產等情況。通過智能選種系統,能夠對當地土壤肥力、生態環境、水分運移、病蟲害的發生等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再結合玉米種子的特性進行選擇,能夠保證該種子在此地區的種植環境得到保證。
我國很多玉米種植地都屬于雨養農業,然而很多時候也會出現長期下雨或干旱問題,所以有時會對玉米進行施肥一體化、補水等操作,但這種方法只能暫時性地幫助玉米生長。隨著農業信息化發展,水肥控制系統的應用,可對當地土壤、氣候條件進行數據統計,并通過數據分析來掌握氣候和水肥條件,對玉米生長期間的水肥控制進行預警,及時發現水澇、干旱、缺肥等問題。
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會經歷不同的階段,在各個階段,田間監測系統能夠及時反饋玉米狀況,幫助農民更好地對玉米進行培育工作。例如通過田間管理監測系統能夠及時查看玉米缺苗現象,移栽后及時觀測補水狀況等。因此,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時期,農業信息化均能對其掌握相關數據,并通過設置對可能會出現的不利于玉米生長的狀況進行預警工作。
玉米種植的產量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品種選擇、種子處理、肥料控制、水分控制、種植密度控制、除草殺蟲等,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可對玉米種植的全過程實現信息化管理、全程追蹤,對各個環節數據進行監測,保證各個環節符合標準,一旦發現問題也能夠提出有效、快速的解決方案。農業信息化依托物聯網的先進技術和解決方案,通過實時收集并分析現場數據及部署指揮機制的方式,達到提升運營效率、擴大收益、降低損耗的目的。比如:通過分析種植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環境、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通過監測系統及時發現并滅殺田間的雜草以及害蟲,避免因病蟲害造成產量下降;通過水分監控和控制保證玉米播種后苗期、抽雄開花期、灌漿成熟期等各個時期的土壤含水量等。將農業信息化落實到玉米高產種植中去,可實現各項農業信息的智能化感知,實現監控玉米生產環境感知、智能病蟲害診斷、水肥精準控制、智能土壤水分監控、農產品質量追溯等。
充分并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術,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完成跨越式的發展。通過強化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大力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信息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把信息技術創新作為動力支持,把農業信息化作為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載體,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農業信息化資源供給不足、開發整合力度不夠,再加上信息資源分散等問題,使得農業種植缺乏可靠、可用的參考信息。在農業的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加大對農業信息資源整合的力度,完善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加快相關農業部門和農業企業的資源整合,建立結構合理、標準統一、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可以更好地滿足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對農業部門資源積極整合,建立農業信息一體化資源管理平臺,為農戶玉米高產栽培種植提供更多技術與信息支持。
玉米栽培需要合理選擇能夠滿足玉米生長要求的種植地,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來達到玉米生產模型構建目標,對玉米生長各階段葉片形態變化、植株高度情況等進行觀察,并以動態化形式予以呈現,實施把握玉米的生長情況,讓高產栽培提供足夠的技術保障。另外,通過對農業信息化技術引入及應用,將豐富的信息資源整合應用于玉米種植地處理過程中,并在計算機三維空間中進行動態模擬分析,全面了解根系的發育情況、穗部分化程度等,為種植地的合理選擇、水肥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等提供技術支持,防止玉米栽培過程中發生問題。借助農業信息化技術,還可對整地技術方案予以完善,保持工作計劃的穩步落實,保障機械設備性能穩定。另外,進行種植地翻耕時,應當由旋耕整地向著深耕或者深松方式轉變,基于深耕整地處理作用,打破犁底層,讓玉米的根系成長有足夠的土壤空間,由此提高玉米的產量。
很多玉米種植戶在收獲時都有些操之過急,對玉米成熟度的判斷也不夠準確,從而導致玉米收獲的時間不合理,繼而不能保證玉米的個頭兒完全長夠。在農業信息化背景下,借助數據庫的云共享信息可以讓農民了解到更多的相關數據,通過預測一個大致的玉米收獲時間,更好地防止農民早收或者晚收而導致玉米產量或質量得不到保證的情況。通常來講,在九成以上的玉米植株都出現枯黃現象或者是多數玉米籽粒已經呈現金黃、堅挺狀態時就可以進行收獲,借助大數據的實時監控技術,能夠對玉米的生長狀態實時把控,在玉米成熟、達到收獲要求時發出提醒,此時農民再結合經驗進行判斷,基本上收獲時間的判斷也非常準確了。
玉米栽培產量的多少,施肥工作也是影響重大的一項。施肥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可以在施肥之前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進行灌溉,基于圖像的養分與肥料使用解決方案,針對玉米的不同階段,確定需要施肥的品種和施肥量。對于覆膜種植的玉米,最好是施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整地時可選擇氮磷鉀肥。施肥期間的肥料用量也要基于土地疏密度予以把握,利用智能機器人作合理判斷。在一些種植密度比較高的玉米田中,可提高施肥量,從而防止施肥過少的情況下土地養分不夠。
玉米栽培的種植密度會影響到玉米后續的成長狀態,直接決定最終的產量,所以應對玉米種植密度予以科學控制。在農業信息化背景下進行玉米種植密度的控制,可以借助計算機視覺掃描來對種植密度進行監測。盡管不同品種的種植密度也不一樣,不過通常來講玉米的種植密度稍大,一般是一畝地3500株到4000株,種植者可以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數據結果,了解土壤、氣候條件,從而對這些重要的種植條件予以調整,為農作物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
玉米生長期間很難規避病害問題,這對于玉米的生長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危害。常見的病害“玉米病毒”一般會潛藏在玉米植株中,葉片生長期、出苗期的這種情況比較普遍。玉米病毒的常見癥狀是:莖稈的葉面上有大大小小的綠斑,若前期未進行有效防治,則后期將進一步惡化,導致玉米葉片上產生大量枯黃條紋,這些病毒將影響玉米生長質量,繼而導致產量下降。在防止這類病毒病時,可以先對感染病害的植株噴灑藥物,之后對種植區域進行嚴密觀察,一般要在發現葉面有斑點的情況下要馬上噴灑吡蟲啉稀釋液進行控制,從而在病害進一步惡化前予以有效控制。大斑病也是玉米生長期間的一種常見病害,氣候條件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這種病害對玉米植株的影響也是不同的,玉米大斑病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氣候問題,在病害發生的最初階段,玉米葉片會有灰色斑點產生,隨著玉米的不斷生長,斑點也將不斷擴散,從而使得玉米莖稈葉脈位置呈現出大量黃褐色斑點,隨著病害進入到后期,玉米葉片也將變黃或枯萎,非常影響玉米果實的生長,對于這種病害,可噴灑烯唑醇稀釋液進行治理。玉米生長過程中發生銹病對于其生長質量、產量等都有很大影響,對于玉米銹病,可通過加大種植密度、施加磷肥以及添加營養劑等方式來進行綜合處理。對玉米病蟲害要有正確認識,尋求合適的方式進行應對,通過各種可行性方法來保證高產栽培目標的實現。在出現病蟲害時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以防病蟲害惡化后處理效果不佳。
玉米蜈是玉米常見的蟲害,這種蟲害會導致玉米栽培質量下降。所以,應引入農業信息化技術來有效進行玉米蜈的防治。對于這類蟲害,可以通過誘捕器、高壓汞燈等進行捕殺,防治效果比較明顯。另外也可以使用甲維鹽類產品,基于玉米生長情況來噴灑噴霧,實時觀察玉米的生長情況,必要時及時進行噴霧處理。薊馬蟲害對于玉米生長極具危害性,如果玉米在生長期間出現薊馬蟲害,則玉米幼苗將受到損害,葉子因為薊馬啃咬而破碎,在防治這種蟲害時,可用吡蟲啉和啶蟲啉藥物在玉米葉片上噴灑進行控制。
總的來說,在農業信息化背景下實現玉米高產栽培有很多需要重視的方面,比如種植地的選擇,玉米品種的選擇,田間管理、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這都是玉米種植所涉及的重要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引入農業信息化技術,可以讓玉米的整個種植過程更加科學,通過各種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控、模擬測試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對玉米種植過程進行實時追蹤,制定出可靠的種植計劃,達到科學化、高質量種植,推動農業產業的現代化、科學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