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勇
產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是與解構性后現代主義思想相對的一種影響較大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它通過對現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以及超越解構性后現代主義的不足,在保留現代化的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后現代世界的主張,為創造一個更具建設性的美好后現代世界奠定了世界觀基礎,提供了價值觀指導,革新了思維方式。隨著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思想日益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思想,在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的背景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可以結合中國的現實狀況融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之中,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有益思想資源。
后現代主義濫觴于20世紀上半葉,然后迅速擴展到建筑、繪畫、文學、電影、音樂、哲學等領域,影響日廣,蔓延日甚,在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從思想發展和哲學思潮的角度看,一提到后現代主義,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以福柯、德里達、羅蒂、利奧塔等為代表的那種以解構性、批判性、否定性為特征的后現代主義,但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及其缺陷和不足的不斷凸顯,后現代主義本身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有學者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個屬概念,而不僅是單一的種概念,這意味著在后現代主義這個屬之下有各種類型的后現代主義,比如解構性(否定性)后現代主義、建構性(修正的)后現代主義、迪斯尼式(簡單化)后現代主義等。隨著對現代性狀況的全面批判和對否定性后現代主義的反思,有破有立、既批判又有所傳承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開始得到更多關注。
因此,從影響和發展而言,后現代主義一般被分為解構性的后現代主義和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前者以解構性、批判性、否定性為特征,否定主義、悲觀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的色彩比較濃厚,是“一種專事摧毀的否定性思維,堅持對以劃一思維和二元對立思維為特征的現代思維方式的否定”。〔1〕這種后現代主義提出了一系列的口號,如“哲學的終結”“人的終結”“中心的消解”“基礎的塌陷”“理性的隕落”等,旨在徹底摧毀現代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邏各斯中心、在場形而上學等。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針對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強調否定一切、摧毀一切的傾向,在批判現代性不足的基礎上積極尋求解決方法,重新提出可以更合理、更全面地解釋世界的理論原則和建設世界的藍圖,建構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更和諧的關系。相比于解構性的后現代主義,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更加具有“肯定性、建設性、積極性、樂觀性”,〔2〕更加強調思想和實踐的創造性,更加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建設性關系,對多元性和差異性更加包容。
可以看出來,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性的積極超越。所謂的現代性,簡單而言就是指現代社會的性質或特征,一般而言,現代性是對現代化結果的一種理論概括。現代性,一般會跟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世俗化、社會的城市化、個體原子化、思想的理性化等相關聯,其基本理念是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與現代性相伴而來的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是經濟、社會、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深刻變革。但與此同時,物質主義、工具理性、價值隕落、信仰缺失、社會危機、環境破壞、生態災難、全球性問題等負面影響也與現代性如影隨形。從哲學層面看,根據世界著名的后現代思想家小約翰·柯布的觀點,現代性也就是“現代”世界觀和“現代”思維方式,它在帶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3〕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倡導者都認為,如果人類再不采取措施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現有模式,人類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岌岌可危,甚至會導致自我毀滅的極端后果,“我們不可能退回到前現代秩序中去,我們必須在現代世界徹底自我毀滅和人們無能為力之前建立起一個后現代世界。”〔4〕而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就是對現代性從根本上和整體上的徹底反思和批判。與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全盤否定不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在肯定和保留現代性的積極成果的基礎上,對現代性進行了揚棄,以建設性的態度提出了可以更合理、更全面地解釋世界的理論以及建設更美好世界的設想和方案,形成了對現代性的積極超越。
從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看,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可以說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理論源頭和基礎”。〔5〕而懷特海的過程哲學也被認為是具有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意蘊的哲學。
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形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于1929年的《過程與實在》為其代表性著作。與當時分析哲學大行其道的潮流相反,懷特海的過程哲學是一種富于思辨色彩的形而上學哲學。過程哲學認為,世界不是由機械唯物論所認為的空洞的、孤立的、只處于簡單位置的物質實體構成的,而是由處于關系和過程之中的實際實有構成的,實際實有又構成大大小小各層次的有機體。過程哲學就是研究有機體的結構、特征、相互關系以及它們的存在和演化條件的學說。在哲學史上,認為世界是一個機體和過程的哲學家不乏其人,但懷特海把世界作為機體和過程的思想變成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形而上學和宇宙論的理論體系,從而一改西方哲學的實體本體論傳統,實現了從實體本體論向機體本體論的轉變。
過程哲學以當時科學和哲學的最新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現代傳統哲學的回溯和批判,揭示了現代哲學的兩個基本缺陷:在本體論上明確否定了機械唯物論的物質實體觀,把事物的存在看成一個不斷生成的經驗過程;在認識論上否定了經驗知覺的感覺主義學說,把認識論建立在了經驗過程的本體論基礎之上。過程哲學還批判了以笛卡爾為代表的物質與精神相對立的二元論哲學,認為世界的終極實在就是實際實有,而不是物質與精神兩個實體。實際實有不僅是點滴的經驗,更是一個經驗的過程,是經驗和經驗者的同一。同時,從實際實有的特點看,它是偶極的,既有其物理極也有其精神極,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西方傳統哲學中悠久而頑固的二元論,對于解決物質和精神的對立統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過程哲學還對分析哲學的“完善的辭典的謬誤”進行了揭示,認為分析哲學的語言分析和批判只是在一個貌似完善的辭典的范圍內作字句上的分析,而沒有看到這個辭典的構建是來源于實際的社會生活世界的,“忽略了語言與人類經驗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因而走向了忽視生活、脫離經驗、遠離客觀世界的極端”。〔6〕
懷特海過程哲學的實質就是為了克服西方哲學傳統上一直存在的諸種矛盾和對立,比如:存在與生成、事實與價值、理智與感情、永恒與歷史、科學與人生、運動與靜止、推理與常識、邏輯與直覺等,這些矛盾的每個方面都揭示了世界經驗的某些合理性,同時又顯示其片面性,關鍵是要在兩者之間實現某種平衡。而從懷特海所處時代看,他的過程哲學的現實意義之一也是為了調和當時分析哲學與大陸哲學的巨大分歧。〔7〕
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哲學思潮上,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人本主義哲學相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加之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日益突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日趨緊張,懷特海的過程哲學便受到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懷特海的助手、芝加哥大學教授哈茨霍恩利用過程思想,創立了過程神學。20世紀70年代,小約翰·B.柯布及其學生大衛·R.格里芬在美國克萊蒙特建立過程研究中心,該中心致力于過程思想的研究及其在社會發展各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大衛·格里芬以懷特海哲學為依托,提出了“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并致力于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思想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推廣和應用,在世界范圍內和當代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從世界觀的角度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是以內在關系為基礎的有機整體論。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把宇宙視為由各個機體構成的一個多層次的機體整體,這個整體中,作為過程的有機體通過攝入與其他有機體處于歷時和共時的關系之中,這種關系是一種內在的關系,決定了事物的性質構成,使有機體得以生成和發展。這個機體不僅指具有生命的有機體,而且還涵蓋一切無生命的事物,包括基本微粒如原子、分子等。實際上整個世界就是由不同層次和等級的有機體所構成的,“經驗的點滴”(drops of experience)是機體,原子、分子也是機體,作為自然進化最高產物的人更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有意識、會思維的高等級的有機體,更不用說人與人組成的擁有豐富的內在聯系的社會有機體了。各個層次的有機體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任何機體可以孤立生成,正如懷特海所說,“個別實有的生命史,是更大、更深、更完整的模式的生命史中的一部分”。〔8〕這種強調內在關系的機體整體論以科學和哲學的最新發展為基礎,順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發展趨勢,成為只關注外在關系的機械論世界觀的替代者。
從基本的價值觀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秉持一種和諧與合作的價值觀。與崇尚競爭和個人主義的現代價值觀相反,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更青睞和諧互助和合作共贏。相較于集體和社會,現代價值觀更加注重個人,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并為此而展開各種各樣的競爭。競爭當然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性,但也有可能會導致像霍布斯所說的,整個社會陷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人與人的關系像狼與狼的關系一樣的狀態。這種競爭反映在哲學上就表現為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思維,互相斗爭的對立面勢不兩立,互不相容,不可調和。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推崇和諧與合作,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既有競爭的一面,也有相互依存和合作的一面,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更看重后一方面。所以,建議性后現代主義對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摒棄了絕對的個人主義和二元對立的觀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反對只一心一意追逐個體利益的做法,認為個人是共同體中的個人,人類是一個共同體,“人類共同體是更大共同體的組成部分”,〔9〕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利益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需要關注的是整個共同體的長期福利,而不是某個人、某個組織或某個地區、某個國家的個別利益,“一個可持續的世界必須基于將共同幸福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那種使命”。〔10〕
從思維方式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具有建設性、整體性的特點。從產生上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起源于對現代性的超越和對解構性后現代主義的不滿。20世紀出現的后現代主義思潮是對現代性的一種反思和批判。只不過后現代主義中的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采取一種徹底的否定態度,在這個過程中,現代性中積極的一面也被解構掉了,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相對主義、虛無主義、悲觀主義和非理性主義。〔1〕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在批判現代性的同時,承認和保留了現代性中積極的一面,通過有破有立,在體現其批判性的同時,彰顯了其建設性。“當今世界迫切需要一種高遠的整合精神,需要一種把各種零碎知識整合為一種綜合遠見的學說”,〔11〕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學說,它力圖對現代化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進行重構,在哲學理念、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觀點和對策。這也是對現代性導致的生態危機、社會危機、精神危機的一種整體性的回應,是對人類和世界的發展前途和整體命運的關注,體現了其思維方式整體性的特點。
此外,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出現和發展還涉及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和創新,內容上也可以關聯到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學、法律、人權、民主、女性主義、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
近些年,過程哲學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思想在中國頗受關注,一方面是其思想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某些理念上有接近之處,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前中國正處在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通過了解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和批判思想,可以后發者的優勢來避開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一些弊端,避免重蹈覆轍。大衛·R.格里芬說:“中國可以通過了解西方所犯下的錯誤而避免現代化惡果,當中國這樣做時,就已經是后現代化了。”〔4〕特別是在全球氣候問題和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一種國家戰略,放在現代化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至于有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最有希望引領生態文明。〔12〕很多國內學者也正在嘗試把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思想和中國現代化各個方面和領域結合起來,“一批有眼光的學術新銳已經開始立足中國的現實,致力于將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本土化,開出有中國特色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以積極地應對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各式各樣的嚴峻挑戰。”〔11〕中國的現代化當然要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有益的成果,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也可以成為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有益的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只是我們要辯證地對待這種結合,理清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融入中國現代化的內在邏輯,做到吸取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有益的方面,克服其不足和有失偏頗的方面,真正做到對我有利,為我所用。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受到關注,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思想氣質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氣質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從作為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基礎的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看,懷特海曾說,他的哲學著作“東方意味特別濃厚,也許中國人反而容易了解,容易欣賞些”“里面就含蘊有中國哲學里極其美妙的天道觀念”〔13〕“普遍立場而言,機體哲學似乎更接近印度或中國思想的某些氣質”。〔14〕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有機世界觀、崇尚和合的價值觀、整體性和過程性思維方式等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強調有機聯系、天人合一、整體思維和大局意識等都有類似之處。相對于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現代性的缺陷,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誠信、立德、重視家庭等能更好地把人聯系起來,更有助于社會的和諧。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和借鑒既拉近了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也讓其思想理念和觀點看法能被更好地接受。
從理論上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與作為我國現代化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也有很多契合的地方。馬克思主義的世界過程思想、社會機體和共同體的思想、生態文明的思想、辯證思維等也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核心思想和思維方式。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上,馬克思主義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都從不同角度對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局限性有深刻的揭示,認為正是資本主義對利潤的無盡追逐導致了生態災難和貧富分化的社會問題;二者都關注弱勢群體,追求真正的實質上的民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二者把共同富裕或共同的福祉作為目標,對未來社會的發展都有一種理想的設想等。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受到關注和重視,這種理論上的類同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作為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最新發展成果的有機馬克思主義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智慧、后現代馬克思主義與環境思想的融合”,〔12〕是針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所造成的生態災難和資本主義自身命運提出的建設性替代方案。當然,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契合的地方,并不意味著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可以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是在馬克思主義具體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從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中吸取有益的思想、理論和觀點。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是在反思西方現代化的弊端和克服解構性后現代主義的不足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對西方現代化的弊端的揭露、對現代性的反思、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對資本主義異化現象和巨大貧富差距的批判等都有其合理性,其有破有立、批判性和建設性并舉的特征也給人很深刻的印象。對于這些合理的方面我們當然要深入研究,充分發掘,并把其應用到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去。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畢竟是起源于西方的,特別是其以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為基礎,而懷特海的思想呈現濃重的理性主義、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色彩,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其過于理想化和唯心主義色彩的內在理論缺陷和價值取向上的局限性。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提出是為了解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問題,但從本質上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就決定了其上層建筑的性質和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取向,使得其在價值觀上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共同富裕,更談不上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人民的主體性。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將人的全面發展、共同富裕、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價值追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目的。這是在價值觀和出發點上巨大的不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要對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超越之處。所以,對待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方法應該是歷史的、全面的、具體的、辯證的,一方面要取其精華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所用,另一方面要摒棄其不正確、不合理的地方,對其進行揚棄和超越。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至今走過了艱難而曲折的道路,當前正邁向現代化建設的中級階段。〔15〕由于中國的現代化是外生型和后發式的復雜的現代化過程,整個社會各領域現代化的程度、速度、水平并不平衡,有的方面可能還處于前現代,有的方面正在實現現代化,有的方面開始呈現后現代的特征。而且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發展的道路,不是全盤西化照搬照抄,因此,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要成為中國特色現代化的智識資源和精神助力必須與中國當今發展的現實狀況相結合,針對發展的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和舉措。從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在當前中國的發展狀況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在哲學思想、生態文明、經濟發展、政治改革、教育創新、社會可持續發展、后現代科學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觀點和看法,讓人耳目一新,大受啟發。但怎樣對待這些具體的觀點和看法,卻要立足當前中國的現實。一方面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些不足要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態度,認識到不足形成的客觀原因和必然性,另一方面也不能認為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就是靈丹妙藥,照搬照抄就能藥到病除,把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當成救世主。要看到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提出的觀點和建議看起來可能很美好,但應用到具體的現實時也有可能會水土不服,藥不對癥。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融入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應“將其提出的政策方案從外部強加于任何國家,而是努力促使他們自己作出決定”。〔12〕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融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涉及很多方面。這些方面有的是純學術的理論探討和思想交流,有的是直接面向現實的實踐方案和具體策略,開始產生實際的影響。對此,我們既不能視之為洪水猛獸一味拒絕,也不能毫無批判地全盤接收,只要我們尊重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掌握其內在的邏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一定能對中國特色現代化產生積極的作用和正面的影響,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有益的思想資源和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