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德艷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6)
《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這反映在幼兒評價上,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終結性評價方式,用全新的視角對幼兒發展進行個性化、全方位的動態評價,以促進幼兒個性全面發展。同時,這也對教師觀察幼兒行為、分析幼兒發展水平等專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學習故事”即“新西蘭學習故事法”,是由新西蘭維卡托大學教育學院教授Margaret.Carr及其團隊,在2001年提出的一套在自然情景中,教師基于對幼兒行為事件的觀察和了解,運用圖片、文字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并分析幼兒生活情境中的“哇”時刻(幼兒的閃光點),用欣賞的眼光走進幼兒生活,發現幼兒行為智慧,為幼兒發展提供支持性回應的質性評價體系。
與傳統的幼兒評價方式不同,“學習故事”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學習故事”更多地關注幼兒的閃光點,關注幼兒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以及行為的可取之處,對幼兒發展充滿信心,用欣賞、鼓勵的態度支持幼兒,幫助幼兒樹立信心,較少提及幼兒發展的短板。其次,“學習故事”是一種基于教師觀察而進行的質性評價,強調特定情境中評價的真實性、動態性、連續性。“學習故事”中,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是基于特定情境的,是跟隨幼兒發展而動態變化的,是在幼兒成長中連續進行的。此外,它改變了傳統“清單式”的硬性評價,不止著眼于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注重挖掘幼兒的內隱心理和學習傾向。最后,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地衡量幼兒的發展水平,使幼兒達到固定的“標準”,而是著眼于幼兒未來長遠發展,將評價與幼兒學習融為一體,通過提供機會和創設支持幼兒發展的環境,幫助幼兒主動學習,自主建構認知,適應社會發展。
教師采用“學習故事”來評價幼兒能力發展,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基于此,本文對“學習故事”于教師及幼兒發展的雙向價值進行分析。
觀察不僅是教師了解、認識幼兒的第一步,也是教師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內心需要和個體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也指出,觀察、記錄是幼兒教師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并規定教師要善于運用觀察的方法去全面理解和評價幼兒。運用“學習故事”評價幼兒發展水平,要求教師在自然情景中觀察幼兒行為,走進幼兒生活,站在幼兒的視角感受周圍世界,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捕捉幼兒學習過程中讓人驚嘆的“哇”時刻,運用圖片和文字的表達形式,將其豐富為生動的故事情節記錄下來,既具有教育意義,也是對幼兒發展過程的記錄,對促進教師觀察能力發展具有獨特價值。
“學習故事”注重幼兒的發展的過程。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是動態的,表現為教師觀察的情境性和過程性。這要求教師應具有情境性觀察能力和過程性觀察能力。情境性觀察是指在“學習故事”中,教師觀察的是幼兒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并對整個情境過程進行文字圖片記錄,而非脫離情境的觀察。教師的觀察和評價是基于特定情境的,是自然發展不加干涉的,因此對幼兒的評價也是根據特定情境中幼兒行為進行的。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會發現幼兒的興趣愛好和成長變化。比如,美術繪畫活動中,發現亮亮喜歡畫火箭,并畫得惟妙惟肖。由此可知,亮亮可能對火箭了解比較多,并喜歡用繪畫形式來表達,那么教師在評價時,要基于繪畫情境對亮亮進行評價。
過程性觀察是指在“學習故事”中,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是過程性的,而非片段式的、零散的,不是只關注學習的最終結果。傳統評價注重幼兒學習結果,根據預先制定的“學習清單”來衡量幼兒最終發展水平。在評價時,教師不需要考慮幼兒平時行為表現,也無須在一日生活中敏銳地觀察幼兒。因此傳統評價只是評價幼兒最終的知識技能水平,很難發現幼兒在“清單指標”外的成長進步,對于幼兒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學習品質也容易被忽視,不利于幼兒長遠發展。幼兒個體發展是連續性的、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既表現出一定的順序性,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1]。教師會運用“學習故事”的要連續觀察幼兒行為,而不是片段地,對幼兒相關行為進行觀察。這樣教師是根據幼兒發展的全過程進行評價,而不是某個發展片段,使得評價更客觀、完整。同時,在過程性觀察中,教師會深入了解幼兒,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發現幼兒獨特的興趣特點,對幼兒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評價的全面性。
“學習故事”是一套完整的幼兒評價體系,包括注意、識別、回應三部分,在教育實踐中每一部分都對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提出了要求。它的運用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尼蘭德(Nyland,B.)發現教師在分享幼兒音樂學習故事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信,展現更高的音樂活動組織水平。研究表明,“學習故事”的運用能夠提升教師的觀察、記錄、溝通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注意部分,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幼兒一日生活眾多行為中,關注到幼兒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敏銳地發現幼兒微妙的行為變化,然后用照片和文字記錄的方式,客觀地敘述兒童學習活動。這一階段,教師需要思考:幼兒哪個行為值得關注和記錄以及為什么值得關注,幼兒在這個事件中行為有什么發展變化,并對幼兒的行為變化進行持續關注。在發現幼兒行為的“閃光點”后,接下來是第二部分——識別。這時,教師需要基于幼兒活動情境對其行為進行分析,思考幼兒行為背后的含義:幼兒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與以往相比有什么發展變化,體現幼兒什么優點。對幼兒行為進行識別和分析后,進入“學習故事”的第三個部分——回應。回應部分在于教師根據前面對幼兒行為的分析,為幼兒學習和發展提供支持。教師觀察幼兒、識別幼兒不是最終目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和識別,分析幼兒發展需要和潛力,為幼兒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
學習故事三個部分前后銜接,但在實際的評價中由于教師專業水平的原因,常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在注意部分,教師由于觀察意識不強,沒有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對幼兒的觀察停留于單純地看,觀察時缺乏問題和目的意識,找不到幼兒的“哇”時刻;在識別部分,教師對幼兒行為的分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用幼兒的語言說著幼兒聽不懂的話”;在回應部分,教師對捕捉的幼兒行為無從下手,不知道提供什么支持、怎樣支持幼兒發展,僅僅是分析行為。這樣,教師即使運用“學習故事”的方式來評價幼兒能力發展,卻由于實踐操作問題,發揮不了“學習故事”的價值。由此可見,運用“學習故事”對教師的記錄能力、評價能力、溝通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課程創生能力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能夠幫助教師獲得實踐智慧,引導新教師更快地實現專業成長[2]。
教師要意識到運用“學習故事”對幼兒評價不是固定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首先由于教師是在情境中觀察并進行分析,因此評價是基于特定情境的,情境的改變帶來幼兒行為的變化,相應評價也會發展改變;其次,教師記錄的是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的“哇”時刻,是幼兒從不會到會,從沒有到有,從一點兒到很明顯的進步過程,教師對幼兒行為的評價跟隨幼兒成長變化而變化[3]。
所謂“自主性”是指幼兒發自內心地想做,由幼兒內部動機驅使發生的行為,如自主學習、自主選擇、自主創造、自我管理等。幼兒只有不斷發展自主能力,才能真正成為有主見、有自信的學習者和創造者。與傳統幼兒評價不同,“學習故事”關注的是幼兒的優點和長處,用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行為,對幼兒的學習進行描述與記錄,從幼兒的已有水平出發搭建支架,支持幼兒發展。“學習故事”的核心理念也體現了促進幼兒自主發展的價值。它的兒童觀為:兒童是自主學習的學習者;兒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他們有自己的觀點,是專家,也是自己學習的主人。這表明,運用“學習故事”評價幼兒,要以一種積極的、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行為,對幼兒發展充滿信心,相信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所要做的不是幫助幼兒解決學習困難,提供便利性的幫助,而是為幼兒提供有利于學習的環境,支持幼兒自我學習、自主探究,發展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發展出發,思考下一步的支持策略[4]。
例如,在健康活動“投籃”中,小朋友排隊練習投籃,亮亮接連三次都沒有投中,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慢慢學會可以投中,亮亮有些著急,他認為是自己距離太遠,于是調整投籃的距離,結果還是不行,于是跑來求助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亮亮發現是自己投籃的角度不對,經過反復練習,終于投中。如果采用傳統評價方式對亮亮的行為進行評價,教師可能會做出這樣的判斷:亮亮的手眼協調能力還有些欠缺,落后于班里其他幼兒。但教師采用“學習故事”進行評價時,首先會先關注亮亮身上的“閃光點”和進步點:在經歷三次投籃失敗后,亮亮沒有氣餒,放棄學習,與之前相比更有耐心了,而且遇到問題后能夠嘗試解決問題,發現自己解決不了時學會求助老師。可見,“學習故事”關注更多的是幼兒的優點,注重發掘幼兒身上可取之處,為幼兒行為“點贊”,而不是一味放大幼兒的缺點,打擊幼兒信心。
在“學習故事”中,教師不僅是教師,更是幼兒的朋友,應以一種友好、平等的方式走近幼兒,記錄下幼兒的興趣,用鼓勵、欣賞的態度支持幼兒的學習發展。幼兒的學習品質不是教師教出來的,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培養的。教師在對幼兒的一段“魔法時刻”進行描述之后,與其他教師共同討論這段記錄中表現出了幼兒哪些優秀的品質,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和討論,然后將它們共同記錄下來,根據這些對幼兒下一步發展方向做出支持。“學習故事”作為一種通過觀察記錄幼兒日常行為事件,并提供支持的評價體系,通過每次的觀察記錄,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
“學習故事”的價值不限于教師和幼兒,也有助于家長更好地關注幼兒成長變化。“學習故事”評價改變傳統補短的評價觀念,選擇從幼兒長處出發進行評價分析。這樣的評價方式和理念,使教師能夠沒有顧慮地向家長講述幼兒在幼兒園中的情況,和家長分享幼兒的學習故事。家長在反復回顧學習故事以及與教師溝通時,加深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了解和關注。
隨著“學習故事”在國內的廣泛傳播和學習,幼兒教育界掀起對“學習故事”的“追捧”,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參與到對“學習故事”研究中,分析其對幼兒和教師發展的價值,鼓勵幼兒教師運用“學習故事”,成為幼兒學習行為的觀察者,記錄幼兒生活中的“哇”時刻,挖掘幼兒自主學習的潛能,促進幼兒發展。然而,在“學習故事”的學習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走偏的”現象,例如,有些教師抓“學習故事”的故事形式和對幼兒行為的分析,忽視其教育理念和特點,沉浸于自己對幼兒行為記錄所描繪的美好故事中,“豐富”的故事內容讓所呈現的幼兒故事更完整有趣,用已有的經驗解讀幼兒行為,實際上故事中。“主角”的真正需要卻沒有得到滿足。同時,由于評價時增加了觀察分析幼兒行為這項“工作”,導致很多教師為了觀察而觀察,為了完成任務而記錄,形式大于內容,不僅沒能發揮評價的價值,反而給教師帶來工作負擔。對于教師而言,真正需要做的是敏銳地識別幼兒行為,辨別幼兒行為背后的發展意義,根據幼兒行為給予恰當的、積極的回應,至于觀察的文本,只是幼兒行為記錄的載體,不是教師工作的負擔和目的,都是為服務于幼兒發展[5]。
評價的功能在于評判過去,指導未來。“學習故事”作為一種評價體系,教師通過觀察對幼兒“閃光”行為的捕捉,解讀幼兒發展變化,給予相應支持,促進幼兒正向發展[6]。它的恰當運用,不僅受益于幼兒,同時也轉變教師觀念,從“教師立場”轉向“兒童立場”,提高教師觀察、分析、評價幼兒的專業能力,幫助家長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孩子,引發家長審視并調整家庭教育,讓教師和家長從中受益。恰當地運用“學習故事”,才能讓教師的記錄有意義,看得見幼兒的成長變化,將評價發揮出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