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倫花
肉羊舍飼養殖技術要點
敖倫花
(新巴爾虎左旗農牧事業發展中心內蒙古呼倫貝爾021200)
隨著畜牧養殖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畜牧業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放牧養殖方式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使草場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已經不能夠適應現階段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實際需求,亟須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文章分析了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現狀,探討了肉羊舍飼養殖技術要點,以加快現代養殖技術的有效推廣應用,切實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推動地區畜牧養殖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
肉羊;舍飼養殖;技術要點
舍飼肉羊養殖模式是指將肉羊群固定在一個環境當中發展適度規模的養殖產業,減少羊群在草場中的活動頻率,給予草場休養生息的時間并實現肉羊的集中養殖、集中管理、集中投喂、集中免疫接種,充分掌握肉羊的生長發育情況,并結合肉羊的營養需求,做到科學搭配飼料,滿足肉羊的營養需求和生長發育要求。但長期以來,由于基層地區很多農牧民群眾一直堅持傳統的養殖管理方式和養殖管理理念,在養殖模式轉變過程中,多數農民群眾并未全面學習肉羊舍飼養殖技術,養殖管理過程中養殖場規劃較為簡陋,管理制度較為粗放,并未發揮出舍飼養殖的優勢。養殖期間不注重做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達不到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同時,在養殖方案制定過程中,綠色環保的設計結構相對較為復雜,前期需投入較多的資金和時間,很多養殖戶不愿意選擇該方式。養殖期間不注重生態環境的有效調控,不同來源、不同年齡的羊群在同一個圈舍當中混合養殖,把舍飼養殖簡單地理解為將整個羊群固定在一個圈舍當中開展養殖,未進行分群養殖、科學養殖。針對這一現狀,需要將舍飼肉羊養殖技術在廣大基層地區進行有效推廣和應用,轉變養殖戶的傳統養殖理念和養殖模式。
新巴爾虎左旗(又稱東旗,新左旗)是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一個旗,新巴爾虎左旗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西南腹地,大興安嶺北麓,毗鄰兩國一盟四旗市,西南與蒙古國接壤,東北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南接興安盟阿爾山市,西隔烏爾遜河、呼倫湖與新巴爾虎右旗、滿洲里市相鄰,東與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自治旗相連。邊境線總長305 km。新巴爾虎左旗東南部為山地丘陵,中部為高平原,北部海拉爾河一帶為低山丘陵,南部為大興安嶺北麓山林區,多山,最高處為烏爾根烏拉山,海拔1 573 m。新巴爾虎左旗境內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冬季漫長嚴寒,積雪期為140 d左右。春季干旱,多大風,最大風力7~8級。夏季溫和,雨水集中,秋季氣溫急降,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為0.2 ℃,年降水量約280 mm。新巴爾虎左旗2021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137.8萬頭(只),牛羊養殖業占據較大比重。
近幾年,隨著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現代畜牧養殖產業的發展,該地區以牧區現代化為突破口,持續完善現代化畜牧業基礎建設,大力提升良種繁育、疫病防治、飼草生產等配套服務水平,重點推進畜牧業養殖標準化基礎建設項目,擴大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呼倫貝爾羊的現代化養殖規模,加快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啟動動物疫病檢測系統建設項目,力爭到2025年,現代化畜牧業養殖牲畜數量占總數量的75%以上,養殖場設備配套率100%,良種繁育率達到95%以上。同時,按照特色化、專業化、全產業鏈思路,發揮龍頭企業引領支撐作用,重點打造呼倫貝爾羊、良種肉牛產業鏈,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級,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草原乳肉食品產業集群,建設1處現代畜牧業產業園區,2處區域化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成乳業生產基地。力爭到2025年,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綠色有機畜產品占總產量的60%以上,牲畜可追溯率達到80%以上。推行“增大穩小、精養合養”理念,通過先建后補和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先行先試創建一套聯戶新機制,積極引導牧民群眾聯戶共建“千頭牛羊”現代化牧場,實現草場聯戶輪牧使用,優化傳統散養放牧方式,冬季采取暖棚集中飼養。建設巴音塔拉嘎查乳肉牛肉羊標準化養殖基地,新建現代化棚圈2 300 m2,配套擠奶廳960 m2;啟動2021年中央財政支持奶牛家庭牧場和奶農合作社項目,支持12戶奶農先建后補。提升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覆蓋全旗的安全溯源平臺,佩戴電子耳標商品羊數量增加至35萬只以上。完善疫病防控機制,理順農牧林基層站所職能,加快旗、蘇木鎮兩級防疫冷鏈體系建設,鼓勵發展市場化獸醫站、改良站、防疫所。隨著當地現代畜牧養殖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當地的畜牧部門不斷加快現代化畜牧養殖技術的有效推廣,積極引導當地的農牧民群眾發展涉事養殖產業,轉變傳統項目養殖模式,減輕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提高舍飼肉羊養殖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在于培育優良的肉羊品種。一般情況下,在發展肉羊舍飼養殖產業過程中,需從品種角度入手,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具有良好生產特性、養殖周期相對較短、肉質品質相對較好、經濟效益相對較高的優質高產肉羊品種。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有著悠久的肉羊養殖歷史,當地的肉羊品種多種多樣,但由于長時間的不規范養殖,加上優質種羊資源的保存能力較差,本地優良品種的生產特征逐漸下降,優質種公羊的數量逐漸減少。為了實現肉羊養殖業的現代化發展及舍飼養殖模式的有效推廣和應用,則需要加強對本地肉羊品種的改良,通過雜交改良的方法來提高肉羊的生產性能,獲得較大個體,保障個體較為均勻,具有良好的泌乳性能,加強繁殖能力。近些年,該地區通過引進杜泊羊種公羊,利用種公羊的新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操作,實現了本地繁殖母羊的品種改良。另外,在肉羊舍飼養殖管理期間,還需要不斷優化羊群結構,通過逐步淘汰老弱病殘及生產性能相對較差的繁殖母羊,使整個羊群的結構得到有效優化。通常情況下,舍飼養殖模式羊群母羊的比例應該達到75%以上,母羊的比例越高,表示生產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擴大養殖規模,出欄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有利于助力養殖戶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1]。
在發展肉羊舍飼養殖產業之前應該指導養殖戶科學修建圈舍,滿足肉羊的生長發育所需。養殖場在規劃建造之前,首先需要進行科學選址,確保所選擇的養殖場場址地勢相對較高,通風良好,周邊有充足的水電供給,交通比較便捷,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但需避免和主要交通干道直接交匯,確保選擇的養殖場有利于開展動物防疫。一般情況下,要遠離主要交通干道和村莊500 m以上,并保證周邊不存在污染區域,不存在化工企業,不存在屠宰場、醫院和學校。舍飼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妥善有效的規劃建造,通常辦公和生活區域建設在養殖場的下風向處,圈舍內部需做到冬暖夏涼,夏季能夠及時將圈舍中的高溫高濕氣體排出,冬季能夠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結合當地的資源供給和養殖戶的經濟條件,選擇相應的建造模式,通常情況下可以選擇建設磚木結構模式,坐南朝北。養殖場在規劃建造過程中,還應該結合具體的養殖規模,配置養殖面積3倍~5倍的運動場地,確保羊群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增強身體素質,更好地接受光照,保證機體能夠合成維生素D。運動場的四周和中間需放置固定式或者移動式的飼料槽,并保證有充足的飲用水水源供給,方便羊群在運動過程中隨時采食飼料,隨時飲水。羊舍的建造面積應該根據羊群的數量來綜合確定,一般情況下,每只羊平均占地面積一般控制在0.8 m2~1.2 m2,圈舍內的門口寬度不能小于1.6 m,窗戶距離地面的高度一般在1.5 m,要確保圈舍具有良好的通風采光性能,每棟羊舍的長度最好不要超過30 m[2]。
2.3.1 科學投喂
舍飼養殖模式之下,由于將羊群固定下來,降低了戶外放牧的頻率,所以在養殖之前要準備充足的飼草飼料,滿足羊群一年四季的飼草飼料采食需求。充足且營養價值全面的飼草和飼料,是提高舍飼肉羊養殖成功率的關鍵。舍飼肉羊生產過程中,不但要保證飼料總量的豐富性及良好的儲備量,而且還應該根據羊群的營養需求和飼料的營養成分科學分配日糧。肉羊在養殖管理過程中需以粗飼料投喂為主,并保證粗飼料種類的多樣化,營養價值全面,防止羊群出現厭食或者胃部疾病。在飼料投喂過程中,還應該根據肉羊育肥養殖的不同階段做到科學搭配飼料,向羊群投喂一定量的精飼料,確保肉羊能夠攝入充足的維生素、礦物元素、微量元素、蛋白質飼料和能量飼料。另外,在精飼料搭配過程中,還應該結合本地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稀缺情況,在飼料當中增加適量的微量礦物質元素,滿足羊群的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此外,養殖管理人員還應該結合具體的養殖規模,做好飼草飼料的儲存工作,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在周邊配置充足的種植地,積極開展人工種草或者種植青貯玉米,積極開展青貯處理技術,保障一年四季有充足的青綠飼料供給,以此來降低養殖成本。飼料在投喂過程中應該堅持少量多次勤添加的原則,每天投喂次數控制在3次~4次,每次間隔5 h~6 h,保障羊群能夠將飼料槽當中的飼料充分采食干凈。在使用青飼料投喂羊群時,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保證羊群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粗飼料秸稈尤其是玉米秸稈,在投喂之前需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通過揉碎處理、粉碎處理,能夠更好地釋放秸稈當中的營養物質,同時也能夠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避免秸稈過于堅硬導致羊群的消化道和口腔黏膜出現損傷而引發口炎等病毒性疾病[3]。
2.3.2 加強養殖環境的有效調控
肉羊舍飼養殖管理期間需要調控好圈舍當中的溫度和濕度,因為溫度、濕度調控不當將很容易導致圈舍環境惡化,給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的繁殖生長傳播提供條件。日常要確保圈舍當中的溫度維持在5 ℃以上,相對濕度調控到65%,并根據不同階段肉羊的生長發育情況,對溫度、濕度做出動態化的調整。同時,應該注重做好圈舍的通風換氣工作,并根據季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通風換氣手段。冬春季節外界氣候寒冷,應激因素相對較多,應該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為肉羊營造一個健康舒適整潔的生活環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妥善有效的通風換氣。一般選擇在每天氣溫最高的時間段提前提升圈舍溫度1 ℃~2 ℃,將通風口打開之后進行小范圍的通風換氣,避免溫度突然下降對肉羊造成應激刺激。進入盛夏季節之后,外界溫度呈現逐漸升高的態勢,圈舍當中的溫度有時會達到35 ℃以上,高溫高濕環境很容易引發羊群出現熱應激刺激,降低羊群的采食量,導致羊群的身體抵抗能力逐漸下降,使得各種傳染性疾病呈現高發流行的趨勢。針對這一現狀,需要做好夏秋季節的針對性通風換氣,將圈舍當中的通風口全部打開,確保有源源不斷的新鮮空氣注入圈舍當中。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在圈舍當中規劃增加負壓通風設備,將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有效結合。日常要保證飲用水清潔衛生,保證羊群能夠自由飲水,飲用充足的干凈飲用水,避免飲用水當中攜帶有冰碴。舍飼養殖期間,要密切監測羊群的飲水量及鹽分的攝入量,保證鹽分科學投喂,確保體內礦物質代謝平衡,充足有效的飲水能夠更好地促進羊群采食欲望的增加,促進飼料的消化利用。飲水量、飲水頻率應該結合季節的不同做到科學調控,夏秋季節應該保證羊群全天足量飲水,自由飲水,冬春季節應該減少飲水頻率并提高飲水的溫度,一般在母羊的妊娠階段要避免讓其飲用冷水或者帶有冰碴的飲用水,防止因為飲水不當造成應激性流產。
2.3.3 加強肉羊的針對性管理
肉羊舍飼養殖模式之下,由于活動空間被大大限制,所以在養殖期間一定要注重觀察羊群的生長發育情況、體表健康情況,注意做好蹄部的修剪工作,對種公羊進行適當的去勢處理。每年定期對羊群進行蹄部修剪2次~3次,防止因為蹄部過長導致磨損引發畸形病變影響到羊群的正常行走,導致種公羊的利用價值下降。公羔羊在育肥養殖之前,通過適當去勢處理,能夠大幅提高育肥效果縮短育肥周期,但對于一些晚熟品種或者雜交品種不需要進行去勢處理,因為雄性激素有利于促進公羔羊的健康生長發育,并且能夠提升肉羊的品質。
肉羊舍飼養殖模式之下,將羊群圈養在一個圈舍當中,進行針對性地管理,養殖密度相對較大,養殖環境很容易惡化,如果不落實嚴格的疫病防控措施,將很容易給各類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流行提供條件,最終威脅到羊群的健康生長。所以在舍飼養殖模式之下,一定要注重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將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率控制在萌芽階段。日常養殖期間應該加強環境的清潔和衛生消毒,要保證飼料和飲用水的清潔衛生,及時清除圈舍當中的糞便和污染物,避免糞便堆積發酵引發空氣質量下降。做好飼料的科學搭配,禁止向羊群投喂發霉變質和有毒有害的飼料,要保證飼養管理用具的清潔衛生。嚴格落實每年春秋兩季重大傳染性疾病集中免疫接種制度,每年春秋兩季對羊群進行體表和體內寄生蟲驅蟲處理。結合養殖場常見疫病的流行特征,制定屬于養殖場特征性的疫苗免疫接種程序,并要求養殖戶嚴格執行,一旦發病應該做好封鎖隔離和疫病上報工作,進行專業化的診治,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舍飼肉羊養殖模式是對傳統放牧養殖模式的一種更新換代,通過將羊群固定下來,實行統一養殖、統一管理、統一免疫接種、統一飼料搭配、統一投喂,能夠根據羊群生長發育階段的不同營養需求,做到科學養殖、合理養殖,充分滿足羊群的環境要求和營養需求,保證肉羊能夠快速增重,短時間內達到出欄標準,為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但由于羊舍飼養殖相較于放牧養殖,有著更高的技術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注重做好養殖戶的專業培訓教育,引導廣大養殖戶轉變傳統的養殖模式,確保舍飼肉羊養殖技術能夠在廣大基層地區得以有效地推行和應用。
[1]劉卓,婁玉杰.舍飼對羊生產性能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7(3):59-61.
[2]楊海祥.農村規模養殖肉羊技術[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6(2):16.
[3]劉炳華.淺談肉羊舍飼的快速育肥技術與改良[J].獸醫導刊,2016(2):11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4.20
S826
A
2095-1205(2022)04-60-03
敖倫花(1980- ),女,蒙古族,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人,本科,研究方向為畜牧業養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