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清
(重慶市朝陽中學, 重慶 400700)
2014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同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等特點。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因此,不管是從課程改革還是學科性質來看,高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史地融合具有豐富的理論背景和長期的實踐基礎。地理和歷史是分別以空間和時間為敘述主線的學科,時間和空間是分析問題的重要維度,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F有文獻資料對史地融合的可行性、意義、教學策略、教材分析、教學設計、相關試題等內容做了大量探討。其中,在教學設計方面,現有案例側重于案例呈現,缺少對融合內容的具體梳理分析。本文以高三二輪復習課“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為例,從知識和素養融合的生成性角度,解讀史地融合教學的具體內容,以期為史地融合教學的實施提供參考。
2021年,云南野生亞洲象集體北遷事件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歷史時期中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范圍曾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文章以“中國野生亞洲象的時空分布變遷”為情境線索,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為主題進行了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過程設計

(續上表)
“跨學科融合”一般指在遇到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需要整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創造出新知識和新技術來解決問題。在眾多“跨學科融合”的概念解釋中,跨學科融合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知識、理論、方法、技能、思想、精神、倫理等方面,融合內容方向繁多、內涵重復,不便于跨學科融合案例的解讀。因此,本文對跨學科融合的內容進行了簡化。
學科素養的培育與學科知識密切相關,跨學科融合在實踐中應注重知識融合與素養融合。聯系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通過與其他事物的關系表現出來。認識事物間的關系可作為認識事物本質的抓手和途徑。因此,為深入理解學科知識和學科素養的融合機理,首先應厘清學科素養與學科知識的關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報告明確指出,素養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調動認知與非認知的心理資源,成功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3]在此視角下,素養的本質是“知識運用能力”。如圖1所示,學生在知識運用的實踐過程中,不僅培育了素養,還構建了新的知識。知識與素養相互之間構成了彼此的基礎、目的,伴隨著問題的解決實現了一體化生成。生成性作為關系視野中的重要特性,在理解跨學科融合機理上同樣適用。

圖1 知識與素養的生成性關系示意圖
跨學科融合強調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兩門學科的融合為例,從知識和素養入手,其融合機理如圖2所示。本著學科中心原則,在A學科課堂教學中,A、B學科融合是為A學科服務。因此,通過對A、B學科知識的融合運用,實現A、B學科素養的融合,并構建生成了A學科的新知識,如此反復,實現跨學科融合。

圖2 跨學科融合機理
跨學科融合最直觀的融合表現就是知識融合。在對史地知識融合內容進行解讀時,首先應明確教學中知識的學科分類,即案例中有哪些地理知識和歷史知識不同專家學者對知識的分類存在不同看法,文章遵循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的知識分類標準,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從地理學科看,地理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地理名詞術語、地理景觀、地理分布、地理演變、地理數據等;地理程序性知識主要包括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等原理類知識和地理研究、操作程序類知識。[4]從歷史學科看,歷史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史實、概念、歷史規律;歷史程序性知識主要包括分析、歸納、概括、比較等思維技能,閱讀、理解、分析史料的技能,闡述并解決歷史問題的技能。[5]按照以上分類標準,文章對案例中所涉及的史地知識進行了梳理,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涉及的學科知識及素養
在環節1中,學生閱讀歷史記錄,調動“自然環境具有整體性”的地理知識,結合我國中緯度地區東西方向的自然環境特征,分析歷史時期亞洲象分布北界的具體位置,復原歷史場景。而后,學生閱讀歷史地圖,論證自我觀點。這一過程中,涉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的生成,學生總結出“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這一地理新知識。
在環節2中,學生首先閱讀歷史時期中國亞洲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圖,說出亞洲象北界變化方向。然后,學生閱讀中國近五千年的氣溫變化曲線圖,調動“自然環境具有統一演化的特征”的地理知識,結合我國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分析亞洲象北界南移的原因。這一過程中,涉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的生成,學生總結出“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這一地理新知識。最后,學生閱讀歷史時期天然植被破壞過程示意圖,闡釋人類活動在亞洲象分布變遷中的重要影響,并體會到這種“人進象退”的現象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發生的,這其中既涉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又存在生態環境的破壞。
因此,從跨學科融合機理層面看,文章案例在解決地理問題時,通過運用史料、聯系歷史知識幫助學生生成了新的地理知識,同時培育學生雙學科核心素養。在案例教學中,實現了知識和素養融合的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