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越男 錢小華
成都師范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根據(jù)埃里克森的相關理論,大學生正處于成年早期,其主要發(fā)展任務是建立親密關系,克服孤獨感。大學生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親密關系,尤其是戀人關系。親密關系發(fā)展好的大學生具有低程度的消極情緒以及更高程度的幸福體驗。建立親密關系也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社會交往等都有重要意義。大學時期的親密關系,不僅會對當前與人相處的方式有影響,極有可能影響以后的婚姻關系。
早期心理學家提出的相互依存理論和人際資源結構模型被廣泛運用于親密關系滿意感研究。在依戀方式理論中認為不同的依戀類型對應了建立和發(fā)展不同的親密關系。國內(nèi)受成人依戀理論影響,著力于研究成人依戀理論下的團體輔導大學生親密關系提升策略,并且研究成人依戀和其他某一理論對親密關系的影響比較多。也有學者就自我同一性、認知方面、自我表露、沖突解決行為等做相應的研究調查。張舒等人用親密關系量表(ECR)研究高校理工科學生親密關系上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差異。[1]近年來,新媒體的出現(xiàn)也影響了親密關系的模式。
親密關系的質量關乎著情侶之間感情的重要體驗,是衡量親密關系的一種重要方式。由于不同情侶之間親密關系質量的不同,當發(fā)生沖突時會采取不同的歸因方式。早期學者認為當幸福的伴侶在遇到正性行為時,會認為這是對方內(nèi)部因素在起作用。當遇到負性行為時,會認為這是源于外部因素。就像在婚姻關系當中,幸福的夫妻常常把另一半的好的行為歸于內(nèi)在原因,覺得是他的善良、道德等。馬瑞等人通過研究依戀風格,發(fā)現(xiàn)依戀風格也對歸因有一定的影響作用。[2]他們認為安全性依戀的個體在歸因風格方面往往會表現(xiàn)出樂觀的信念和積極體驗,愿意與對方交流表露自我以產(chǎn)生積極的反應。
研究大學生的親密關系,成人依戀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成人依戀指的是與伴侶之間構成的一個情感聯(lián)結。通過反復與依戀對象之間的互動,形成內(nèi)部工作模式,而當這種工作模式自動化、習慣化了以后,會強烈地影響我們個體,特別是親密關系。實證研究表明,成人依戀和關系滿意度密切相關。其中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個體親密關系滿意度往往更低。也有學者證實在大學生群體當中,成人依戀在依戀回避維度上表現(xiàn)出來差異性(性別、年齡、獨生或非獨生、戀愛持續(xù)時間)。成人依戀的相關研究,對于進行親密關系輔導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們會選擇與自己在一些方面相似的人交往,使自我概念能夠得到確認。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一項大學生室友關系的研究當中指出,往往吸引室友的是價值相似性。在對情侶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親密關系的雙方在人格上具有相似性。王佳等人在對研究大學生親密關系提升策略時,從訓練高拒絕敏感個體的角度提升親密關系。[3]在親密關系研究當中,人格特質中的拒絕敏感性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命題。它是指對于社會拒絕具有相對高度敏感的人往往趨向于表現(xiàn)出對社會拒絕存在的緊張、焦慮性的預期和期望。而親密關系是通過不斷地互動建立起來,而拒絕敏感度高的個體往往會遲鈍或者麻木,因而表現(xiàn)出相同或者更加冷漠的行為回應。
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能夠把握與戀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他們能夠清楚自己要什么,對自己有明確的定位,不會過度依賴對方。此外,自我分化程度低的個體往往在親密關系中回避或者過度依賴他人,這與依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4]有學者在研究自我分化時發(fā)現(xiàn),男大學生在自我位置、與人融合、情緒反應三個維度得分高于女大學生。[5]女學生在親密關系中更加容易受到外在影響并且情緒反應強烈。在相互分享的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積極的效應。在戀愛的親密關系中,也有學者提出身體外表的吸引力對于親密關系也有一定的影響,男性更加看重女性的身體外表吸引力。此外,原生家庭的關系信念模式、家長的信任或支持、浪漫技巧的運用等也對戀人的親密關系有一定的影響。
近年來,團體輔導逐步拓展到課堂外,在操場和訓練場等寬闊的地方開展相關的活動。團體輔導作為一種心理輔導的形式,在團體領導者的帶領下圍繞中心主題開展活動和人際交往、人機互動。利用團體輔導的干預方式來提高大學生親密關系質量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在團體輔導中,團體成員態(tài)度、觀念、行為有意無意地在發(fā)生改變,不僅能短時間內(nèi)提高親密關系,從長遠來看也利于整個親密關系的長期維持、并朝一個較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樣可以減少一些相關的負面情緒,更加利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潘莉莉在《團體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實證研究》當中也指出,團體輔導對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有重要意義,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具有較高的價值。[6]
有研究者在大學生進入大學時就通過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水平。國家也出臺相關政策,重視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這有益于高校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進行輔導和干預。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關注童年創(chuàng)傷,青春期壓抑、焦慮、抑郁癥等問題。有高校對農(nóng)村留守學生、貧困家庭學生給予了關心和照顧,注重他們的心理教育,對于個別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從根本上解決了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的一些問題。在信息化時代,更要有效運用現(xiàn)代化的手段,甄別出在親密關系方面需要幫助的學生。并且安排老師做心理評估、心理測評、危機干預、心理輔導等工作。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要綜合分析,力圖幫助學生正確應對親密關系,合理看待親密關系問題,提升相關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我分化是影響大學生親密關系的影響因素之一。通過團體輔導,幫助團體成員認清自我,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和理性看待問題。Bowen家庭系統(tǒng)治療理論為團體輔導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他指出自我分化的兩個層面,即內(nèi)心層面與人際層面。幫助學生提升理智和情感區(qū)分開的能力以及在親密關系中獨立性的能力。王一凡在碩士論文中以原生家庭核心家庭情緒和個體感受為主線,家庭與親密關系為議題,設計角色扮演等活動,展開團體活動。[7]結果表示,以家庭為主線設計的團體輔導也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分化水平提高,從而對于大學生的親密關系有積極的作用。
大學生的親密關系問題太具有普遍性,班級團體輔導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對于個別學生除了班級團體輔導,也要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保護學生的相關隱私。在相關的實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參加過團體輔導的學生思考和判斷更加積極、心理狀態(tài)和承受力更好。當前,一些高校團體輔導基本上每周一次,每次約120分鐘,為期八周。并且在每次輔導以后老師會布置相應的作業(yè),以及小組討論啟發(fā)和個人思考。在這樣的團體輔導活動中,成員之間加深了解,也更加具有參與感、安全感。他們能夠在相互幫助當中,建立友善的親密關系,從而對于提升親密關系有積極的作用。此外,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競賽比賽、志愿者活動等,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塑造樂觀開朗的個性。通過校園生活和團體輔導,對學生心理方面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學生建立健康良好的親密關系。
在社交媒體時代,新媒體也是一項很好的溝通交流工具。大學生就更加容易接受來自新媒體平臺的新鮮事物。高校應利用網(wǎng)絡平臺(QQ、微信等),開展心理輔導。通過面談、微信交流、網(wǎng)絡聊天、郵件咨詢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在線心理輔導。必要時可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對于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干預和疏導,解決在大學生活當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而高校針對于親密關系的專題團體輔導,對于大學生而言有必要性。此外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線上講座等方式傳播心理知識,更有利于避免在面對面時的溝通障礙,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現(xiàn)狀,以便于預防和及時有效的干預。
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些大學生受到錯誤觀點的誤導,而對親密關系造成了比較消極的影響。在針對大學生親密關系輔導時,也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差異化的輔導辦法。2015年,有研究者對我國34個城市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0.5%的大學生接受性解放,還有67.1%接受婚前性行為,伴隨而來的就是大學生群體成為艾滋病等疾病的高發(fā)人群。因此,高校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兩性關系,不要被錯誤的觀念所誤導。高校老師在進行團體輔導和干預的時候,要根據(jù)大學生年級、性別等方面開展差異化的親密關系團體輔導,并注重學生的隱私、增強學生的心理安全感。此外,差異化也體現(xiàn)在不同地域學生差異化輔導、不同問題學生差異化輔導,力圖減輕親密關系中的風險因素。
團體輔導在我國起步較晚,應該加強本土化的研究,在團體輔導當中開展的是親密關系的研究,所以親密模式的探討上很有沖擊性。為了消除在團體輔導過程當中的緊張不安情緒,更好地達到理想的效果,有必要采取多種方式。并且在提升親密關系中要注意幾種方法。首先,在進行輔導時,理論的介紹與分享要結合實例,要與主題活動鏈接起來。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角色扮演、團體合作等方式促使學生去完成訓練活動;其次,討論和講評也是必不缺失的一部分。尤其是講評,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活動中的問題以及沒有考慮到的思考盲區(qū),對于學生在以后處理親密關系時會有更多的益處。現(xiàn)在的團體輔導,因為時間和人力的不足,沒有在團體輔導后長期的跟蹤調查。在親密關系的呈現(xiàn)中,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特殊情況,成員會在某一階段引起情緒波動。如果了這樣的情況,那么更加需要密切關注,在團體輔導結束后進行單獨心理輔導。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回訪調查,系統(tǒng)和動態(tài)的評估團體輔導方案?,F(xiàn)在,親密關系的研究還處在理論階段的比較多。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解決親密關系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很少。團體輔導在親密關系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少,而且在研究的過程中受相關理論和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團體輔導相關研究,推動高校對于團體輔導和親密關系的發(fā)展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