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詢
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鎮江 212003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以及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職業教育愈發注重生本思想,但是在實際學生管理過程中,仍存在學生管理理念融合不完善、模式存在滯后性等現象。因此,為積極響應教育改革、適應新教學環境,應以生本教育理念為基礎探索學生管理途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提高院校管理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所謂生本教育理念,主要是指由郭思樂教授提出的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該教育理念強調三方面。第一方面是一切為了學生;第二方面是高度尊重學生;第三方面是全面依靠學生。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其運用與滲透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將傳統教育課堂中的主角身份還給學生,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弊端。同時,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引導、培養,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講得少但學生學得多,在此過程中,學生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升,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通過將生本教育理念應用于職業院校學生管理中,其發揮的具體意義如下。
第一,促進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識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生本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在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生本教育理念,能夠提高學生自我管控空間,讓學生擺脫被嚴加管理的束縛,在該情況下,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助于教育和諧相處[1]。
第二,優化學生管理者的管理效果與效率。以往傳統的職業院校學生管理主體為老師,通常以院校規定為基礎開展管理工作,學生長時間處于被管理狀態極易出現抵觸情緒,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開展以及學生發展,尤其是個性化發展。但是在生本教育理念落實下,學生是管理主體,師生地位平等,各項管理工作落實效果改善,管理者管理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提高院校教學質量。生本教育理念在中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的落實可以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效率,減輕管理者工作壓力和工作量,使其更加有精力處理學生學習困難和生活需求,在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下,院校學生管理體系將會逐漸完善。
第一,學生管理理念融合不完善。在職業教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院校認識到在各類教育工作中學生主體的重要性,班上干部開始負責學生管理,雖然這種管理方式從表面上來看是站在學生角度。但是,與生本教育理念相差甚遠。以班干部這一角度開展學生管理,最為直觀的體現是班干部主體地位上升,其他學生仍處于被管理地位,不僅無法實現生本教育理念核心,也會影響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第二,學生管理模式相對滯后。從當前教育發展現狀來看,職業院校采取的學生管理模式存在一定滯后性,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管理者處于學生管理模式的主體地位,尤其是輔導員、班主任等,且較為注重學生學習方面的幫助,缺乏對高職學生心理方面的關注,導致學生管理未落實到深層次,學生也無法對管理者產生依賴、信任的感覺,各項管理措施的落實和管理效率無法得到有效保障;2.學生管理隊伍內部結構合理性較差,存在學生管理隊伍結構過于年輕或者年齡水平過高等現象,對于前者,雖然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較近,相應的缺乏豐富、專業的管理經驗,進而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各項工作和思維理念的落實不夠完善;對于后者,雖然具有較為豐富和專業的管理經驗,但是卻較難了解學生們的思維意識和心理活動,進而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中忽視學生心理活動,最終對學生管理質量造成影響,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對于職業院校學生管理理念的革新,首要任務就是正確認識生本教育理念,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看待管理機制,以學生為主體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生活,還要重視學生心理和個性特點,從而有效在學習中調動學生能動性,為各項管理措施的落實奠定良好基礎。針對生本教育理念的正確認識,管理者和院校需要明確的是,學生不再處于被管理狀態,而應該占據學生管理的主體地位,管理目的是讓學生變得更好,培養和教育是管理目的。因此,院校和管理者應掌握職業院校學生特點,尊重學生個性與人格,例如不在公共場合不管不顧地批評學生或者反駁學生,保護學生自信心,同時不要將學生當作被管束對象,應給予學生充分鼓勵與關心,逐漸在學習、指導中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同時,明確職業院校育人目標,幫助學生明確日后發展方向、制定人生規劃,以此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我思考和管理的能力,推動其全面發展[2]。
其中,在革新職業院校學生管理教育理念時,還應向著柔性方向轉變。對于學生管理而言,管理手段是其本質,管理目的的實現需要依托于相關規章制度,與法治相似,科學管理需要做到“依法治理”。然而,職業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大多數學生不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管理而言,在彰顯人的要素的同時,要切實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需求,進而以此為基礎進行管理思維觀念的革新,保證其與學生實際相契合。例如,院校可以基于學生特點進行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組織,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同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開展關愛學生的心理咨詢活動等,完善學生管理思維體系。在制定學生管理機制時,要以革新后的管理理念為基礎,并從德智體等層面進行優化,加強合理的約束與規范,將學生學習思想、學習生活行為等方面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上靠攏,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改善以往剛性的管理思維與機制,秉持“柔性”理念開展具體管理工作。
對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而言,學生為本這一核心要求要滲透在管理全過程,管理者要時刻關注學生,并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引導和組織作用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必要情況以及允許條件下,結合校園文化,積極打造合理學習和發展的文化環境,以此優化院校學生管理質量。生本教育理念的重心就是學生,管理者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要有目的的了解學生學情、心理狀態和家庭情況,由于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相對不高。所以,管理者要注重對每位學生心理或生活上的指導與幫助。例如,家庭問題或是經濟困難等問題,深入了解該階段學生的真實想法,避免其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注重人文關懷。相較于管理者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大包大攬,還應注重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的強化,給予學生相對充足、合理的自我管束空間,促進其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從而深化學生管理,實現管理目標。具體而言,所謂學生自我管理,主要是指落實社會和院校等指導導向,學生通過自我調節和自我規劃完成自我管理的過程,這要求學生具有較為全面的相關信息和較大的自我管理空間。在該情況下,職業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落實真正的民主建設,以公平、平等為原則,院校和管理者應不斷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透明程度,且對待具有差異性的學生要做到平等、和諧,具有耐心;其次,正確認識到班干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不可一味將其地位提高,要注重這些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思想政治領域以及班級管理等方面重要意義和突出表現,發揮其引領作用,不可過于放權,從而保證學生關系的穩定性,同時也能為各項學生管理措施的落實提供有效支持;最后,充分調動學生自我管理主動性,例如在教學或者實踐等活動中給予學生較大發揮空間,在此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需求的觀察,切實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以此為基礎調整學生管理內容,從而利用動態化管理不斷促進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實現師生雙贏[3]。
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校園環境,因而,在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能力時,還應積極推進有關的校園文化建設。具體而言,以師生為核心,正確認識到學生在活動中參與者和組織者身份地位,以民主性原則為基礎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集中采納學生反饋意見。若是文化活動規模不大,可以適當放權給學生,積極開辦健康院校文化活動,依靠合理引導強化活動質量,逐漸讓學生成為校園健康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在此過程中,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其綜合素質水平將會得到有效提升。
雖然學生是院校管理的主體,但管理者是這項管理工作的引導方和組織方,是該管理工作得以開展與落實的重要力量,因而其專業水平、職業素養道德直接影響著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在落實生本教育理念時,要注重對管理者綜合素質的建設與優化,明確認識到管理者與學生密切接觸的特點,定期開展高質量教育培訓和考評工作,逐漸打造一支高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的優秀學生管理隊伍。該培養工作主要從三方面落實。一是做好聘用工作。在聘用時,應將生本教育理念納入到資質篩選體系中,判斷其是否堅持學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進而從根本上招納符合管理工作的人才;二是做好崗位培訓和定期教育培訓工作,圍繞生本教育理念以及專業管理技能辦法開展教育工作,增加對外經驗交流機會,不斷提高管理者的專業水平、情商水平和溝通能力,積極落實工匠精神,從而保證相關人才得以勝任管理者工作;三是及時落實考評工作,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育人思維。作為直接接觸學生的教職員工,其行為舉止和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應考核其教育理念和專業技能,保證管理者具備專業管理技能的同時也具有高水平的溝通能力,提高人才與學生管理工作之間的契合性,從而不斷提高院校學生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高質量展開奠定堅實人才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培養學生管理人才時,要注重對職業院校學生特點的考慮,大多數學生具有以自我為中心或者自卑的心理。因此,教育培訓工作還應設計心理學科,提高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的教育培訓,推動高標準、高水平管理隊伍的形成。
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其主要育人目標是培養技術型、復合型人才,以此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以職業院校的專業和學科設置大多數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基礎分配、制定,在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也應注重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從另一角度滲透生本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專業實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實際學生管理過程中,院校應明確自身發展現狀和教育任務,全面調研社會對人才需求,并結合前幾年人才需求數據預測未來社會需求,以此為基礎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不斷調整自身辦學方向,從而為學生日后順利就業奠定良好基礎。如上所述,學生管理要以學生為核心,所以,院校應提高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注,立足于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結合專業方向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采取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學訓融合發展或者校企合作等,讓新生在第一年接受公共課理論知識的學習,第二年落實對口專業教育實習,并將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提前至入學階段,加強職業規劃前瞻性。同時融合安全教育和法律等教育,讓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涯都可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從事相關專業工作,落實從學生心理、學習到日后發展的完善的學生管理工作[4]。
綜上所述,生本教育理念切實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將其應用于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時,要注重院校學生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從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內容等方面革新學生管理體系,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能力的提高,滿足社會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