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征,陳夢姣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學者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逐步拉大的背景下,并結合城鄉二元關系文獻,首次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自此,研究城鄉一體化的步伐逐漸邁開。已有文獻基于當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的背景及歷史演進過程,從不同的角度對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進行探討,并基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多方面因素,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其進行研究,這為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林萬龍(2019)分析了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政策體系的變遷歷程,指出1978~2002年,政府財政所發揮的作用并不大,2003~2013年,公共財政的作用開始逐步得到體現,2014年至今,政府作用逐步凸顯,城鄉一體化進程得以加快,2014年以來,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得到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工作開始啟動,新的體制機制逐漸突破舊體制的枷鎖得到發展。白永秀(2019)指出到2020年,貧困人口將全面脫貧,但對于如何劃定新貧困標準、促進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建立完整的城市反貧困體系仍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難點。國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城鄉一體化歷程大致由工業化早期地主、自耕農擁有土地向資產階級所有轉移,即在農業經營方面由小農經濟向雇傭經營轉化。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人口和環境問題將是經濟發展需要面臨的新問題。
國內一些研究分析了農村孕育城市、城市反哺農村、城鄉分離、城鄉差距加大、城鄉融合發展等城鄉關系發展的不同階段。例如,馬軍顯(2008)從二元分割視角轉變到一體化視角對城鄉關系進行研究,張克俊(2019)進一步繼承與升華了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到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研究。邢祖禮、陳楊林、鄧朝春(2019)指出我國城鄉關系歷史演進過程:在1949~1952年,城鄉關系基本處于自然發展狀態;在1953~1978年,“二元分割”格局逐漸形成;在1979~1985年,城鄉關系趨于緩和發展階段;在1986~2005年,城鄉關系一度產生分離;在2006~2011年,重視城鄉關系調適得到重視,進入到融合發展的新時代。相比國內的研究存在缺乏理論原創性等局限,國外學者對城鄉關系理論比較成熟。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城鄉融合”是歷史發展的最終目標。法國社會學家孔德1838年首次提出和使用“社會學”的概念,認為社會安全穩定與政府社會保障制度并行能夠彌補市場作用發揮的缺陷。繆爾·達爾則認為,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人員、技術、商品、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使先進的地區更先進,落后的地區更落后,從而導致城鄉差異逐步擴大,為此,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在于政府政策的引導。
從政策制度施行角度進行的研究分析涉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例如朱德全(2012)關于職業教育的研究,房華(2019)關于文獻資源方面的研究。張婷、王三秀(2019)研究了關于養老保險方面的問題,指出制度設計、財政支持、監督管理在農村養老保障向高階發展權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少國外學者對鄉村和城市之間復雜的“區域系統”進行了研究,其中,Timunwl認為,實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有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K.Topfer指出,制定政府部門政策框架會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
宋宇(2011)、張強(2013)、呂連生(2013)等學者從刺激經濟發展的角度,引進新區域經濟學的空間概念來解釋中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張強(2013)試圖按照城鄉關系的制度變遷和城鄉差距水平變化兩個“坐標”,來描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線、過程與策略走向,探索順應城鄉一體化趨勢所面臨的理論需求。呂連生(2013)指出中部地區是“三農”問題最突出的地區,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各省城鄉一體化的辦法。王文彬(2019)則基于資源流動視角對城鄉融合發展進行研究。林娣(2011)、汪宇明 (2012)、董兆龍 (2016)在分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強調了環境在城鎮經濟發展中不可忽略的地位,指出資源合理配置、經濟可持續發展才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可行方法。
李曉斐(2019)從生態環境出發,強調人與環境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關于文化教育和政策制度方面的分析,劉彥平(2019)指出城鄉融合是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思想的路徑創新,著重強調城鎮建設過程中各地有獨特文化特色的東西應盡可能保存下來。宋迎昌(2019)基于文獻梳理情況提出,服從城鎮化規律和循序漸進的制度實施力度有利于推進城鄉融合,應該根據各地不同的發展條件,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國外學者CeciliaTacoli在回顧了前人對城鄉關系的研究后,強調城鄉關系研究應著重關注經濟社會文化變化對城鄉互動和城鄉關系的影響。David Satterthwaite進一步強調,“生計差別”是城鄉差別的主要體現,并由此構建區域發展與城鄉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
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以及完善其體制機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創新完善城鄉一體化理論關乎現代化建設,但目前的研究是從單一維度對城鄉一體化進行分析,缺乏綜合系統的研究視角。例如,朱德全(2012)研究的是關于職業教育維度;周丹(2014)研究的是關于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房華(2019)關于文獻資源方面的研究;張合林(2019)從城鄉社會保障角度進行分析;張婷、王三秀,任雪嬌(2019)則圍繞基本醫保制度結構、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統一的實施機制以促進城鄉發展。李曉斐(2019)則是從生態環境出發,強調人與環境兩大因素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影響。因此,未來關于城鄉一體化的研究在應是遵循城鄉均衡發展理念指導下多方面的一體化,需進一步深化對城鄉一體化及其體制機制的規律認知。另外,焦必方、林娣和彭婧妮(2011);汪宇明、劉高等(2012);董兆龍、張紅旗(2016);金恩燾、王圣云等(2019)等學者僅從衡量城鄉福祉以及生活水平的指標分析城鄉一體化水平,城鄉一體化水平不僅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還涉及地區經濟、文化等因素,目前有關城鄉一體化水平的分析范圍較窄。
只有認識到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才能更好地使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由于城鄉一體化發展涉及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方面,并且不同時代背景下,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差異性,已有文獻基于某幾個指標進行評價分析并不能精確測度我國城鄉一體化水平,學術界至今也仍未形成統一的測度與評價體系,當前研究只是就事論事談城鄉一體化本身或者與生活福祉相聯系,視野較窄。因此,今后研究的關鍵還是需要不斷改善研究方法以更全方面、多維度地分析城鄉一體化理論,為社會主義事業繁榮發展奠定堅實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