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正君 朱海昆(昆明理工大學)
老舊小區的改造是實現城市更新的核心內容,建設居民活動中心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舉措。社區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小區則指在社區中的最小單元[1]。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逐漸注重精神層次的追求。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促使城市居民文化需求增加。人們愿意將大量的閑暇時間花費在可以提供文化交流、科普教育、體育健身、娛樂的居民活動中心。通過挖掘城市閑置用地,在蒙自火車站舊工業建筑基礎上進行建筑修繕和室內設計,以建設居民活動中心作為公共生活的空間載體,在完善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使居住空間更加人性化、基礎設施環境更為完善。因此,居民活動中心的建設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以及提升城市形象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次設計以云南省蒙自鐵路小區居民活動中心為研究對象,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以利用城市閑置空間,延續選址的場地記憶為前提,以居民的社交行為習慣為切入點,針對各個類型的研究對象的文化需求以及活動需求,總結老舊小區的現狀問題,對小區公共活動空間提出設計策略。在地域性的原則上對蒙自鐵路小區居民活動中心室內設計進行研究與探討,在改善居民生活的物質環境的同時,保留小區居民對環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保留城市文化記憶。將蒙自鐵路小區居民活動中心打造為一個服務于當地居民的含社區服務、行政管理、文化交流、科普教育、體育健身、棋牌娛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活動空間,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同時,探索國內外老舊小區更新的研究方法,在如今我國高速發展后面臨的隱形問題下,尋求新的城市更新思路。通過多學科、多角度的綜合研究,進一步探索城市更新下的居民活動中心設計策略,尋求老舊小區公共活動空間提升設計的新思路。
由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愈加完善,居民活動中心的概念逐漸被居民了解和接受,其場所與居民的關系也愈發密切。
城市的新陳代謝是一場面向全世界的高技術建筑運動,在舊工業建筑的基礎上進行居民活動中心的室內設計,可以在機械時代的挑戰中延續舊建筑的生命形式,復蘇高速現代化建設中被丟失或忽略的要素,如地方風格和場所的性質。將建筑語言與當代的技術相結合,保留特有的個性和特征,獲得具有地域性和識別性的設計。在對于老舊小區居民活動中心的更新改造建設上,以“城市記憶”和“集體記憶”概念為參考,剖析老舊小區記憶內容,探索通過公共活動空間表現文化記憶的具體方式。在總結國內外居民活動中心建設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蒙自市的實際情況,探討改造老舊小區公共活動空間構成要素與居民需求的關聯性,歸納出設計的一般性策略,對未來老舊小區的居民活動中心室內設計相關理論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1910 年,云南歷史上建設最早、施工難度最大的滇越鐵路正式通車。蒙自因滇越鐵路而興起,被稱為“云南第一城”。隨著滇越鐵路的繁盛發展,1989 年蒙自鐵路小區落成。由于城市化進程的發展,2013 年準軌昆河鐵路通道蒙自北、米軌蒙寶線全線停運,蒙自車務段搬遷至新址,老蒙自火車站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19 年云南省住建廳發布老舊小區改造通知,城市更新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蒙自市明確了鐵路小區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項目,計劃通過建設居民公共活動空間,激發老舊小區活力。
蒙自鐵路小區作為鐵路職工的居住空間以及重要的聚集交流場所,其小區內部的舊工業建筑——老蒙自火車站,保留著城市的文化記憶,以建筑的形式記錄著居民對環境的情感。
1.社會優勢
蒙自鐵路小區居民鄰里相熟,具有長期并且穩固的社區鄰里關系。并且,在“有機構成型舊居住區”概念中指出,在社區分區形成之時,人們在選擇居住環境時更傾向于選擇與自己社會地位與素質特征相似的人交往——“求同質”心理,這種同質心理在社區居民的公共交往上提供了可能性,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社會生活。老舊小區居民在長時間的共同交往中,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致的價值觀念,并且擁有較為牢固的社會和鄰里關系。在其自然發展中,隨時間積淀的社會關系網格是當前新社區無法比擬的。通過公共活動空間的合理更新,營造良好的交往空間來保持老舊小區現狀良好的社交關系網格,促進鄰里交往活動,進而推動社區和諧發展,進一步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2.文化優勢
老舊小區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的具體反映形式。鐵路老舊社區雖并沒有被收錄在歷史保護名錄內,但仍是當地居民具有社區記憶的場所,對于當地的文化與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蒙自鐵路小區承載著城市的地域性特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到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承載的歷史事件、著名人物、特色建筑等文化要素,均依附在城市中的各個空間。老舊小區中的舊工業建筑作為重要的載體,通過更新改造的方式,可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形成城市名片。城市中的老舊小區保存著城市居民最本真的生活形態,是居民的歸屬感所在,更是精神上的故土。
1.交通流線規劃不合理
蒙自市鐵路小區位于老蒙自火車站鐵路南側的居民活動中心兩側,由居民區通向場址位置,并未區分人群流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流線,多種流線交叉。在早晚上下學高峰期,經常出現道路擁堵狀況,居民出行十分不便。經現場調研,小區內居民多為60 歲以上老人,老齡化程度明顯。居民活動中心周邊的交通系統內缺乏無障礙通道、直達電梯,交通系統中的不便容易造成安全隱患。鐵路小區的道路規劃和交通系統為建造之初按居民需求所修建,隨著社會進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高,對其交通流線的改造也迫在眉睫。
2.公共活動空間不足
由于老舊小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居民物質需求的日益增長,小區內的公共活動空間與居民需求間產生了諸多矛盾。經現場調研,場地內缺乏體育健身、文娛活動以及日常茶話等場所。休閑廣場內缺乏休閑座椅,老人席地而坐;場址內缺乏鄰里交流空間,導致居民占用停車棚打牌、占用消防通道下棋、占用人行道就餐;場址內無兒童娛樂設施,兒童在機動車道上奔跑玩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3.公共基礎設施不足
鐵路小區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是為數不多的室外健身器材,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現狀已經破爛不堪。小區居民中老齡人居多,有飯后散步或者運動的生活需求,由于現在場地內運動設施不足以及運動空間規劃不合理,導致居民的運動熱情下降。并且現狀小區內無健康養護室和社區集中護理站,無法滿足居民的康養需求。現狀小區內的公廁空間尺度不合理,一般成年人需要側身才能進入,室內空間逼仄,空間布局存在較大問題。
4.舊建筑空間利用不足
老舊社區的住宅建筑建成年代集中于20 世紀60 年代到90 年代,建筑形式有低層單元樓、筒子樓、平房,建筑結構以磚砌結構和磚混結構為主。從視覺上看這些建筑富有斑駁的歷史肌理,但其整體形象破舊,由于缺乏管理,建筑立面的原始肌理遭到破壞,并且因長期缺乏管理導致空間利用率很低。場址現狀舊工業建筑——蒙自老火車站售票處建筑外立面受損嚴重,建筑內部空間閑置,堆砌大量閑置物品,極大地占用了居民活動空間。
本項目以滿足鐵路小區居民需求為前提,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重新定義居民活動中心。首先,通過對場址的整體布局規劃以及對室內各空間的平面布局設計,在滿足相關規范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當地居民使用功能的室內空間。其次,根據不同的空間使用人群以及使用需求,合理設計人群活動路線,從而減輕交通壓力,增強生活便捷性。最后,通過對當地的建筑風貌進行解析,運用新舊結合的設計手法,設計出符合審美的空間形式,并且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建立有效的平臺和組織,保證居民的公眾參與性,設計出符合蒙自鐵路小區居民使用的居民活動中心。
1.空間環境的整體性
在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中,其包含了物質環境與社會環境兩方面。在以城市更新理念下進行公共空間的改造中,會更注重室內空間與城市環境的整體性。通過進行存量更新的方法,對舊工業建筑觀察分析、進行改造,在不破壞小區整體結構前提下,提升空間的利用率,整理老舊小區的空間肌理。空間的整體布局決定了居民的動線流線、車輛的動線流線、功能的分布以及居民聚集點等。因此在居民活動中心的室內空間設計中,空間的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要進行有效的協調和統一。
2.功能布局的實用性
以居民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對居民活動中心進行實用性設計,從而豐富居民的活動生活,滿足居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完善老舊小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傳統的社區活動室大多是以提供單一咨詢功能和簡單的娛樂功能為主。針對現存問題,在居民公共活動空間更新上,首先,要根據鐵路小區居民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設置符合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動空間。其次,要以居民的實際需求為主,避免設計一些不符合實際需求的功能空間。最后,避免為了設計而設計,產生不必要的功能空間。在交通流線、室內裝飾構造以及在材料的選用上,都應以實用性為主,打造流線明確、簡潔明了的室內空間。
3.動線方向的便捷性
由于鐵路小區的人們老齡化程度較高,在居民活動中心的設計上應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第一,將居民活動中心內康養功能空間設置在建筑一層,讓老人可更便捷的進入到建筑內部,為老人創造一個相對獨立的康養空間。第二,在建筑內部以及周邊交通增設無障礙通道以及垂直升降電梯,解決老人行路難的問題。第三,在門口的區域設施綠化或者停車場,并且打通一樓前后,在形成空氣對流的同時解決建筑內通行空間不足的問題。通過綠化帶隔離鐵軌與建筑,形成緩沖空間,增強安全系數。根據居民需求布局好室內空間的各個區域,不僅有老人動線,還有兒童流線、游客流線、辦公流線等各種動線,盡量使動線之間相互獨立,互不干擾,避免流線交叉[2]。
4.材料選擇的地域性
地域性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在人類長時間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約定俗成的并且喜聞樂見的一種行為習慣和審美意識,它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隨著時間固化在人們的心中。
地域性作為文化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居民活動中心的設計上應更注重地域性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地方傳統材料的運用,是直接表達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尊重歷史文化。蒙自歷史文化悠久,可以通過提取文化符號進行室內設計。從歷史文脈、傳統建筑、手工藝品等具有地域性的元素提取某種造型,通過加以整理和抽象,進行簡化和升華,以局部符號的方式將其運用于室內設計的軟裝當中,從而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造型風格。
其次,尊重地域特點。地方性的材料和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建筑在外觀上同地域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有機協調的效果,并且更能激起居民的親切感和認同感,使空間散發傳統的地域特色[3]。
最后,尊重環境。在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為居民活動中心的過程中,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手段介入改造時,需要考慮舊工業建筑要素與新置入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4]。需要在尊重舊工業建筑特征的前提下,盡量保留原有的材料以及風格,同時采用現代手法和材料,例如玻璃、鋼結構等,找尋合適的契合點。
5.室內設計的可持續性
哲學家黑格爾提出事物是不斷變化的,社區也是不斷更新和變化的[5]。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也隨著時間處于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老舊小區的本身和時代發展的需求,更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設計,為后續的發展更新留有一部分的彈性空間。
可持續性分為三個層面,首先,在空間層面上,在更新的過程中所使用施工材料應盡量選擇環保的建筑材料,并且盡量提升空間內的利用效率。在活動空間的布局以及活力空間的營造上,均以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方案設計。其次,在社會活動層面上,在保持和維護現狀為前提的同時,從社區管理、城市發展等方面研究長期的發展趨勢。最后,在經濟活動層面上,形成商業模式和經濟的可持續性,并且在改造的過程中,結合建筑與空間環境,用最少的經濟成本達到完善居民需求的目的。當今社會發展更迭空前加速,所以在如今的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中,要預留足夠的設計空間,去應對新的挑戰和新時代的要求。
老舊小區改造一直是城市更新行動下的重點,本文對蒙自老舊小區公共活動空間的更新發展進行了分析和梳理,并且在結合實地調研的基礎上,以蒙自鐵路小區居民活動中心為例,解析現狀問題,在尊重原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落腳于居民需求,重建居民互動場所。從多方面總結公共活動空間更新改造的多種策略,期待為后續老舊小區公共活動空間提升設計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