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惠
碳中和目標下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與林草發展機遇
梁舒惠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柳州545000)
為了分析全球氣候治理發展新格局,文章以碳中和目標為背景,以林草發展機遇為對象,提出在碳中和發展目標下,通過林草生態系統的構建,可以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解決當前氣候問題,充分發揮森林固碳釋氧能力。為此,相關部門應該提升營林質量,充分開發林草資源生態功能,提升林間生物多樣性,提高木材供給數量和供給質量,增強林區生態恢復能力,以此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碳中和;氣候治理;林草發展;固碳釋氧
在綠色低碳發展戰略背景下,廣西地區始終圍繞“雙碳”目標,探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新路徑、新方法,推動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從戰略全局認識和把握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任務,深化部門合作。尤其是各地區林場,應該充分發揮低碳降碳“排頭兵”作用,充分發揮林業生態功能,提升植被固持與碳匯能力,從這一層面來講,在碳中和目標下,廣西地區林草發展面臨新機遇。
碳中和從本質上講,屬于節能減排術語之一,由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會向空氣中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直接引發氣候變暖和一系列生態問題,而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可以吸收或者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逐漸等于碳吸收,就可以實現正負抵消,以此達到“中和狀態”,“碳中和”理念由此而生。我國政府在2020年聯合國大會中提出,我國致力于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任務,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以此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在碳中和目標下,我國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2],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爭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引領者,以此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增速過快的局面,樹立節能、減排、高效的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以生態文明為重要抓手,優化能源生產,增加森林碳匯,最終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并創新專項規劃,加強低碳技術研發應用,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樹立長期低碳排放發展戰略。
在當前新的氣候治理格局下,要想實現碳中和目標,解決當前氣候問題,森林資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就成為重中之重,是提高生態系統匯碳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林業和草原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可以促進減排目標的實現,使得林業可持續發展,保護林間生物多樣性,降低林地轉換率,推動農林復合經營,利用造林和再造林方式,減少自然干擾管理,利用補償機制、退出機制、市場機制來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效率。
(2)相關部門今后應該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在全球治理新格局下,充分發揮森林固碳功能,加強戰略謀劃,聚焦增匯減排,加強林草碳匯增長潛力預測,以植樹種草等增綠行為為主攻方向,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與修復,構建符合我國林情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最終推動林草業應對氣候變化路線的實施。
森林草原植被在生態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地位[3]。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凈化空氣、抑制蒸發、涵養水源、降溫增濕、保持水土、吸塵降噪、防風固沙、固碳釋氧、調節氣候、蓄水防澇等多種功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尤其是國有林場,作為森林資源的最大建設者和管理者,不能充分開發森林草原的生態功能,多數林場對森林植被“天然氧吧”這一功能難以做到足夠重視,在碳中和發展理念下,不能構建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
林業增匯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核心途徑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在現有森林保護政策基礎上,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通過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濕地等工程,增加森林碳儲量,保護森林資源數量,以此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在部分地區,植被保護策略不完善。如某些地區執行嚴格的生態林建設與保護措施,實施天然林全面禁伐策略,從短期來看,該種措施可以有效保護生態資源,維持森林總面積;但是從長遠來看,林木成熟或者過熟之后,森林碳排放驟減,不但會降低人工林資源質量,也不利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要想林業匯碳在碳中和發展戰略中發揮作用,應該認識到當前的激勵機制尚不完善[4]。比如生態補償機制,按照國家和省區級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管護補助支出為每畝21.75元,管護支出為每畝0.25元,由于山權、林權均歸國家所有,因此,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主體是當地政府,但是部分地區生態補償費用未能全權下發,不能實現專款專用,長此以往,森林保有面積增速緩慢,造林綠化工程、森林資源管護工程和撫育工程不能持續推進,林業增匯工作進程減緩,林業固碳指標增速緩慢,碳中和目標難以實現。
為了探究碳中和目標下的林草發展路徑,本文以廣西三門江林場為例,該林場屬于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經營總面積超過100萬畝,總資產60億元,當前森林蓄積量在670萬 m3左右,林業總收入7.8億元。2021年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利潤為8 012萬元,當前主要經營經濟林、商品林,同時也著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林業產品深加工等多種項目。在“十四五”規劃期間,該林場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創新國家儲備林建設模式,以“提質量、擴總量、增效益、優生態”為核心,推動林場各項事業新改革、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在碳中和目標下打造特色示范林、高產林,做好低產林改造,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匯碳功能,加大林業保護,充分協調資源開發和利用之間的關系,堅持“綠化就是固碳,造林等于減排”這一工作理念,創新林草發展新路徑,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要想充分開發林草資源的生態功能,相關部門必須提升營林質量,提高林間生物多樣性,不能盲目地進行植樹造林,而應該選擇優質樹種,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培育優質人工林。比如廣西地區以喀斯特地貌著稱,地下溶洞較多,巖溶地貌豐富,同時山地丘陵多、平原地區少,更加適合種植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樹種;又因為該地區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酷熱,如果遇到極端天氣,可能引發森林火災。因此,在造林和營林管理中,要想充分發揮林草資源生態效益,應該重視以下幾點:
(1)打造混交林,改善林間結構,提高植物多樣性。在林業建設中,應該做好發展規劃,抓好小規模實驗和數據記錄,根據當地土壤條件,保障人工林、商品林可以快速適應發展環境,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森林抗逆性,盡量將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將喬木、灌木和草原混交。比如將米老排、油茶和桉樹進行復合經營,在油茶林基地套種米老排和桉樹,每畝種植米老排40株、桉樹30株、油茶40株~50株,當桉樹樹高達到4 m、米老排樹高達到3 m時,就可以進行整枝修剪,剪掉桉樹2 m以下的枝條,提高林分間內膛通風率,通過該種經濟林、用材林混交復合模式,提高林分單產,形成優勢互補[5]。同時,不斷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必要時,林場可以建立監測站,提升自身疫情防控和管理能力,監測各個時段的病害、蟲害發生與蔓延情況,依據可視化、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實時更新森林資源數據庫,使得監測系統可以覆蓋整個林區,促進森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提升,避免病蟲害問題對森林資源的危害,抑制有害生物,保持林間生態系統平衡,最終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盡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可利用生物天敵法,通過食物鏈抑制昆蟲生長速度和繁殖數量,多使用綠色植保技術,避免化學藥劑對土壤、大氣造成污染,降低病蟲害對藥劑的抗性,提升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
(2)加強森林防火技術創新,加大火災隱患排查力度,不斷提升對森林的監督效果,降低森林火災發生率,將火災情況維持在可控范圍內,以此保證森林資源安全,優化森林撫育效果,進而充分發揮林草資源的生態功能。
廣西三門江林場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殷切囑托[6],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工程,落實森林草原資源監管等長效工作,如今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該林場強化落實林長制,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和生態優勢,積極打造萬億元林業綠色產業,推進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拓展森林、草原、濕地固碳增匯能力,使得全區林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林業經濟體系,推進森林資源高質量開發,以此實現綠色轉型。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林業保護力度。構建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對樹木間伐進行適當調整,根據當地立地條件和實際情況,強化采伐管理,適當增加伐前撫育,結合林地雜灌生長情況,最好在采伐前6個月實施撫育。在2022年—2024年延長桉樹采伐周期,盡量減少桉樹近熟林、成熟林采伐次數,確保桉樹培育周期達到7年~8年之后再進行采伐,以此有利于培育桉樹大徑材。遵循森林資源生長規律,將森林作為可再生資源之一,提高森林木材供給數量和供給質量,提升總體營林單產量,以此獲得最優生態經濟效益。
(2)強化責任落實。在經營管理期間內,明確各層級人員監督職責,做好經營風險防控,尤其對“雙千”基地的生產,應該強化監督結果運用,對林木流轉調查進行復核,逐步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服務水平,提高生態保護成效,促進林場綠色化轉型發展。不斷完善移交支付制度,加強管護責任制建設,將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完善相應配套政策。在建設項目中,貫徹執行國家儲備林采伐限額制度,建立工作臺賬,打造示范樣板,加強林木資源評估,確保資金使用合規、工程質量達標。林場近3年的工作目標就是提高營林質量,做好生態屏障,強化科技支撐。
(3)加強宣傳。在碳中和、碳達峰任務中,加強科普與宣傳,推廣低碳文化,激發林場內管理者、建設者、技術人員、施工人員低碳行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的帶動效應,舉辦單株碳匯扶貧、植樹造林等活動,鼓勵企業、集體和個人積極參與到林業匯碳實踐工作中來,提高其對“雙碳”任務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激發各部門碳增匯積極性,支持當地林業發展,以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十四五”期間,廣西三門江林場深入踐行落實《廣西國家儲備林建設指南》,以問題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為契機,推動林場儲備林擴量、擴面工程。對于被侵占的國有林地,應該對占用林地的群眾進行普法,提升周邊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林權意識,及時收回被占用林地,以此保護國有森林資源完整。積極探索和創新林業匯碳制度,將國家儲備林作為“儲錢庫”和“儲碳庫”,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提高儲備林質量管理效率,加快良種選育基地建設,打好“林業種業翻身仗”,增加鄉土樹種,改變傳統經營方式對環境承載力的影響,找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最大公約數,減少毀林,降低森林退化速率,充分發揮森林固碳功能,避免森林生物量、碳儲量減少。
通過以上方法,提高森林資源生態服務功能,保護現有森林植被,通過造林和再造林,維護整個林場的森林生態系統動態平衡,從而提高林地森林資源生態恢復能力。此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大力推廣使用木質林產品,在碳中和戰略目標下,擴大木質林產品碳庫規模,出臺相應激勵機制和獎勵機制,替代減排效應,尤其在地震多發區,應該延長木質林產品的生命周期,盡快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逐步放寬森林碳匯抵消機制限制,將碳排放權作為稀缺資源,讓森林碳匯發揮出更強的市場動力,加強林業碳匯項目技術研究,降低林業碳匯入市交易成本,為林業碳匯投資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金融輔助,完善森林碳匯融資機制,從而激發林業部門增匯積極性。
通過以上措施,該林場當前森林植被覆蓋率已經超過60%,其中幼齡林蓄積量占整個林場的32%左右,中齡林蓄積量占50%左右,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共占18%。各齡林固碳釋氧量如表1。
通過表1中數據可知,各齡林固碳釋氧量各有不同,無論是固碳量、固碳能力還是釋氧量都是幼齡林最小、近熟林最大,到達成熟標準之后,其固碳釋氧能力逐漸下降。可總結出:在林木的全生長周期內,當達到成熟林和過熟林標準之后,應該進行靈活采伐和間伐,致力于將幼齡林和中齡林培育成大徑材,提高森林生態經濟效益。
表1各齡林固碳釋氧量
固碳量/萬t固碳能力/t·hm2釋氧量/萬t 幼齡林450.583.891 072.35 中齡林1 645.717.523 916.54 近熟林496.3526.491 181.42 成熟林343.9123.86818.51 過熟林323.6724.99771.25 總計3 260.2196.757 760.07
數據來源:全國第9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
林場應該充分發揮低碳降碳“排頭兵”作用,在碳中和背景下,加大林業保護力度,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逐步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服務水平,提高生態保護成效,促進林場綠色化轉型發展,創新政策協同機制,保護現有森林植被,發揮林業資源固碳釋氧能力。
[1]陳雅如,趙金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與林草發展機遇[J].世界林業研究,2021,34(6):1-5.
[2]馬明娟,李強,殷文琦,等.碳中和目標下基于GA-BP神經網絡的碳交易定價模型及其模擬研究[J].生態經濟,2022,38(3):40-46.
[3]郝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全區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貢獻林草力量[J].內蒙古林業,2022(2):4-9.
[4]姚偉強,劉峰.牢記總書記囑托擘畫美麗河北綠色藍圖:河北林草為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堅實的生態支撐[J].河北林業,2022(1):10-15.
[5]張旭晨.增強歷史自覺砥礪奮勇前行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書寫林草新篇章: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交流研討材料[J].甘肅林業,2021(6):4-7.
[6]王琪.強化護林(草)員隊伍管理夯實林草資源管護發展基石:全國《鄉村護林(草)員管理辦法》正式施行[J].國土綠化,2021(10):16-17.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4.16
F316.2;P467
A
2095-1205(2022)04-48-03
梁舒惠(1969- ),女,漢族,廣西平南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技術及公共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