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懷宇
淺議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現狀、問題及轉型發展
宋懷宇
(合肥市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種苗站安徽合肥230000)
2010年以來,合肥市委、市政府為解決合肥市生態環境脆弱、森林覆蓋率不高等問題,實施了生態建設產業化創新,用市場化思路、產業化辦法,將植樹造林與林木種苗等綠色產業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林木種苗產業的發展。但由于缺少規劃、盲目跟風、發展過快、同質化現象嚴重,造成“產能”過剩,給生產和管理都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文章針對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現狀及問題,提出轉型發展建議,以供參考。
合肥市;林木種苗;現狀;問題;建議
林木種苗主要是指用于林業生產和國土綠化的籽粒、果實、根、莖、苗、芽、葉、花等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林木種苗是造林綠化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物質保障。
2010年以來,合肥市委、市政府為解決生態環境脆弱、森林覆蓋率不高等問題,實施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的辦法創新,用市場化思路、產業化辦法,把植樹造林與林木種苗等綠色產業結合起來,通過出臺獎補政策、招商引資等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工商資本進入林業領域,很多企業(大戶)通過租地綠化形式,大力發展林苗兩用林,這種林既是造林,也是育苗。企業在租地綠化時,要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和植樹造林合同,合同明確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要兼顧社會的生態效益,即在合同期滿時,承租土地上要留有一定數量的苗木,保存一定的綠量,確保郁閉度在0.2以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辦法起到了很好的建設效果,一方面有效地解決了林業建設用地難、籌資難、栽植難、管護難等問題;另一方面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政府得生態、企業得效益、群眾得實惠”的目的,合肥也因此成功創建了國家森林城市。然而,由于缺乏規劃、盲目跟風、發展過快、共質化現象嚴重,造成“產能”過剩,大量苗木滯銷,給生產和管理都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林木種苗產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近年來,隨著《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試行)》《合肥市植樹造林重點工程獎補細則》《合肥市培育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等政策的實施,工商資本源源不斷地聚集于林業領域。大量的社會工商資本通過租地綠化的形式,大力開展苗木種植,林木種苗產業成為合肥市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力軍。截至目前,全市苗木種植面積達100萬畝,其中林苗兩用林為772 046畝,可供林木種苗總株數20 133萬株。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的發展現狀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據調查,目前從事林木種苗的工商資本主要有建筑業、物流業、餐飲業、服務業和城市園林綠化等資本,投資主體近2 000家,近140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林木種苗產業。國有苗圃、國有林場的作用與地位進一步弱化,2014年,國有苗圃、國有林場及其他國有單位總種植面積為20 133畝。目前,經營良好的只有長豐縣羊荒苗圃、巢湖市蘇灣苗圃,這兩個苗圃的總面積約為2 400畝,與100萬畝的苗木種植面積相比,所占比重很小,對產業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2010年以前,合肥市的林木種苗產業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產業特點是“小而全”,收入“短頻快”。2010年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工商資本規模化經營模式。從投資主體來看,全市苗木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含100畝)企業(大戶)有1 900多家,種植總面積為73.85萬畝,占全市種植總面積的73.24%。其中:500畝以上的393家;1 000畝以上的151家;4 000畝以上的12家。從育苗樹種來看,育苗面積前10位的樹種主要是香樟、桂花、欒樹、女貞、櫸樹、石楠、櫻花、紅葉李、紫薇、烏桕等,這10個樹種育苗面積達572 700畝,占總育苗面積的56.8%。單個樹種育苗超過10萬畝的,有1個樹種,為香樟;單一樹種育苗面積5萬~10萬畝的,有5個樹種,分別是桂花、欒樹、女貞、櫸樹、石楠;單一樹種育苗面積2萬~5萬畝的,有7個樹種,分別是櫻花、紅葉李、紫薇、烏桕、樸樹、薄殼山核桃、法梧。從種植的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在肥西“三崗”地區、江淮分水嶺地區、環巢湖地區、水源保護地等區域。全市林木種苗面積達1萬畝的鄉鎮有34個,種植面積達74.5萬畝。
工商資本的進入以及行業知名企業的入駐,帶來了全新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悄然發生變化,標準化種植管理模式在合肥市得到了推廣與應用。例如,在土地整理上,按科學經營要求,一律深翻、開溝、打宕;在種苗選擇上,統一選購同等大小的壯苗;在栽植管理上,統一標準栽植、施肥、除草。有的企業已經實施了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同時,制定了《合肥市植樹造林導則》和蝴蝶蘭、紅葉李、石楠球、葡萄、楊樹、桃樹等生產、栽培技術規程,標準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一般造林樹種,種植面積為60 458畝,主要有楊樹、柳樹、國槐、水杉、楓香、楸樹、麻櫟等10余種,種植面積約6萬畝;經濟林樹種,育苗面積約3萬畝,主要有薄殼山核桃、葡萄、桃、棗、藍莓、櫻桃等10余種;園林綠化樹種,種植面積為838 801畝,主要有香樟、桂花、欒樹、女貞、櫸樹、櫻花、紅葉李、紫薇、烏桕等60余種;色塊苗主要有紅葉石楠、小葉女貞、金森女貞、紅花檵木、大葉黃楊、連翹等10余種。
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花木零售業、綠化施工業、休閑旅游業蓬勃發展。全市現有花木零售商店達1 800家,綠化施工企業300多家。以三崗苗木基地、官亭林海為代表的森林旅游業,以青龍甸、印象梁園為代表的田園綜合體,以海棠花海為代表的休閑旅游,以祥源·幸福農場、綠葉生態園林為代表的森林人家等新業態層出不窮。依托豐富森林、濕地以及林木苗木資源,2015年,合肥市舉辦了第二屆合肥森林生態旅游節,推出了合肥十大森林生態旅游自駕游線路,進一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1-2]。
林木種苗產業發展,對合肥市的廣大人民群眾而言,主要是通過租地、在苗圃打工等收入,實現了增收致富的目的。但就整個林木種苗產業而言,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面臨著諸多挑戰。
近年來,隨著森林城市建設、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等林業園林重點工程的實施,吸引了大量外來資本進入林木種苗行業。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本身具有盲目性,造成了綠化苗木市場的過熱現象,導致合肥市綠化苗木過剩,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市綠化苗木產量達20 133萬株,2021年實際用苗僅2 561萬株。另外,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林木種苗行業由原先“低門檻”變成了“高門檻”,資金投入變大、周期變長、管理技術變高,導致部分企業難以為繼,甚至出現“跑路”的現象,也給林木種苗產業管理帶來困難。
種苗品種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綠化苗木規模過大、花卉生產規模較小。據統計,全市綠化種苗企業有2 000多家,種植面積達100萬畝,花卉種植面積為 6 900畝,規模以上花卉企業僅6家,花卉產業對社會的貢獻率遠不如苗木產業。
第二,常規苗木過多,精品苗木較少。大規格苗占10%左右,中規格苗不足30%,小規格苗占60%以上。其中,常見樹種如桂花、樸樹、櫸樹、無患子等小規格苗比例過大、數量過多,多數達不到園林綠化施工標準要求。
第三,一般苗木過多,功能苗木較少。例如,合肥市目前單一樹種育苗面積超過1萬畝的苗木有18種,同異化現象嚴重,適應市場需要的造型苗木、叢狀苗、大規格苗等功能性苗木極少;四是優良鄉土樹種培育缺失。
第一產業種植業比重過大,而依托種苗景觀價值發展的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還相對較弱。目前,森林旅游業較好的案例,僅有肥西縣三崗村、官亭林海等,但所占比重較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不大。其他縣市區利用苗木的景觀價值所得的收入就更低。
合肥市林木種苗科研創新工作相對滯后。
第一,育種工作滯后。由于缺少資金、缺少政策,無論是林木種苗主管部門還是苗企,科研創新意識不強,新品種審(認)定、良種選育等工作滯后,既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也沒有本地選育的良種。
第二,良種基地建設滯后。合肥市僅有一個省級良種基地——合肥市苗圃省薄殼山核桃良種基地,由于受改革等因素影響,目前處于“擱淺”狀態,科創功能還沒得到發揮。
第三,優良鄉土樹種良種培育研究滯后,鄉土樹種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率低。
苗木良種是指通過審定的林木種子,在一定的區域內,其產量、適應性、抗性等方面明顯優于當前主栽材料的繁殖材料和種植材料。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基本上是林苗兩用林,綠化苗木占絕大部分,經濟價值主要表現在景觀效果上,很少進行良種認證,僅有美國薄殼山核桃等少數經濟林苗木為良種,這也是合肥市苗木良種化率不高的原因。
社會對林木種苗工作認識模糊,依法治種意識淡薄,林木種苗工作基礎薄弱;部分群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規了解不深,林木種苗許可、“兩證一簽”、檔案管理等制度落實不到位;林木種苗市場缺乏規范管理,林木種苗質量良莠不齊,制約了林業發展,也不符合現代林業發展的趨勢[2]。
林木種苗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僅改善了合肥市的生態環境,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民增收,支持了合肥市國家森林城市的成功創建,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林木種苗產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政府要積極制定林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造林規劃,需要什么樣的樹種,需要什么樣的規格等,并將這些需求信息及時向社會公布,讓廣大生產者、經營者了解需求,有計劃性地開展生產,真正把種苗生產與造林規劃銜接起來,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政府要控制綠化苗木培育,引導企業(大戶)培育苗木培育珍貴樹種、鄉土樹種、功能苗木、精品苗木等,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第一,控制苗木發展規模。控制現有苗木種植規模,加大花卉業發展力度,改變“苗多精少”的局面。
第二,提高苗木質量。要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大力培育大規格苗、精品苗、功能苗、造型苗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做出特色,做出精品。
第三,大力培育鄉土樹種。組織專家積極開展優良鄉土樹種遴選工作,開發鄉土樹種資源,引導社會資本開展優良鄉土樹種培育。
第四,適當引進新優品種。適當引進、馴化名貴苗木品種,豐富本區域的城鄉綠化品種,促進生物多樣性[3]。
對合肥市大規模的林苗兩用林進行分類施策,促進苗木產業轉型成為景觀林、生態林、水源涵養林等。一是對生態區位重要的林苗兩用林具有公益性質,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在補助期限到期后繼續給予補助,把這部分林轉化生態林。二是對交通便捷的大型林苗兩用林基地,鼓勵發展森林旅游業,并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必要扶持,把部分林轉化為生態景觀林。三是對重點的水源涵養林加強濕地公園、生態公園建設,把這部分納入濕地公園、生態公園建設范圍。四是探索并制定本地的園林綠化工程和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優先使用本地生產的綠化苗木,制定與鄉土樹種有關的政策法規,減少現有苗木“存量”。
積極探索“林木種苗+”的實現形式,培育林木種苗產業新業態,如積極探索“林木種苗+農家樂”“林木種苗+文化”“林木種苗+旅游”等新模式,推進林木種苗全產業鏈建設,拓展林木種苗的生態體驗、文化創意、養生保健、旅游觀光等功能,提高林木種苗產業的綜合效益。同時,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優勢,搞好林下經濟,發展林菌、林藥、林禽、林畜等林下種植、養殖產業,從事立體復合生產經營,以短養長,鞏固林木種苗的成果。
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已成為業界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展會品牌,要繼續舉辦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擴大產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加快中國中部最大花木城建設,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全國苗木花卉生產、交易與價格形成中心,把合肥打造成國家級林業品牌會展城市。積極組織苗木花卉企業、大戶開展創建品牌活動,培育幾個特色響亮的產品品牌,積極開展地理商標注冊。對苗木花卉的整體形象進行策劃、包裝,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發揮品牌的牽動作用,獲取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打破區域、行業、部門的界限,培育一批產品有市場、經濟實力強、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鼓勵成立專業化的行業組織,通過行業組織把眾多分散的經營者聯系起來,建立苗木生產者、采購者和園林景觀設計師等多方參與的信息交流平臺,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幫助苗木從業人員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改善供需失衡狀況,減少行業資源浪費。創新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產業發展風險預警機制,廣泛搜集信息,及時分析熱點、難點問題。整合專業網站資源,推動媒介合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鼓勵支持成立林業企業聯合會,相互學習交流、互通有無,抱團發展,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依托合肥科教城市優勢,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林木種苗創新體系,鼓勵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聯合創辦林木苗種品種研發中心,推動產學研、繁育推廣一體化,不斷提升林木種苗科研創新能力。一是加大新品種的選育力度,培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林木品種,提升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二是加大優良品種選育,打造自身特色的拳頭產品;三是鼓勵林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包括新型容器育苗、組培育苗、滴水灌溉和配方施肥,推廣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苗木花卉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四是加大園林造型技藝普及力度,精深加工和包裝苗木產品,提高其審美觀賞價值;五是積極發展設施栽培、容器育苗,普及推廣林業實用技術,提高育苗水平[4]。
完善合肥市現有的林業獎補政策,增加獎補內容,積極發揮政策引導功能,提高苗企基礎研究投入、參與科研創新的積極性。一是制定良種培育獎補政策,鼓勵苗企積極開展品種審定申報工作;二是制定新品種選育獎補政策,引導苗企積極開展新品種選育;三是制定林業新技術推廣應用獎補政策,促進林業技術科研成果轉化;四是制定優良鄉土樹種培育的獎補政策,加大優良鄉土樹種的開發和利用力度;五是鼓勵苗企參與制定行業相關標準。
一要加大《種子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依法治種意識,為林木種苗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二要加強種苗隊伍建設,對全市種苗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林木種苗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為依法開展工作奠定基礎;三要強化種苗生產、經營等環節的全過程質量監管,規范林木種苗監督和地政管理;四要探索林木種苗執法新機制,整合林政、檢疫、種苗等執法力量,組建林業綜合執法隊伍,解決執法人手不足、力量不強等問題。
[1]高乾奉,任杰.林木種苗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析——基于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的現狀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6):102-104.
[2]陳少斌,劉煥安.合肥市林木種苗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7):126,133.
[3]姜自紅,楊坤.合肥市苗木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現代農業科技,2016(5):168-169,174.
[4]葉偉,姬慧霞.榆林市林木種苗生產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與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21,49(1):109-112.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4.14
F326.2
A
2095-1205(2022)04-42-03
宋懷宇(1976- ),男,漢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