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曉 湯 霞
1.上海市匯業(無錫)律師事務所,江蘇 無錫 214000;2.無錫宜信會計師事務所,江蘇 無錫 214000
2019年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球經濟形勢迅速下滑,進入經濟寒冬。于國內而言,首當其沖的,便是眾多的中小企業和從事實體經濟的眾多個體工商戶,在國內嚴峻的抗疫政策下,這些企業和商人紛紛停業或關閉,資金鏈條斷裂,最終走向破產。我國的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十分弱小,除了自身的經營策略問題外,更多的是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對其進行更多關注,故在五年到十年時間段下可存活的中小企業比例十分低下。應當關切中小企業的核心利益,將《企業破產法》中“企業法人”概念重新定義,將第八章“重整制度”增添關于中小企業重整的規則,出臺更加具體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在程序選擇運用上更加靈活,以幫助我國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企業破產法》第二條規定,破產重整的主體僅僅限于“企業法人”,該法并沒有將我國市場經濟領域更多主體納入其規制的重整范圍。同時《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其他法律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的清算,屬于破產清算的,參照適用本法規定的程序。這導致了我國非企業法人形式的眾多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面臨經營困境時無法適用重整程序進行救濟。在《企業破產法》適用范圍上,立法組在當時曾有過討論,對于是否將其擴大到其他非法人組織、個體工商戶及特殊法人的觀點,有反對者認為,若將破產法適用主體太過于放寬,將會使得破產案件過于繁多,不利于社會管理[1]。
當前《企業破產法》缺乏對于個體工商戶群體的關照。個體工商戶并非《企業破產法》適用主體,根據《個體工商戶條例》第二條對個體工商戶的定義:“有經營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條例規定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痹凇睹穹ǖ洹分?,個體工商戶也被歸于自然人一章,屬于商個人。但是,在經營活動方式和規模上個體工商戶與中小企業有相同之處[2],由于《企業破產法》主體的限制,個體工商戶無法適用重整程序進行救濟。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七十九條,企業法人申請重整需要經過債務人申請、法院審查批準、提交重整計劃、執行等一系列繁雜的程序,僅提交重整計劃草案的程序就可長達九個月,再執行計劃草案更不知費時多久?實踐中跨越多年的企業重整并不少見。故在現行《企業破產法》的重整程序框架下,作為企業法人的部分中小企業也無法適用重整程序進行自救,因為中小企業的資金和企業剩余資產并不能支撐中小企業走完這耗時良久的重整程序,而且也是對司法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企業破產法》第七十條第一款,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此條將企業是否啟動破產重整的決定權賦予法院,但是在實踐中,往往法院會根據企業的規模、員工數量、社會影響力等因素對是否啟動重整程序作出考量,而這種考量依據對于中小企業是十分不利的,因為中小企業在這些維度上并沒有任何優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法院來決定是否對中小企業啟動重整程序也并不現實,因為中小企業本身數量繁多且涉及各行各業,基層主辦法官本身就承擔有眾多案件,每個案件分配時間有限,而企業重整類案例較為復雜,主辦法官無法對每個企業是否符合重整條件進行有效的考察。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七十三條第一款,在重整期間,經債務人申請,人民法院批準,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梢?,現行《企業破產法》規定原則上企業破產后法院同意重整申請的,應當由管理人執行重整計劃,而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經過法院批準后,債務人才能執行重整計劃,這種制度安排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可行性并不高,無法讓重整程序很好為中小企業適用。其原因有二:1.首先,不同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管理層多為債務人企業的創業者個人或團隊,企業運行對設立人依賴性較大,故中小企業離開設立人后往往難以運行。中小企業大都屬于創業者自身多年打拼后創立,并形成一套穩定的管理班子,本身管理層結構簡單,管理職能混雜,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普遍存在,企業正常運轉和創業者個人和團隊密不可分。若在企業已經面臨生存困境,宣告破產重整后,由另一完全陌生管理人接管企業,在這種復雜職能關系難以厘清的情況下,很難保證重整程序能發揮應有的效果。2.中小企業的重整更加看重時間效益。中小企業在面臨破產情況下,盡管有拯救價值,但是也并沒有更多的資產耗費在曠日持久的重整程序上,“高效”“迅速”是中小企業重整成功的關鍵要素。故原則上以管理人為主、債務人為輔的重整制度并不符合中小企業重整需求,蓋因對于如何選擇符合要求并且經驗豐富的適合職業管理人是一件耗時耗錢的事情,中小企業并不具備此方面的條件。
我國《企業破產法》于2006年起草制定,囿于當時的市場經濟環境和破產法理論研究進程,《企業破產法》起草小組對于破產法的認知還不夠深刻,更加強調破產程序上的展開[3],對于《企業破產法》適用主體上的考慮主要受到大型“國有企業”的立法習慣影響,對非國有企業、公益組織和其他營利組織、特殊法人的認知不足,導致《企業破產法》創立時對框定的破產主體范圍有限。此外,《企業破產法》制定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立法小組盡管對于美國破產法進行了苦心孤詣的學習,但是對于金融危機下,《企業破產法》所發揮的破產清算功能以及對于中小企業的重整保護功能認知不夠清晰。《企業破產法》的立法和修正理念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鼓勵創新,對創新型企業進行扶持和幫助,對于社會有益的中小型企業的破產和重整進行慎重考量。第二,鼓勵社會公平公正風氣。應當給予在市場上活躍的各主體平等的關照和保護,維持向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和風氣。第三,發揮《企業破產法》的穩定預期的功能。要發揮“破產清算”的及時止損功能,保障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傳統觀念認為,企業破產重整需要使整個債務人企業獲得拯救,起死回生并維持原法人名稱,使之重新恢復市場活力,這就是所謂的“殼重整”[4],但是要管理人提出滿足“殼重整”的重整計劃方案并不容易,這也是導致我國破產企業通過重整程序獲救的比例十分低下的原因之一。我國臺灣地區學者許士宦教授在傳統重整方式之外,又提出了企業清算型與營業讓與型的重整模式[5],前者是將已宣告破產債務人仍具一定價值的資產進行變賣清算,將所得價值分配給諸債權人,后者是將債務人仍然具備相當價值的主要產業進行變賣,或者將整個公司進行打包甩賣以實現使債務人變相存活的目的。這兩類重整方式體現的重整思維打破了“殼重整”的傳統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重整思路。筆者認為,法官在評價債務人企業是否應當啟用重整程序,應當采用多元的理念和評價標準,要發揮重整程序的社會效益,使尚有價值或對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的債務人企業獲得更多的重整路徑,可通過拆分、變賣良性資產、企業并購等多元路徑達成重整目的,這對于中小企業啟動重整程序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債權人利益、債務人和社會利益,實現共贏。
我國《企業破產法》的制定,最初的借鑒文本主要來源于美國,美國在《1978年破產改革法》中為所有規模的本國企業制定了統一的破產重整制度。但是囿于我國國情,當時學界對于“企業法人”的認識并不深刻,導致現今我國“非企業法人”的眾多市場主體難以適用破產重整程序。故為維護中小企業的生存利益,應當對《企業破產法》第二條“企業法人”的概念作擴大解釋,應當將非法人營利法人、特別法人、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納入破產重整程序的保護范圍,讓各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前文已經提出,當下我國的《企業破產法》適用主體范圍過于狹窄,破產清算主體僅僅針對“企業”這一類市場主體。但是否僅將《企業破產法》的適用主體擴寬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并沒有認識到我國破產重整程序真正適用困難的實質原因。從比較法上看,美國的中小企業也是支撐其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柱,這與我國目前市場主體結構有相似之處?!睹绹飘a法典》第十一章為美國所有類型的市場主體設定了統一的破產重整程序[6],使所有的大、小型企業都能夠適用該法獲得重整機會。但這并沒為美國中小企業帶來春天,美國中小企業的重整程序啟動成功的比例也并不理想。將大型企業的破產重整程序與中小企業進行統一,看似給予中小企業一個重整機會,但是中小企業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們無法像大型企業那樣容易獲得援助資金與經驗豐富的職業管理人,故若要從根本上讓我國具有重整價值的中小型企業獲得重整機會,需要在我國《企業破產法》第八章原有的章節體系下增添專門的關于中小企業的重整程序。
此外,為讓作為我國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其他非法人企業組織獲得同樣的重整機會:首先,需要對中小型企業法人與非法人企業進行區分,明確主體身份,將各類型的非法人組織納入《企業破產法》的保護范圍;其次,應按照企業規模、社會影響力、公司經營類型等因素對各類型的法人與非法人組織進行分級,明確“中小企業”的界定范圍;最后,針對中小型企業自身特點,簡化中小企業申請破產的繁雜程序,縮短重整計劃的提交時間,設定最長破產重整期限,使小企業的破產重整流程簡化,節約社會救助成本。
大型企業的重整計劃由法院進行批準,中小企業數量繁多,顯然不宜再采取法官直接批準模式。應當探索由民間組織評估或者外包評估的模式,具體而言:可由官方頒發關于判定是否具備重整資格的專業機構相關資質認定書,具備資質的專業機構應當對“目標企業”是否具備重整條件進行考察,甚至能夠組織相關債權人、債務人、利益第三方進行庭外協商,若能夠達成重整計劃,則由該機構向法官進行推薦,若非危及社會利益,法官原則上不得行使否決權。由專業機構行使建議權,一是能夠減輕辦案法官壓力;二是可充分發揮涉案各方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重整計劃的通過率。三是將提起重整的選擇權充分放歸于相關各方,為基層法院減壓提效。
在實踐中,大型企業的重整程序往往由第三方管理人為主、債務人為輔的方式進行,因為對于大型企業而言,規模龐大,工作流程清晰,企業對某個體領導者依賴性較弱,其作用并非無可替代。相反的是,中小企業往往是由某創業者個人或團隊創建,其對企業的把控力十分強大,原管理者缺位對債務人企業影響巨大,而且原管理人往往是最不愿意企業倒閉的人,故應當賦予中小債務人企業的原管理人提交重整計劃的主要權利,由其獲得第一順位的重整申請權利,提交重整計劃;債務人企業不申請的,債權人及相關人員認為必要,可以申請企業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