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在馬克思哲學思想中,實踐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人類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也是世界革命化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根本途徑。實踐在一定意義上被視為馬克思哲學的象征,大多數學者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或《德意志意識形態》視為馬克思實踐哲學形成的標志。但是,當試圖從文本中尋找到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發端及其問題意識時,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及其筆記往往會被大多數學者所忽視。在《博士論文》及其筆記中,馬克思奠定了他實踐哲學的核心問題意識,即現實與實踐之關系。然而,《博士論文》往往被國內外學者們定位為馬克思不成熟時期的理論著作,只是對伊壁鳩魯派、斯多亞派和懷疑派的批判,尚未擺脫黑格爾或者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在傳統教科書中,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及其筆記也被看作對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研究,而其中所蘊含的實踐思想也未被給予重視。實踐及其問題意識是連接青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之間的橋梁,自始至終都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核心。對《博士論文》及其手稿中實踐的解讀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馬克思實踐思想的開端及其生成邏輯,也可以使我們重新定位和評價《博士論文》在馬克思實踐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價值。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試圖解決“在古希臘哲學史至今尚未解決的問題”,〔1〕即伊壁鳩魯哲學中自我意識的重要性。究其根本,主要是為了揭示黑格爾之后思辨哲學所面臨的困境,也批判了黑格爾對自我意識哲學的輕視。由此使我們在研究中誤認為馬克思延續了黑格爾的問題意識和方法論,然而,并非如此。具體而言,原因有二:其一,《博士論文》并非一部完整的著作,只是一個導論。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馬克思明確指出:“這篇論文僅僅看作是一部更大著作的導論”。〔2〕在新序言草稿中,馬克思才明確表示這篇論文是本應該放在綜述伊壁鳩魯派、斯多亞派和懷疑派哲學體系的著作中,屬于古希臘羅馬哲學史研究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讓人們理解和認同自我意識哲學家在亞里士多德之后哲學史中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3〕但是,由于當時馬克思投入《萊茵報》的編輯工作中,最終放棄了這項任務。究其原因,是在1837年至1841年期間,與“博士俱樂部”的思想交鋒中,馬克思認同了鮑威爾等人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改造,也接受了自我意識哲學,但是理論層面上的變革并不能改變現實的世界。在馬克思看來,從事哲學史上的理論實踐應該基于人的現實本身,在通過對古希臘古羅馬自我意識哲學的批判性考察來確定黑格爾之后哲學內部分裂及其發展方向之上,應該著重哲學與世界之關系、人的自我意識的自主性與世界的現實性之關系,而同一時期的鮑威爾依然將人的自我意識理解為抽象的、非人的存在并執著于自我意識哲學與早期基督教之關系。哲學成為現實的同時,必然會與其自身、與世界之間相互對立,這既是現實對理論進一步革新的要求,也是理論對現實的重新審視。馬克思深刻地認識到青年黑格爾派只是將批判的重點從絕對精神轉向為自我意識,不斷地要求外在世界符合內在的自我意識,只不過是將實踐抽象化。
其二,《博士論文》中的部分內容并未保存下來,第一部分第四節和第五節是缺失的。從標題上看,第四節主要闡釋了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上的一般主要特征,第五節是第一部分的總結。在第一部分第三節中,馬克思認為兩位哲學家物理學觀點的相似與自然哲學觀點的相反構成了一種理論認識上的矛盾,即現象是否可以表現為真實的理論意識、科學活動表現的不同以及實踐活動的差別。馬克思著重論證了二者在理論意識方面的差別造成了實踐活動方面的不同。在這一節的末尾處,馬克思雖然表明了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主張同一種學說,但是在理論意識和實踐活動中卻表現為完全相反的結果,這個問題將在第四節和結論中進行詳細的論證。然而,這一部分的缺失使我們無法判斷此時馬克思所持的立場。當時,科本性讀物《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敵人》對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有著直接性的影響,而這本小冊子將伊壁鳩魯主義視為近代法國唯物主義的來源。此外,當時理論界普遍認為伊壁鳩魯剽竊了德謨克利特的物理學觀點,黑格爾由于對伊壁鳩魯思想的貶低而間接地認同了德謨克利特唯心論的觀點,即便這種唯心論在他看來是“壞”的。可見,內容缺失的部分恰恰是解讀《博士論文》最為關鍵的部分。我們只能從第一部分第四節的附注和《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來推導缺失的內容,然而這往往被讀者們所忽視。
從標題上看,文本缺失的部分主要論證了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上的一般性差別在于個別的自我意識能否成為純粹客觀的現實,即理論與實踐的對立。這在第一部分第四節的附注中也會得到相應的證明,尤其是對黑格爾思辨哲學以及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本人的哲學思想在理論轉變為現實的過程中被抽象化,而黑格爾本人居然“適應”了這種現象。在《自然哲學》中,黑格爾認為:“現實過程或同無機自然界的實踐關系,是從自己內部的分裂開始的,是從感到外在性否定本能開始的,主體同時是肯定的自我相關,并確信自己能勝過自己的這種否定。”〔4〕馬克思認為,這種否定或者說矛盾是源自個別的自我意識與世界之間的對立,并非黑格爾所理解的自我內在性否定,至于他的學生們則片面地解讀了黑格爾的思想。馬克思將他們分為“自由派”和“實證哲學”,前者是以鮑威爾、盧格等人為代表堅持無神論立場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后者是以魏瑟、巴德爾等人為代表堅持神啟的宗教哲學派。馬克思認為這兩個派別誤讀了黑格爾的實踐哲學,只是將實踐曲解為一種自我意識的內部分裂。究其根本,無論是“自由派”還是“實證哲學”,它們都是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延續,只不過是將自我與外在之間的對立再次顛倒,是對自我意識的抽象化和對人的感性實踐的貶低。因此,馬克思在附注中十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在《博士論文》的第四節附注(2)末尾,馬克思極其肯定地表示將要在其他地方詳細說明起源于思辨哲學的各個流派與黑格爾哲學的關系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體現。〔5〕馬克思認為,起源于哲學的理論政治派是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延續,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顛倒。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我們可以看到相應的論述,并為這個觀點提供文本上的依據。“對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既然是對德國迄今為止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抗,它就不會專注于自身,而會專注于課題,這種課題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實踐。”〔6〕把人從抽象的哲學中解放出來,把人從幻想的世界中解放出來,這種方式就是實踐。這是馬克思對實踐的進一步闡釋,也是《博士論文》中問題意識的延續。有的學者認為,“在實踐問題上真正進入馬克思哲學批判視野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7〕其實并非如此,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就已經在實踐問題上批判黑格爾哲學思想的抽象性,開始思考理論精神如何能夠成為實踐的力量。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就已經開始在實踐問題上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立場,試圖闡釋理論精神如何成為實踐的力量。實踐是解讀《博士論文》中缺失部分的核心概念,也是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源泉和武器。實踐,作為自由的實現方式,應該從理論變為現實,這就是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問題意識。
在《博士論文》中,“實踐”一詞共出現六處,其中在正文中共出現兩處,分別是第一部分第三章(B)和(C)。在此處,實踐與理論相對立,具體含義是經驗的、現實的行為,主要是指理論成為現實的具體展現。馬克思將理論轉變為現實的必然性理解為哲學的規定性,而且這種必然性是理解亞里士多德與其之后的哲學流派、黑格爾與其繼承者之間關系的關鍵。作為哲學意義上的實踐,它并非自我內在肯定與外在否定之間的對立,因為這種對立只不過是辯證法在主觀意識上的運用。實踐是理論的源泉,它要求理論成為現實的同時,也要求其自身成為現實。在《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馬克思批判了蘇格拉底、赫拉克利特、費希特等人使用“譏諷”方式,認為辯證法的內在形式的自我否定并不能實現哲學的現實性。同樣,馬克思在(B)和(C)中強調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哲學思想在實踐上的區別,并在附注中指出“自由派”和“實證哲學”是思辨哲學表現的兩個極端對立的流派,只是進一步將抽象的哲學與客觀的世界相互顛倒。此時,馬克思對實踐的定義是基于樸素唯物主義的立場,甚至在《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感嘆地說:“由于這種異常的客觀的樸素性,希臘人將永遠是我們的老師”。〔8〕由此可見,青年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形成源自對黑格爾所謂作為肯定自我的主體對外在性否定之否定的批判。
在《博士論文》的附注中,“實踐”共出現三處,其中兩處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分第四節的附注部分。在此處,馬克思詳細地論述了對實踐的理解。具體而言,可以歸納為三個層面:其一,馬克思論證了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此時的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延續著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的劃分。“生活道路”“經驗知識”等概念的使用可以證明這一點。馬克思之所以要論證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問題,源自鮑威爾將理論的現實性等同于理論的批判。作為批判的武器,“哲學的實踐本身是理論的”,〔9〕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在本質上是統一于現實生活中的。馬克思試圖將理論的批判性真正地復歸于現實的生活,這既是對鮑威爾理論實踐的超越,也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實踐是理論的本質,其表現是哲學與世界之間的對立。當哲學體系成為抽象的整體時,哲學的外在性和內在性相互對立并失去其本質。馬克思認為,哲學與世界之間的顛倒關系構成了從個別哲學自我意識的分裂、哲學的外部分裂及其兩極相互對立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實踐可以劃分為理論實踐和生活實踐,生活實踐的缺場會導致理論實踐自身的分裂,使理論實踐失去批判的力量并與其自身相對立。
其二,馬克思論證了自由的理論精神成為實踐力量的條件。“一個自身自由的理論精神變成實踐的力量,并且作為一種意志走出阿門賽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實。”〔10〕理論精神是指對理論自身內在的規定性與外在的否定性。黑格爾將實踐的過程理解為理性的主體對外在感性認識的否定,甚至堅持作為主體自我肯定的超越性。馬克思認為,理論必須回歸現實的世界,不能躑躅于主體內部的自我肯定。理論轉變為實踐的主要因素是人對自由的堅定。在“附錄片段”及其附注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將哲學的抽象性與神的存在證明緊密地捆綁在一起,也批判了謝林將神的存在理解為精神自由的前提。前者將思維的規定性置于理性范疇之外的、某種外在的東西,實踐被同質化為對這種存在的屈服,從而使實踐成為抽象性的活動。后者將自我的肯定歸因于神的自在性,自由成為一種依附性的存在,實踐被徹底地遮蔽了。馬克思認為:“對神的存在的證明不外是對人的本質的自我意識存在的證明,對自我意識存在的邏輯說明”。〔11〕人的自由并非源自抽象的精神,而是個人的感性經驗。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理論精神成為實踐力量的條件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考察。理論要想成為現實,必須具有批判性,既要對自身抽象性批判,也要對現存世俗生活問題批判。
其三,馬克思論證了實踐是理論的更高形式,這既是哲學的內在規定,也是世界歷史的要求。實踐是理論成為現實的路徑,這種轉變的方式可以通過哲學的內在規定性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體現。在本質上,實踐既是指自我對外在環境的否定和揚棄,也是外部環境變化對自我變革的要求,二者統一于現實世界的改變。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并沒有明確地使用“變革”這個概念,但是在附注中,“打破”“解放”等詞語充分表達了哲學變革的必要性。馬克思認為,哲學的實現在其內在本質上是存在著矛盾的,這種矛盾體現為哲學自身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對立。進而言之,成為現實的哲學與個人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對立構成了理論實踐的要素,人的自由實現表現為自我意識在哲學與世界中的雙重解放。哲學的世界化與自我意識解放的過程就是世界歷史本身,對此,馬克思認為“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12〕哲學的實現亦是對其自身的反對。實踐的目的是徹底地改變現存的世界,并使世界革命化。
總之,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對實踐的理解主要來源于亞里士多德,在樸素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批判了經由康德的“實踐理性”、費希特的“行動哲學”到鮑威爾的“理論實踐”而形成的思辨哲學體系。較之成熟時期,《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將實踐理解為對現存世俗世界的否定和揚棄,尚未形成唯物史觀中的實踐思想。究其原因,此時的馬克思只是開始嘗試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其實踐觀是基于樸素的唯物主義。或者說,馬克思開始試圖擺脫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影響,將實踐理解為個人的感性活動,是對“理論范圍以內的實踐”〔13〕的初步反思和批判。1839年,費爾巴哈先后發表了《論哲學和基督教》與《黑格爾的哲學批判》,公開表達了唯物主義的立場并揭露了黑格爾思辨哲學的“秘密”。盡管此時的馬克思尚未閱讀過這些文本,但是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在致費爾巴哈的信中表達了對他的崇高敬意,認為費爾巴哈“給社會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建立在人們的現實差別基礎上的人與人的統一,從抽象的天上降到現實的地上的人類概念”。〔14〕由此可見,在《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看來,實踐的主體是自然、現實且感性的人。
在第二部分第五章末尾處,馬克思重申了對關于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上的一般性討論,指出這種一般性差別“在自然界所有領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證實”。〔15〕尤其是伊壁鳩魯對原子論及其所有矛盾的論述,在自然科學中得到了相應的證明。在馬克思看來,古希臘原子論學說中的“本原”“元素”“原子”等概念是思辨的產物,是抽象的個別自我意識對其自身否定的對立物,只有當這種抽象的理論被自然科學實證時才會成為現實。事實上,對古希臘原子論的考察是對古希臘羅馬哲學發展史的“問題式”梳理,也是對當時德國古典哲學現狀的反思。由自我意識的個別性和抽象性所引發的神秘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分歧是實踐哲學不可逃避的問題,而馬克思在古希臘羅馬哲學史中找到了理論依據。《博士論文》是馬克思實踐思想的開端,是對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清算的開始。但是,這往往被研究者們所忽視,此時的馬克思被認為“不過是對鮑威爾的某些思想深有同感的一個普通的青年黑格爾分子”,〔16〕“所持的還完全是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觀點”。〔17〕
梳理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實踐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這不僅可以填補我們對《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實踐觀研究的空白,也可以避免在研究馬克思實踐思想演進中出現的不必要問題。
第一,通過對《博士論文》中實踐觀的梳理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馬克思實踐思想與黑格爾思辨哲學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對于黑格爾思辨哲學的辯護、批判與揚棄貫穿了從青年馬克思到成熟馬克思的思想轉變,而《博士論文》正是青年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立場轉變的開始。我們不能因為青年馬克思尚未意識到自己已經超越黑格爾、鮑威爾等人有多遠,便用馬克思曾經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擁護來遮蔽馬克思此時對黑格爾思辨哲學激烈批判的立場轉變。在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中,自我意識處于一種既重要又極為邊緣的位置,一方面,自我意識是精神的載體,也是意識轉向理性的途徑,但是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又被排除在精神現象和意識構成的其他環節之外。黑格爾用精神取代了人、自然、實踐等一切實體,使自我意識從屬于絕對精神。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也使用了“自我意識”這一概念,不同于黑格爾的是,這里的“自我意識”是屬人的且具有自主性的。馬克思對古希臘自然哲學問題的考察是為了論證人的自我意識具有雙重性,它既是對外部世界的否定和改變,也是對其自身的肯定和反思。將自我意識束縛于抽象的哲學體系是無法進入現實世俗世界之中的,因為抽象的思維將自然理解為與人相對立的定在。青年馬克思對黑格爾將外部世界與自我相對立的觀點持著否定和批判的態度,對自然運動中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的證明正是對人的自主性的證明。人的自我意識對外部世界的沖動既源自自然的運動,也來源于人的自我意識的自由。此時的馬克思關注外部世界的變化如何引起人的思維變化,即人的自由如何在實踐中從理論轉化為現實。
在《博士論文》時期,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實踐思想發微的起點,但是當黑格爾試圖在意識和精神內部討論自由的可能性時,馬克思正是運用黑格爾的辯證法批判了黑格爾對自由的抽象性解讀。在馬克思看來,自由不僅與意識本身相關,也與現實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而實踐正是進入現實生活世界的必要手段。只有將意識從抽象的哲學中抽離出來并投向現實之中,將人的自由意識從抽象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人才會打破宗教和絕對精神的束縛并實現自身的自由。賈克·阿達利認為,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伊壁鳩魯的研究是“逃離宗教、抵達現實的一種方式”,對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研究是用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改造黑格爾哲學,試圖將思辨哲學的研究視域投向現實。〔18〕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開篇就指出:“對宗教的批判基本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9〕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意識與世界之間相互顛倒的批判,而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是對意識與現實、絕對與自由之間相互顛倒的批判,這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就已經有了雛形。在附錄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對上帝的存在證明,認為黑格爾只是將現實與精神相互顛倒、將神學證明再一次顛倒罷了,這種論證只是為了證明絕對精神的客觀性。在馬克思看來,對一切東西的客觀性證明應該在現實中尋找依據,在自然中,原子是一切事物的本源,那么在社會中,人的意識就應該來源于現實,而不是所謂的絕對精神。在自然中,原子的偏斜運動體現了人的自由意志,那么在社會中,人對現實的回歸、理論轉化為實踐就是自由的體現。因此,青年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維,其超越之處在于對自我意識和自由的確證以及對實踐的渴望。
第二,對《博士論文》中實踐觀的梳理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青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之實踐思想的內在聯系,使馬克思實踐觀在理論生成上變得更加完整。從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看,對于青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的關系大致存在著兩種理解,一是“演進說”,二是“斷裂說”。前者認為青年馬克思和成熟馬克思在問題意識上是延續的,在方法論上更是繼承和揚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而實踐始終都是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后者認為青年馬克思和成熟馬克思之間存在著認識論上的斷裂,這種斷裂表現為兩種不同的理論科學,即1843年斷裂前的“意識形態”階段和1845年斷裂后的“科學”階段。阿爾都塞在《保衛馬克思》中提出:“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確確實實有一個‘認識論斷裂’;據馬克思自己說,這個斷裂的位置就在他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用于批判他過去的哲學(意識形態)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20〕阿爾都塞認為,青年馬克思受費爾巴哈的影響極大,在1842年至1844年間所使用的術語和哲學總問題都是費爾巴哈式的。這種說法并不符合文本,1839年到1841年間馬克思的《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博士論文》被他選擇性地遺忘了,而在1842年到1844年間馬克思主要批判的是黑格爾哲學,真正地批判和肅清費爾巴哈的文本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僅從《博士論文》時期看,首先,此時的馬克思并未閱讀和接觸過費爾巴哈的著作,此時馬克思所基于的樸素唯物主義立場和持有的實踐觀并未受到費爾巴哈的影響。其次,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他也是從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那里汲取了養分。同樣,在此期間的文本中尋找到的“從理想轉向到現實”的唯物主義成分都可以表明馬克思已經開始具有了一定的唯物主義立場,也萌發了立足于實踐的哲學總問題。這不僅不是一種認識論上的斷裂,反而是青年馬克思與黑格爾哲學、青年黑格爾派決裂的開始。
實踐貫穿了整個馬克思思想史,青年馬克思對實踐的重視和立足于現實的唯物主義立場不斷地催發成熟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哲學總問題上,馬克思始終都不曾發生過動搖。在面對具體的現實問題上,馬克思從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轉向到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批判,再到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的“斷裂說”不僅未提及從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實踐觀,也并未研究這種實踐觀對之后馬克思公開的著作和未公開的筆記產生了何種影響。“斷裂”也只不過是解讀青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之關系時人為地割裂了實踐與理論的聯系。在《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看來,實踐不僅是一種理論精神,也是一種改變現實世界的力量,“在本質上衡量個別存在,從觀念上衡量特殊的現實”。〔21〕在新的哲學發現與將人從束縛中解放出來之間存在著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而青年馬克思發現這個節點正是理論轉向實踐的核心問題,即客觀存在且不斷被人所改變的現實。
總之,馬克思的實踐思想始終都肯定實踐與現實之間的一致性,人不僅要改變思維以符合現實,也要改變自然和社會來實現人的本質。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于實踐的能動性論證揭示了當時實踐哲學問題的癥結點:要么過于重視所謂的精神客觀性,貶低人的自我意識和自由,要么過于強調主觀的絕對性,忽視人的感性活動。事實上,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就是人的實踐活動成果,它不僅涵蓋于人的本質證明,也體現了人的生存價值和存在意義。傳統的唯物主義將實踐理解為物質的必然性或直觀性,忽視了人的實踐能動性,與此相對,唯心主義將實踐的能動性徹底地抽象化,從而導致實踐失去了現實的力量。人們往往強調環境的決定性因素,而忘卻了人的實踐對現實環境的改變。人的實踐不僅是關涉現實世界客觀真理性的問題,也證明了人的思維具有現實性和能動性。倘若想讓實踐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必須揚棄思想的抽象性,回歸于人的現實狀況,這就是《博士論文》中實踐哲學的核心問題意識。對《博士論文》中實踐概念的解讀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理解和肯定《博士論文》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價值,從而彌補當前我們對《博士論文》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