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平張俠
(1.滕州市中醫醫院中藥庫,山東 滕州,277599;2.滕州市中醫醫院中醫科,山東 滕州,277599)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隨之增高,其中就包含慢性萎縮性胃炎。該疾病的病因復雜,治療過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明顯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1]。該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反酸、惡心及嘔吐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可能還會使患者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若不對該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可導致胃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臨床中對該疾病常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常見的藥物包含奧美拉唑、鋁碳酸鎂等,雖然能使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在長期治療中的效果并不顯著,且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現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暫無特效藥,可使用西藥進行對癥治療,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停藥后易復發,繼而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相關資料指出,使用中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本研究將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后的療效進行分析。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滕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66 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3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4 例;年齡34~61 歲,平均年齡(48.21±3.11)歲;病程2~9 年,平均病程(5.01±0.69)年;其中反酸及惡心癥狀患者18 例,嘔吐癥狀患者15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2 例;年齡34~63歲,平均年齡(49.37±3.72)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5.41±0.81)年;其中反酸及惡心癥狀患者17 例,嘔吐癥狀患者1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滕州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藥物及目的,自愿加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西醫與《慢性胃炎診治指南》診斷標準符合,并經胃鏡證實[3];②中醫與《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診斷標準符合[4];③以胃脘脹痛或隱痛、面色蒼白、心煩易怒、疲乏無力為主癥,以脈弦細、惡心、舌苔白為次癥;④對本研究中藥物或成分無過敏史。
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患者;②精神障礙、語言障礙及行為障礙的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及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④肝腎功能或其他臟器器官病變患者。
對照組患者口服胃復春膠囊(生產企業: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0697,規格:每粒裝0.35 g)進行治療,飯后口服4 粒,3 次/d。
觀察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其組方為白花蛇舌草30 g、薏苡仁20 g、郁金15 g、赤芍藥10 g、黃芩10 g、枳殼15 g、黨參10 g、茯苓10 g、白術10 g、川芎9 g、陳皮6 g、香附9 g、柴胡9 g、黃連3 g 及甘草6 g。患者臨床癥狀中有噯氣者,將本方中的黨參10 g 替換為旋覆花9 g;患者臨床癥狀中反酸嚴重者,可在本方中加入海螵蛸9 g;診斷為脾胃濕熱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將本方中黨參10 g、川芎9 g 及白術10 g 替換為茵陳、蒲公英及連翹各9 g;若患者脾虛,可在本方中加入黃芪15 g。將上述藥方加水煎煮至200 mL,均分于早晚餐后1 h 口服。
兩組患者均接受治療2 周,在完成治療后,對療效進行評定并對比。
①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顯效:患者所展現出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幽門螺桿菌感染呈陰性,胃鏡檢查后其胃黏膜炎癥及腸上皮化生有所消失。有效:患者所展現臨床癥狀有顯著性恢復,幽門螺桿菌感染呈陰性,胃鏡檢查后其胃黏膜炎癥有顯著性改善。無效:以上標準均未達到或有加重現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兩組治療前后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比較。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幽門螺桿菌陽性例數/總例數×100%。③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中文版健康調查量表(SF-36)進行評估,分值為0~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反之則相反。④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依據《胃腸疾病中醫癥狀評分表》評估,臨床癥狀包括乏力、胃脘脹痛、飲食減少及大便稀溏,每個癥狀積分分值為0~3分,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重[5]。⑤兩組治療后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其中包括惡心、皮疹及頭暈。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惡心+皮疹+頭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n(%)]
治療前兩組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幽門螺桿菌陽性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比較 [n(%)]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后觀察組相比,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5。
表4 兩組治療前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表4 兩組治療前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表5 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表5 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觀察組經治療后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經治療后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胃癌的發生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有一定的聯系,因此臨床須重視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可能由生活壓力、不規律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引發,機體胃黏膜被反復損傷,繼而變薄,腺體出現萎縮,最終引發各種臨床癥狀[6]。近年來,受危險因素增加的影響,該病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若未有效治療,甚至有癌變風險[7]。臨床中使用西醫進行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患者病情易反復發作,且西藥進行治療后具有較多的不良反應,因此并不能有效緩解及控制患者病情,具有較高的復發率[8-9]。
中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痞”及“胃脘痛”范疇,認為該疾病的發病與肝郁有密切聯系,肝能平衡氣的升降及出入運動,對脾胃消化功能正常運作起到重要作用[10-11]。中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針對脾氣虛及血瘀阻絡進行改善,對臨床癥狀進行對癥治療,以緩解患者的不適感。
針對臨床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需尋找有效的方案進行治療,以便控制病情的發展及病變。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以疏肝、調氣為主要治療原則,其中柴胡及川芎等藥物具有疏肝作用,甘草及枳殼等藥物具有理氣和中之功效,加上郁金等藥物,可增加疏肝之功效,使該藥方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治療效果顯著[12-14]。相關資料顯示,應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可促進病情及癥狀的好轉,控制病情的發展,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5]。根據現代藥理學資料顯示,柴胡不僅具有疏肝的功效,還有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改善胃腸道功能,增加患者機體的免疫能力;川芎能改善胃黏膜的氧飽和度,促進胃黏膜的恢復;黃芩具有清除幽門螺桿菌的作用[16]。因此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可促進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及所展現的臨床癥狀均具有顯著的效果[17-18]。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中的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有滋養胃陰的作用,陳皮具有和胃及理氣的作用,本方可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癥狀。在現代藥理學中認為白術及茯苓在治療中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還可改善患者的胃黏膜屏障,使其炎癥被吸收,改善患者疼痛、乏力等臨床癥狀,繼而達到治療效果[19-20]。
本研究資料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高,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及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提示應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可調節患者胃腸道運動,促進機體免疫力的提升,降低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率,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有積極的改善作用,能發揮確切的治療效果,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恢復。經治療后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