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男(山西醫科大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扶貧逐漸受到了黨和國家的密切關注。2013 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意見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了教育扶貧是扶貧攻堅的首要任務[1];2016 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文中指出要加大對教育脫貧的重視,并明確將其納入脫貧攻堅的戰略計劃中[2];2018 年,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了《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 年)》,指出教育是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艱巨任務的關鍵[3]。從2018 至2020 年中國學生資助的相關報告來看[4][5][6],我國累計資助的學生人次和總金額在逐年增長,尤其是2020 年,資助學生總金額為2408.20 億元,對14617.50 萬人次的學生進行了資助,在疫情防控和多地汛情頻發的關鍵時期,可以說,教育扶貧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教育扶貧是防止貧困代代相傳的根本途徑,“扶智”與“扶志”是實現扶貧的根本目的,高校資助轉變資助思路與育人方式必不可少。
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學者們關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研究也隨之增多,僅2021 年,中國知網(CNKI)中關于該主題的研究就多達1300 余篇。而教育扶貧作為全面脫貧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如何鞏固現有的成果、取得脫貧工作新的突破至關重要。
鄒琳認為,脫貧攻堅背景下仍然存在資助方式粗放、社會力量貢獻不足、“精神貧困”現象突出的現實困境,并提出針對性建議[7]。周彩云、張白玉等學者認為,進入“后扶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應當轉變方向,致力于提高資助精準度、激發學生自主能動性、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等[8]。李瓊認為,在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任務后,高校學生資助應當側重于激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9]。
根據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學者們從歷史發展與變化的角度,指出新時期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即提高扶貧精準度、轉變“輸血式”資助觀念、激發受助學生內生動力等。但是,鮮有學者站在受助者的角度進行分析與研究,而學生作為資助工作開展的對象和直接受益者,對資助工作開展情況和資助政策落實情況有著直接的體驗和感受,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背景下面向學生開展資助工作滿意度調查,有利于發現新階段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的放矢推動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更上一層樓。因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本科生對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滿意度,通過數據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應策略,為高校在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戰背景下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
本次問卷設計借鑒相關文獻中資助工作滿意度測評調查問卷的指標體系,結合現階段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點和學校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問卷共分為三個模塊,一是樣本的基本信息,二是樣本對各類資助政策的知曉度,三是樣本對校內資助工作的滿意度。為提高調查問卷的質量,在問卷設計初稿形成后,先后面向思想政治輔導員、學生資助工作人員、學生干部等相關群體進行意見收集,保障問卷內容的合理性;經過預調查和反復修改后面向調查對象正式展開調查,保障問卷結構的嚴謹性。
本次調查對象為全校本科生,調查采用線上網絡調查的方式進行,為保障樣本具有代表性,問卷開始收集后持續觀察后臺數據收集情況,當各年級、各專業樣本數量均達到一定比例后停止問卷的收集。最終收集問卷5789 份,占全校本科生人數的40%,有效問卷5789 份,有效率為100%。其中,樣本性別為男性和女性的分別為1700 份和4089 份,專業類型為醫學類和非醫學類的樣本分別為4597 份和1192 份,戶口為農村和城鎮的樣本分別為3661 份和2128 份,樣本分布合理,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1.資助政策知曉度分析
在資助政策知曉度模塊,問卷選項將“完全不了解”到“完全了解”劃分為五個等級,并按不同等級和程度給予1 至5 分的分值,若均值為3分及以上則表明被調查者對該項資助政策了解程度情況較好。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最為了解,分值為3.26 分,其次是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和各類國家類獎助學金等政策,均值均在3 分以上,學生對社會類資助和服兵役相關資助政策最不了解,分值均在2.5 分。
學生主要通過院系下發的文件通知(70.53%)、錄取通知書附帶的學生資助政策簡介(64.16%)、學生手冊(58.11%)等方式來了解資助政策,他們更希望通過班會(58.49%)、官方公眾號(53.88%)、大學生資助政策講座(49.82%)等方式來獲取資助的相關信息,他們希望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官方公眾號內容介紹應更加通俗易懂、簡單明了(60.94%),能夠增加專欄、豐富內容(57.35%),并增加互動(55.85%)。
是否參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否獲得過資助、是否關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官方公眾號,是影響資助政策知曉度的重要因素。對比參加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與未參加樣本、獲得過資助與未獲得樣本、關注官方公眾號與未關注樣本的知曉度分數的平均值,并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表明具有極顯著差異,概率小于0.05,參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同學知曉度極顯著高于未參與的同學,曾獲得過資助的同學知曉度極顯著高于未獲得過的同學,關注官方公眾號的同學知曉度極顯著高于未關注的同學。
2.資助工作滿意度分析
在資助工作滿意度模塊,問卷選項將“完全不滿意”到“完全滿意”劃分為五個等級,并按不同的滿意程度給予1 至5 分的值,若均值為3 分及以上則表明被調查者對資助工作開展的滿意度較高。從調查結果來看,各項資助工作滿意度均值分均大于3,各項資助工作開展較好,尤其是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效率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
78.23%的學生認為我校現有的各項助學金基本或完全對受助學生的生活壓力起到緩解作用,資助力度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84.8%的學生認為所在的班級在各類獎助學金的評定過程中基本或者完全能夠按照“年級-院系-學校”的三級評審和公示制度進行,19.26%的同學認為身邊存在不應當獲得獎助學金的同學卻獲得了獎助學金的不公平現象,65.69%的同學認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全符合或大多數符合認定標準,公平公正公開性原則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但還應通過相應措施推進獎助學金評定的公平公正性。同學們認為認定工作中還存在客觀性不強、與實際不相符的情況(49.23%),各種宣傳形式關于認定的相關要求不明確(44.2%)等問題;關于各類獎助學金材料的提交方式,同學們更傾向于通過線下與線上相結合(54.48%)和線上(31.65%)的方式提交材料。
是否參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否獲得過資助、是否關注學生資助中心官方公眾號和資助政策知曉度是資助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對比參加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與未參加樣本、獲得過資助與未獲得過樣本、關注官方公眾號與未關注樣本的知曉度分數的平均值,并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表明具有極顯著差異,概率小于0.05,參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同學滿意度極顯著高于未參與的同學,曾獲得過資助的同學滿意度極顯著高于未獲得過的同學,關注官方公眾號的同學滿意度極顯著高于未關注的同學。對資助政策知曉度和資助工作滿意度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存在極顯著的相關關系(P <0.05),并對他們進行了回歸分析,兩個影響因素的關系是正相關關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校應深刻領悟新時代扶貧政策和教育扶貧戰略轉向,擔負起時代使命,堅持“一”個行動指南——中國教育扶貧思想,抓住“一”個關鍵環節——政策宣傳,夯實“一”個工作基礎——精準資助,運用“一”個強勁動力——數據平臺,堅持立德樹人,完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艱苦奮斗。
中國教育扶貧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繼承,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理論,為我國推動教育公平和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提供了行動指南,高校要在深刻理解中國教育扶貧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教育扶貧之路。
一方面,高校要深刻理解中國教育扶貧的內涵。一是堅持“以教育看待貧困”這一根本立場,貧困歸根到底就是教育貧困,教育扶貧工作就是以教育為出發點,形成以提升受教育者知識能力、激發受教育者的內在動力為最終目的的扶貧方案;二是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通過教育激發受助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堅持個人潛力開發的思想,正確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以優勢視角看待“貧困”一詞,將其看作為蘊含著有待釋放的巨大能量,注重對個人潛能的開發;四是隨著絕對貧困這一歷史性問題的解決,中國教育扶貧重點由扶貧脫貧延至防止返貧、新發貧困,從扶絕對貧困轉向扶相對貧困,從教育扶貧轉向鄉村教育振興。[10]
另一方面,高校要將中國教育扶貧理論貫徹于教育扶貧實踐中,充分理解中國教育扶貧戰略的轉向,充分發揮高校學生資助這一教育扶貧的重要途徑,削弱資助的經濟功能,發揮資助的育人功能,用“造血式資助”替代傳統的“輸血式資助”,激發受助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合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實現教育扶貧的根本目的。
資助政策宣傳工作作為高校資助工作的關鍵環節,其宣傳水平直接影響著資助育人的效果,因此,要在做好政策解釋的基礎上,深挖典型育人事跡,講好資助故事。
首先是要做好政策解釋。通過將本校資助政策宣傳頁放入新生入學錄取通知書中,向新生介紹各類資助政策,并暢通熱線電話和公眾號互動,為新生做好政策講解和答疑咨詢服務。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宣傳渠道,提高學生對資助政策的知曉度,如:在暑期招募曾獲資助的學生成為“宣傳大使”,組建“資助政策宣傳小分隊”,深入縣、鄉、母校開展資助政策宣講活動,既能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各類資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又能激發受助學生的個人潛能,增強感恩意識。
其次是要樹立資助典型。原有的政策解釋作為內容普及,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和知曉,但無法發揮學生資助的育人功效,因此,要注重對受助學生典型事跡的收集,深挖背后的故事,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發揮多媒體平臺的傳播效率和宣傳作用,加大對勵志事跡的宣傳,激勵廣大受助群體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要認識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基礎是精準資助。調查中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過程主要還是依靠評議小組成員的主觀判斷,依然存在客觀評判標準不明確、資助對象不精準的問題,這是學生資助工作缺乏精準度的一個體現。實際工作中大多數高校依然存在受助學生數量不明確、資源與需求不匹配的主要問題[11],容易引起教育資助的不公平不公正現象。因此,高校應當樹立精準資助意識,在工作中將需求與資源精準匹配,依據需求開展經濟幫扶和育人工作,在“精準”上下足功夫。
首先是要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提高認定精準度。一方面,完善國家教育扶貧部門、地方學生資助部門與高校的協同聯動機制,相關部門應結合國情出臺最新的認定辦法和資助規定,予以宏觀上的指導,實時更新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中重點資助學生名單,避免出現名單學生與實際不符的情況;另一方面,高校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依據認定工作的最新要求,結合實際情況,經過多方調研、實驗分析和反復修改后設計出科學合理、客觀準確的認定量表,并在實踐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其次是做好資源與需求的匹配工作,精準育人。不同地域、不同致困原因、不同貧困類型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家庭困境,高校在制定資助政策時要做好參與認定學生的情況調研,在精準摸排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在物質幫扶的基礎上,通過心理輔導、精神鼓舞、能力拓展等多種方式,建立個人成長成才檔案,精準育人。
如今是大數據時代,是線上平臺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與大數據密不可分,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家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途徑和完成工作的主要方式,提高了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加快了生活的步伐。因此,資助育人工作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揚長避短,提高資助育人的精準度和工作效率。
首先,要發揮大數據平臺的優勢。要充分運用多媒體平臺,迎合新一代大學生閱讀習慣,通過簡潔明了的圖片和言簡意賅的短視頻,為學生做資助政策的宣傳。同時,增加后臺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受眾的需求,避免單向和無效內容的傳播,運用線上平臺為學生排憂解難,提高學生對各項資助工作的關注度、知曉度和認可度。
其次,要避免大數據平臺的劣勢。在運用大數據平臺開展“隱性資助”過程中,要注意連續關注與分析學生一定時期的消費記錄,不可單純依靠消費數據做判斷,發現異常后,要結合年度認定情況和談心談話情況,多維度分析后方可進行資助。運用學生資助系統開展工作時,在做好網絡安全和保護學生隱私的基礎上,以資助工作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服務學生為出發點,線上用于解決通知、申請、審核和公示等流程化問題,線下用于面對面評選、溝通和解決個性問題,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不可用冷冰冰的系統取代育人的行動,不可為了盲目追求工作的速度而忽略了育人的溫度。
總之,在高校教育扶貧的實踐中,我國總結出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我國的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扶貧之路。如今,高校教育扶貧事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依然存在政策宣傳途徑單一、資助精準度不足、線上線下銜接不足、育人效能不足等問題,亟需國家教育相關部門、地方學生資助部門和高校形成合力,以中國教育扶貧思想為指導,加強對資助政策和典型事跡的有效宣傳,提高對受助對象的精準辨別和資助,有效運用大數據平臺和多媒體平臺,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實效,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個人潛能,從而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和脫貧返貧現象的出現,助力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