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方立娜,方曉梅
(1.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周圍血管科,北京,100091;2. 北京小荷門診部綜合門診,北京,100080)
下肢動脈栓塞(AE)是常見的血管外科急癥,栓塞栓子通常來源于心臟和主動脈附壁血栓的脫落,有較高的截肢率和死亡率[1]。因此重建下肢動脈血運,恢復和改善肢體血流,從而避免肢端缺血壞死,減少截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率是當務之急。超高齡患者(>90歲)[2]聽力明顯下降,缺乏溝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對手術有恐懼、焦慮的心理,所以圍術期應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介入療法是AE的主要治療方法,具有簡單、創傷小的優點,在臨床應用廣泛[4]。本文總結1例下肢動脈栓塞超高齡患者的中醫輔助治療及心理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
患者女性,101 歲。主因“左下肢發涼麻木1月余,左足破潰伴疼痛1 周”于2022 年4 月14 日16:05 以“下肢動脈栓塞”收入院,刻下癥:患者神清,精神弱,左足皮溫低,皮色蒼白,左足腫脹潰爛,紅腫,末端干性壞疽,少量滲出,舌淡紅,苔薄,老舌,脈弦。查體:右側股、腘動脈搏動可及,左側股動脈搏動弱,左側腘動脈及雙足背動脈搏動未及,雙足皮溫涼伴可凹性腫脹,左足較重。既往:10 年前因膽囊結石于外院行膽囊切除術,肢體動脈粥樣硬化性壞疽,輕度貧血,腎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癥,頸動脈硬化。入院后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5.13×109/L,血紅蛋白99 g/L,血小板計數40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93.8%,淋巴細胞百分率3.7%。生化:全血肌鈣蛋白T 定量測定0.028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5.43 ng/mL,肌紅蛋白586 ng/mL,降鈣素原檢測8.61 ng/mL,白蛋白27.4 g/L,尿素14 mmol/L,尿素氮39.2 mg/dL,肌酐99 μmol/L,尿酸414 μmol/L,氯97.33 mol/L,鈣2.15 mmol/L,超敏C 反應蛋白114.45 mg/L。彩超示:1. 雙側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2. 二、三尖瓣返流(少量);3. 左室舒張功能減低;4. 左房輕度擴大;5. 左側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改變,左側股淺動脈、脛前動脈閉塞,左側腘動脈大部分閉塞,左側腘靜脈血栓形成伴部分再通,右下肢動脈硬化。心電圖:竇性心律不齊。
入院后于4 月14 日20:00 急診下行股動脈支架置入+股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經皮股動脈取栓術+脛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腓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下肢動脈導管溶栓術,術畢22:00安返病房。術后患者病情平穩。術后第1 天予以心理療法后人工輔助通便,實施中醫輔助治療及心理療法,術后大便每兩日1 次,效果較好,中醫輔助療法有效緩解患者下肢疼痛,于4 月17 日患者安全出院,隨訪恢復較好。
2.1.1 嚴格消毒隔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針對超高齡患者,必須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予以患者單間保護性隔離,盡量為患者營造好的治療環境。
2.1.2 規范化疼痛管理
下肢發涼、疼痛是下肢動脈栓塞的主要癥狀[5],疼痛導致患者情緒波動,做好疼痛的規范化管理有助于穩定患者情緒,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入院時應用疼痛評分尺對患者進行評估,采用NRS 數字等級評定量表,疼痛評分最高為10 分。護理人員安慰鼓勵患者,協助醫生置入神經阻滯導管,自神經阻滯導管推注羅哌卡因75 mg+利多卡因100 mg,30 min 后疼痛評分降為3 分。每班評估疼痛1次,≥4分時對癥處理。
患者容易對手術環境產生恐懼感,護理人員需陪伴在旁,通過撫摸、輕拍患者手背來穩定患者情緒,多與患者溝通轉移其注意力,鼓勵患者放松心情,經常詢問患者感受,加強體征監測,如有不適及時處理[6]。
2.3.1 病情觀察
病情觀察主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遵醫囑常規予以心電監測,監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特別注意血壓變化。鼻導管吸氧,床頭配備吸痰器,每小時巡視病房。②穿刺點及患肢的護理:術后左側腹股溝沙袋加壓6 h,左下肢制動12 h,密切關注并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觀察患者穿刺點有無滲血、皮下血腫。觀察左下肢皮溫、足背動脈搏動、肌張力,謹防下肢再灌注損傷[7],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給予相應處理。擠壓腓腸肌并指導患者踝泵運動,以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③準確記錄出入量,精確到每小時,嚴格控制每小時入量(包括靜脈輸液量、飲水量、食物含水量和其他治療時所攝入的液體量),記錄每小時出量(包括尿量、大便、嘔吐量、出汗、呼吸),24 h 總出入量要保持負平衡狀態,遵循“量入為出,寧少勿多”的原則[8]。④密切觀察患者神經阻滯導管貼膜是否固定良好、有無滲血,如有滲血及時更換。⑤飲食及體位護理:手術結束2 h 后進食水,囑患者頭偏向一側,床頭抬高30°,禁止半臥位進食,小心嗆咳。6 h后停止沙袋加壓,協助患者軸位翻身,12 h后協助患者半坐臥位進食,24 h 后協助患者下床活動[9]。⑥囑患者切勿用力排便,并告知家屬或陪護,患者打噴嚏、咳嗽時可用手稍加壓力按壓穿刺部位,避免腹壓增加而引起穿刺點出血[10]。
2.3.2 基礎護理
2.3.2.1 便秘干預:患者住院時已經7 d 未排大便,術后第1 天清晨訴腹脹、排便困難,為解決患者腹脹、便秘情況,與患者溝通后,使用石蠟油潤滑肛周后予以人工輔助通便,過程中不斷安慰、鼓勵患者,患者順利排出宿便后。護理人員給予患者生理護理的同時也應該滿足患者心理上的需求,平衡患者的身心需求和狀態。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針對患者舌苔脈象予以中醫輔助療法,解決患者便秘情況。
2.3.2.2 子午流注法中藥穴位貼敷:7:00開穴,選穴神闕。中醫神闕穴即“陰脈之海”,為任脈上的重要一穴,任脈及沖脈均于此處交匯,臍與百脈相通,外達四肢百骸,內聯五臟六腑,在人體經絡的疏通下可通肝腎、脾胃、心肺重要臟腑及百脈,可起到化瘀消滯、和胃理腸的調理功能。穴位貼敷的雙重調節作用體現在藥物的吸收及腧穴激發精氣的作用,可以共同促進大腸的傳導排瀉[11]。
2.3.2.3 穴位按摩:取穴參照200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的《腧穴名稱與定位》[12],包括天樞(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 寸),大橫(與天樞穴平行,距臍中4 寸),關元(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中脘(前正中線上,臍上4 寸);操作:根據子午流注每日9:00—11:00 為足太陰脾經流注時間,協助患者取平臥位,雙腿屈曲,腹部放松,先用掌面按順時針方向按摩患者腹部3~5 min,再用指腹按揉大橫、天樞(雙側)、關元、中脘穴,每穴各36 次,每次治療時間約20 min,1 次/d,7 d 為1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13]。
2.3.3 心理護理
此病例為超高齡老年患者,住院及手術過程中的心理反應很重要,需要運用系統的心理護理進行干預。①重視與尊敬:此患者突出的心理需求是受重視和尊敬。針對患者視力、聽力稍差的特點,與患者溝通時采用親密距離,適當加大音量,耐心地與患者溝通,保持微笑,增進與患者的內心距離。②關心:患者因疾病及住院飲食習慣改變后,情緒波動較大,拒絕服藥進餐,通過嘮家常等方式,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說出存在的問題,在病情允許范圍內,予以滿足患者需求,讓其體會到護理人員的關心與呵護。③社會支持:如與老人喜歡的子孫視頻,與病房其他超高齡患者溝通交流長壽經驗,來調節老人情緒。結合患者具體情況以及患者意見,指導家屬加強陪護,提高患者安全感,從而贏得患者的信任,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
2.3.4 飲食護理
結合中醫飲食調護,制定個性化營養支持方案。中醫認為老年患者術后常處于“多瘀多虛”狀態,易導致氣隨血脫,氣虛推動不力,進而加重血瘀,導致局部腫脹疼痛。故飲食調護以補脾益氣、滋陰養血、活血祛瘀為原則,通過前期養脾胃,后續調氣血以緩解患者局部癥狀,同時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進患者康復[14]。患者超高齡,性格返璞、執拗,拒絕營養食堂配餐,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并與主管醫生及營養食堂溝通,結合患者飲食習慣合理制定膳食方案,營養食堂配餐+患者自主要求食物,做到少食多餐,增加對高熱量與高維生素食物的攝入,保證飲食攝入均衡。
超高齡患者的身體各項機能退化嚴重,基礎病較多,術后容易發生各項器官功能衰竭[15]。因此,針對此類患者的手術需要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的醫療護理小組,多學科合作,確保患者安全。治療方案和護理計劃需要根據超高齡患者及71 歲高齡家屬的實際情況制訂,要做到科學、系統和個性化。患者因臥床未排便1 周,入院后行急診手術,術后要求平臥,患肢制動,胃腸蠕動減慢,便秘風險持續增高,術后第1 天患者訴腹脹、排便困難,因此幫助患者安全且無風險排便是首要問題。患者本身超高齡情況,溝通困難,護理難度大,需要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積極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向患者講述開心的事,病房內安排1名性格開朗、善于交談的患者,促進病房內愉快的氣氛;耐心傾聽患者的顧慮,與患者親切交流,減輕其思想負擔,滿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展開有趣的術后健康宣教,通過與患者互動給予一定的鼓勵[16]。介入治療可快速恢復下肢血供,但常并發缺血再灌注損傷。缺血再灌注損傷不僅會影響缺血組織的功能,而且會累及遠隔臟器,嚴重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17]。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預防是本病護理的重點與難點,術后需密切關注患者下肢皮溫、足背動脈搏動、下肢肌張力。該例患者經過醫護人員的通力合作及積極的術后干預,手術順利完成,肢體功能良好,最終得以痊愈,患者安全出院。本文通過總結上述護理經驗,以期為臨床在開展類似護理工作時提供參考。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