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悅,蘇媛媛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以關鍵詞去解讀“十九大”報告,在報告全文中“健康”一詞出現多達13次。報告指出:突出民生新的要求——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但現階段我國青少年兒童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6~23歲區間的學齡人群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超重、肥胖癥正接近發達國家;近視率持續增加;截至2016年,我國有3 000萬青少年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近幾年的數據顯示,鄰里環境特征的不同與兒童的體重指數和健康程度有直接關系,鄰里環境將成為預防兒童肥胖癥及其不良后果的重要干預場所。
社區公共綠地是兒童活動頻率較高的戶外場所,與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關系最密切。社區建成環境的優化具有作用效果的長期性、惠及人群的廣泛性、影響的潛移默化性等諸多優勢,建造有利于兒童體力活動的社區環境,已經成為交叉學科的研究熱點。
部分研究表明,建成環境對兒童的戶外身體活動、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健康水平都有顯著的影響。研究顯示,兒童與自然環境隔離,會導致兒童出現壓力過大、抑郁、孤獨等癥狀;而戶外活動的減少與兒童維生素D缺乏癥和兒童近視發生率存在聯系;當兒童接觸大自然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情況顯著減少。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對于青少年兒童與社區景觀環境方面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較為匱乏。因此,有必要開展系統的青少年兒童在社區景觀環境中的行為研究,為未來開展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設計提供啟發與參考。
首先,對文獻進行初步閱讀,通過對背景和文獻初讀,大致確定研究問題和范圍,在此基礎上利用可視化工具對文獻進行分析,得出所要研究問題的趨勢和熱點、重點以及不足,利用理念界定進行精準學科定位。其次,進一步縮小范圍,對目標文獻、重點問題進行精讀,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
本文以“兒童”“青少年”“社區景觀環境”“健康”分別組合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以下簡稱“CNKI”)和Web of Science(以下簡稱“WOS”)電子資源數據庫系統收集國內外文獻,并分析2000年至2021年6月的相關研究文獻。
在CNKI將“青少年兒童健康”(或含“兒童健康”,或含“青少年健康”)作為關鍵詞檢索,得到9 835篇中文文獻;以“社區環境”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4 945篇中文文獻。其中,筆者再次以“青少年”和“社區環境”作為主題搜索,最終得到134篇中文文獻。
外文數據庫方面,以WOS檢索收集,通過精準設置檢索結果呈現出類型為“Article”,語種為“English”,并以“teenager health”“children health”“community environment”“community landscape”等分別作為檢索主題詞,在WOS中的核心合集檢索,得到的初始目標文獻分別為205 023篇和223 866篇。
1)利用兩大平臺自帶的分析工具、英文文獻以及CiteSpace、VOSviewer軟件對文獻進行知識圖譜的繪制和解讀,分別對文獻發表年度趨勢、研究熱度等進行統計。
2)按時間序列、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
3)繼續就文獻學科、研究熱點等方面,對國內外社區環境與青少年兒童健康研究進行分析與評述。
從文獻發表年度趨勢結果看,國內外文獻數量總體上呈明顯上升趨勢,基于青少年兒童健康的社區環境問題受到相關學者與公眾更多的關注。我國對于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可以看到近年來研究者對該領域的關注度只增不減。
CNKI的134篇文獻檢索結果中,社會科學II占比最大,主要為社會學及統計學,包括25篇文獻,占15.24%;WOS檢索結果中,公共環境職業衛生占比最大,為1 424篇,占39.989%。經過比對研究發現,文獻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醫學醫療、環境公共衛生、兒童心理等,涉及醫療保健、心理評估、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研究。
分析以CNKI得出的中文文獻檢索結果,發現目前主要的關鍵詞包括“社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犯罪”“社區健康教育”等。分析以WOS得出的外文文獻檢索結果,發現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集中于“體力活動”“問卷調查”“身體質量指數”“肥胖”等。
通過對國內外青少年兒童健康與社區環境研究趨勢分析,對比國內外研究差異,得出以下結論。
1)國外2006年后對于該領域的關注度激增,且發文數量顯著增長;國內研究以社會科學和醫藥衛生學科為主。
2)國外更多由定性研究轉為量化研究、實證研究,對于具體問題把控更微觀、具體;國內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階段,對于二者結合度研究較少。
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文獻,多引用醫學、生理指標評估其對青少年兒童身體、心理健康和綜合效用的正面影響,例如Cohen-Cline研究的主要參數是同卵雙胞胎的對內效應,追蹤證明童年居住在高質量綠色環境的雙胞胎一般有更低的抑郁、沮喪等心理癥狀及更樂觀的生活態度。再通過Connected Papers對該文獻進行拓展,可以看到與此相關的多篇文獻以及其引用關系。
心理健康是一個基本上被低估的問題,近幾年來開始出現且急劇上升。通過梳理不難看出,對于綠地環境、接觸戶外活動與健康的研究在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
國內文獻多屬于規范性研究,且面向公眾健康。例如陳巖在《公眾健康視角下的社區景觀效用與優化研究》中討論社區景觀對于公眾健康的效用,并理論性地提出優化原則以及設計了優化流程,得出結論:社區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是當前嚴峻的公眾健康問題發生根源,良好的社區景觀環境能夠引導人群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起到促進健康的作用。
在1996年聯合國第二屆人居環境會議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UN-Habitat)共同提出“兒童友好城市倡議”(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之后關于兒童友好型的關注只增不減,如Anna Broberg通過對環境兒童友好型的分析,得出建筑環境的結構與環境兒童友好型關聯,并通過兒童自主行動的可能性和實現環境供給的機會這兩個核心標準來定義環境兒童友好型。Leila Scannell、Robert Gifford提出位置依戀對社區成員在記憶、歸屬感、放松、積極情緒等方面有13種益處,提供了啟發性的見解及經驗。
韓西麗基于可供性理論,從兒童環境感知、健康行為與物理環境的關系審視社區場地環境與設施,選取一些特色社區研究健康行為發生的物理環境條件,切入點小、針對性強。
姜斌在《以兒科醫生的視角診斷城市環境——訪談理查德·J·杰克森》一文中引入了國外城市環境健康景觀干預理念;郭成在《園藝療法在自閉癥兒童社交障礙干預中的應用》一文中嘗試了康復花園、園藝療法的探索性實踐,案例實證論證在我國起步較晚,文獻不多。
首先,對于探究青少年兒童健康與社區景觀環境的研究方法,相關研究內容和方法涉及環境心理學、地理學、建筑規劃、景觀設計等多領域交叉學科,量化的數學模型囊括更多主客觀因素,提供綜合全面的分析模型,由定性關系轉向定性定量關系相結合的研究是未來的主要趨勢;其次,關于兒童體力活動水平及獨立活動性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發展,主要包括運動感應器法及社會調查方法,還包括行動觀察法與體力活動問卷法。但在對于提高評估的準確性以及健康因子權重的統計分析上,仍有待提高。
當前,關于青少年兒童健康與社區環境的研究在全球范圍內已相對比較豐富,但相關問題的綜合性量化研究論文主要集中在外文文獻,而在我國此類研究相對薄弱,特別是具體針對社區景觀環境與青少年兒童健康的關注度以及深入研究的文獻更匱乏。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5月31日召開的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這一系列生育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人口政策不斷完善,并逐漸與世界發展和轉型的當前形勢相適應。隨著這一政策的出臺,相信我國近幾年內兒童青少年人數會有明顯變化。生活社區周圍的公共綠地是兒童活動頻率較高的戶外場所,這種場所的建設與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關系極為密切,是最需要關注的。
本文對2000年至今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其主要的研究內容與研究熱點。針對已有文獻有待改進部分進行總結與展望,得出以下結論。
1)近20年來,國際上對青少年兒童與社區景觀環境的研究總體上呈持續關注態勢,穩定上升,發展態勢良好。不同階段的研究內容、方法和具體熱點不同,總體上與相對應的社會背景相結合。
2)我國關于社區景觀環境與青少年兒童健康的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較少。此外,對社區景觀環境對青少年兒童健康的影響方面的關注度不足,故設置健康因子對其進行評估。確定健康因子的權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需要找到適合的統計方法,如回歸分析、卡方等。社區景觀環境研究所選擇的范圍、人員主要為老年人,應對于青少年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注。未來的研究需進一步探索針對多尺度和不同年齡段的研究方法,同時在如何調查研究青少年兒童的方法上也需認真考量,問卷內容的設計、訪談內容應避免過于引導式,更偏向青少年兒童的自身意愿。
3)需要進一步關注社區景觀環境與青少年兒童健康的相關研究;由定性關系轉向定性定量關系相結合的研究是未來的主要方向;如果社區景觀環境研究缺乏青少年兒童的參與,則無法將兒童的需求貫徹到規劃建設中,且難以利用主動式環境干預以及多學科的交叉等方式為未來的相關研究帶來新機遇。
城市居住方式、交通、網絡等條件的改善,從某些程度上反而限制和減少了青少年兒童的戶外活動。但通過研究,社區環境是促進青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緩解其壓力的極為重要的場所。
經歷新型冠狀病毒和近年來困擾城市的霧霾、全球變暖等問題,我國對環境健康問題高度關注。青少年兒童的健康問題亟待解決,專業研究人員在滿足青少年兒童的健康需求、服務設施建設、營造適宜成長的健康社區環境方便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這同時也是我們的新思路以及新方法,更是我們今后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