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德剛
水稻種植技術優化措施與推廣
韋德剛
(廣西桂林市荔浦市馬嶺鎮農業服務中心廣西桂林546601)
科學的栽培技術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重要保障。水稻種植流程比較復雜,且種植周期較長。若水稻種植技術不合理或操作不當,可能會造成水稻減產的現象。文章總結了水稻種植技術要點,分析了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措施,闡述了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措施。
水稻;種植;技術;技術優化;推廣;措施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與此同時,農業生產逐漸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領域中,水稻種植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水稻的傳統種植環節中,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通常會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此種種植方式雖然會增加水稻產量,但同時也會影響土質,破壞生態環境。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水稻品種有所創新,通過應用先進的種植技術,水稻產量不斷升高,能促進水稻種植業的發展。在水稻種植期間,明確水稻種植技術優化措施及其農業推廣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水稻種植期間,育苗是比較關鍵的種植環節[1]。在對水稻品種進行選擇時,應對水稻種植區域內的土壤條件、氣候環境等進行考察,依據區域內歷年水稻種植情況,以現有水稻種植技術,壓實育苗床,為幼苗根部健康生長奠定基礎。同時,要適當控制育苗的土壤,確保土壤不可過實,避免土壤發生板結的現象,控制土壤、肥料的比例,避免土壤酸堿度失衡。除此之外,重視播種技術要點,水稻播種前,首先要晾曬種子,確保種子有酶活性,晾曬的時間在3 h左右,然后用強氯精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先用清水浸泡12 h,撈起洗凈放入藥液浸泡12 h,再用清水洗凈撈起催芽,播種。
種植水稻前,通常要平整地塊,對即將要播種水稻的區域實施翻土,翻土的深度在20 cm左右,翻土時要以旋轉翻土為主,施底肥、水整理。通過水整理,可以對土壤中的空氣、水分等進行調節,使彼此能夠平衡,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在整理地塊時,要確保土壤泥漿松軟,發現土壤中有雜草時要及時清除[2]。此外,重視水肥管理,水稻生長期間,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水肥是保障水稻健康生長也是增加最終產量的助力因素。結合水稻種植情況,可在水稻幼苗移栽后10 d左右,及時施肥,促分蘗,提高稻田的光合作用。
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時,可重視對葉齡種植技術的優化。在此期間,要根據水稻的莖葉生長情況,于最佳栽培時期加強水肥管理。通過對該技術的優化,可降低水稻種植成本,使水稻生長符合相關指標,達到提高效益的目標。
第一,對葉齡進行觀察[3]。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要建立專門的葉齡觀察點,水稻的品種不同,其茬口和相關生長數據也存在差異,因而要結合所選擇的水稻品種,詳細分析各項數據,選擇合理的觀察點,將葉齡標記在水稻葉片上,方便及時查看葉片的生長狀態。
第二,改進技術。依據選擇的水稻種植技術,從水稻葉齡表現層面上觀察水稻的生長效果,基于水稻生長狀態改進水稻種植技術,增加水稻種植收益。
第三,田間診斷。采用田間診斷技術,判斷水稻的生長狀態,可及時發現不利于水稻生長的因素。一般來說,自然環境中的光照、水分和季節變化等,都會影響水稻的生長,因而在水稻種植期間,要利用田間診斷技術,實現對水稻不同葉齡期和抽穗期的診斷。
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時,對施肥控肥技術進行優化是十分關鍵的。水稻種植期間,合理施肥是水稻產量和質量得以提升的基礎。經調查發現,667 m2的水稻在生長期間,至少需要尿素10 kg和過磷酸鈣15 kg。合理施肥可有效滿足水稻生長的養分需求[4]。通常來說,水稻不同的生長階段所采取的施肥措施存在明顯差異,舉例來說,在水稻完成移栽的10 d左右,就要對水稻追加提苗肥,使稻苗有充足的營養。對水稻施肥時,主要的施肥類型是有機肥,與化肥相比,有機肥在水稻健康生長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加顯著,可提高水稻的品質。動物糞便、植物腐熟物是常見的優質有機肥,不過不能將其直接投放到水稻田間,而是要經過發酵腐熟處理后方可作為肥料。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實施有機肥時,通常是以配比的形式出現,80%和20%的有機肥分別作為基肥和返青肥。在實施有機肥期間,肥料的種類、時間等都會對水稻的品質產生影響。一般來說,水稻生長發育期間需要大量的氮元素、鉀元素和磷元素等,此類元素也是影響水稻品質的重要因素。其中,氮元素對水稻品質的影響最大,水稻生長期間,合理投放氮肥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灌溉技術、除草技術是水稻種植技術中的重要技術,要對此兩種技術進行優化。一方面,優化水稻種植灌溉技術。在此期間,要優化灌溉技術、灌溉用水,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將污水應用于水稻種植灌溉中,會使有害物質進入稻田中,影響水稻的質量,甚至會污染稻田。因此,在進行水稻種植灌溉時,要對灌溉水源進行全面考察,以清潔水源灌溉水稻,保證水稻的質量。與此同時,要根據水稻種植現狀,選擇合理灌溉技術[5]。在水稻的不同生長階段,所應用的灌溉方法不同,舉例來說,水稻的返青階段,需要以滲水灌溉方法為主;水稻夠苗后,需要及時曬田控苗,而在水稻的孕穗期,只需要保證土壤濕潤,并不需要大面積灌溉稻田;水稻收獲的前半個月,就要停止灌溉。從本質上來看,對水稻種植灌溉技術的優化,是將優質灌溉水作為基礎,依據水稻生長期實際情況合理灌溉,確保水稻的生長需求能被滿足。另一方面,要優化水稻種植除草技術。既往水稻種植中,雜草的主要處理方式為使用藥劑,藥劑的防治優勢顯著,不僅見效快,而且成本較低。頻繁應用藥劑除草的情況下,多數雜草都會產生耐藥性,逐漸降低藥劑的除草效果,而且藥劑滲入土壤里會對土質、水稻質量產生消極影響。為此,在水稻種植除草過程中,可利用秧田除草劑防治稗草。此種除草劑屬于復合藥劑,將其應用于水稻種植中,可完全除去稗草。在水稻種植除草中,可結合稻田中的雜草情況,選擇合理的藥劑。
在水稻種植技術中,對控苗、控病技術進行優化,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優化水稻控苗技術,是為了全面提高水稻的產量。就傳統水稻種植來說,無效分蘗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會使肥料資源浪費,對水稻群體結構產生影響,最終導致水稻病蟲害入侵,出現大量倒伏現象,影響水稻的產量。針對此種現象,可加強對控苗技術的優化,在控苗時,要把握好施肥的種類、施肥的時間及用量情況,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計算,實現對稻田的合理管控,提升水稻苗質。另外,在水稻種植期間,病蟲害問題會降低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在水稻種植期間,要從水稻生長階段出發,加強對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優化控病蟲技術。其一,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定期向農民進行宣教,使農戶認識到病蟲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從知識層面上提高農民對病蟲害防治作用的認識,了解病蟲害防治方法。其二,提高水稻抵抗力[6-7]。在水稻生長期間,可從管水、施肥等方面為水稻提供充足的營養,使水稻具備足夠的抗病蟲害能力。其三,消除病源。在發現病蟲害水稻后,農民要及時清理患有病蟲害的水稻,重視水肥管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田間管理技術貫穿于水稻種植的始終[8]。從最初水稻播種前的準備階段,到后期的育苗管理和收獲,都需要科學地管理田間。一方面,優化田間管理的水分管理技術。農民要了解水稻的各個生長階段,在水稻進入幼穗分化期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灌水的方式,為水稻補充水分,具體來說,可實施間歇性灌水手段,建立淺水層。在水稻生長的初期階段,將保苗作為重要內容,依據水稻生長狀態合理施肥。在水稻抽穗階段,要適當增加施肥量,一般來說,0.067 hm2的水稻內就要至少增加2 kg尿素。水稻種植期間,若涉及移栽的問題,必須要在有水層的情況下移栽,且要保證移栽的水稻為活棵。另一方面,優化田間管理中的育苗技術。對水稻苗進行選擇時,要結合多種指標,選擇發芽率較高的稻苗或種子,通常情況下,需要考慮的指標包括土地的含水量和酸堿度等[9]。播種前,處理水稻種子、稻苗,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提高稻苗的發芽率。而且,可對水稻種子進行晾曬、強氯精浸泡、消毒等,通過晾曬和消毒的方式減少種子細菌,通過藥液浸泡的方式提高種子的生長性能及抗病能力。
在展開水稻種植技術農業推廣的過程中,農民的觀念對于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有重要影響。增強農民對水稻種植技術的投入意識,能夠提高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水平。為此,推廣水稻種植技術時,轉變農民的觀念是尤為必要的,不少農民在水稻種植技術投入方面,尚存在疑惑[10]。特別是地處偏遠地區的農民,缺乏了解水稻種植技術的途徑,對于新型水稻種植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也不愿意使用機械技術,即便是年輕的農民,因缺乏技術認知能力,也不愿了解水稻種植技術。在此種情況下,相關部門可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通過邀請技術專家開展講座的方式,向農民講解與水稻種植技術相關的知識,以圖片和視頻等方式使農民對水稻種植技術有基本的了解。同時,可建立健全與水稻技術發展相關的機制,針對農民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落實惠農政策和貸款政策,為農民提供充足的資金。以此,使農民能夠在了解水稻種植技術的基礎上,自愿選擇新型種植技術,進而擴大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面。
開展水稻種植技術農業推廣期間,要重視提高農民的技術應用水平。水稻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農民的認知。部分農民的文化程度偏低,操作能力不強,很難了解水稻栽培技術在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方面的作用[11]。即便部分農民選擇應用水稻栽培技術,也可能會因缺乏對水稻種植關鍵點的了解,影響技術作用的發揮。基于此,相關部門可組織有想法的農民,前往水稻種植基地參觀學習,使農民對水稻種植技術有全新的認識。在農民深入參觀和學習的過程中,配備專業人員在旁為農民進行細致講解,使農民能夠大致了解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當地可成立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門店,全天候地在店內播放水稻種植技術相關知識,留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前來參觀、詢問的農民進行宣講,以提高農民對水稻種植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應用水平。
農業推廣體系的完善程度會對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效率產生影響[12]。因此,相關部門可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現狀,完善與水稻種植技術相關的推廣體系,落實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完善水稻種植技術推廣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人員、技術和資金的管理規范,要求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人員要掌握技術知識,能夠獨立向農民詳細介紹水稻種植技術,且能夠為農民展示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方法,為促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完善制度管理標準。根據不同區域水稻的種植情況,有針對性地應用水稻種植技術,總結水稻種植期間容易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推廣合適的水稻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與水稻產量和質量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對科學種植技術的利用,能夠控制水稻生長期間的病蟲害,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文章在掌握水稻種植技術要點的基礎上,分別從葉齡種植、施肥控肥、灌溉除草、控苗控病、田間管理等方面,歸納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措施。同時,提出轉變農民的觀念、提高農民的技術應用水平、完善農業推廣體系等措施,期望能夠為日后提高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水平提供參考。
[1]覃華玉.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路徑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8):190-191.
[2]蘇建功,孫士武,董衛東.淺析農業技術推廣措施及水稻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1,39(14):47-48.
[3]陳曉林.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技術細節分析[J].河北農機,2021(11):135-136.
[4]寧賢,李春惠.廣西玉林市玉州區水稻種植技術優化與種植效益提高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11):35-36.
[5]劉吉棟.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要點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9):66-67.
[6]太萬紅.水稻栽培技術的要點與農業技術推廣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152,180.
[7]黃亮,劉紅連.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農業技術推廣分析[J].種子科技,2021,39(22):37-38.
[8]王杰,楊孟,劉文超,等.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1,41(7):89-91.
[9]謝明.淺析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的要點[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3):129-130.
[10]唐慧芬.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及農業技術推廣分析[J].當代農機,2022(1):77-78.
[11]邱濰坊.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及農業技術推廣分析[J].新農業,2021(11):10-11.
[12]黃靜.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增強水稻種植效益探究[J].新農業,2020(18):30-31.
Optimization Measures and Promotion of Rice Planting Technology
Wei Dega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Maling Town in Lipu City in Guilin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Guangxi, 546601)
Scientific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 and quality. The rice planting process is complicated and the planting cycle is long. If the rice planting technology is unreasonable or improperly operated, it may result in the reduction of rice yiel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key points,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and expounds the promotion measures of rice planting technology.
Rice; Plant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Extension; Measures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4.25
S511
A
2095-1205(2022)04-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