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孔珊珊
(赤峰市醫院康復醫學科,內蒙古 赤峰,024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一類急性腦血管疾病,卒中類型包括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發病率較高。分析臨床收治對象情況,發現頸內動脈、椎動脈閉塞/狹窄均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分析腦卒中的發病年齡情況,收治的對象大多在40 歲以上且男性患者的占比明顯高于女性[1]。發病后需積極救治,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當前,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成功提升了腦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救治成功后,會有軀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表現,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負擔,從而影響患者康復預后。所以,除對癥支持治療外,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但是,常規護理顯然存在諸多的不理想之處,并不能滿足腦卒中患者的全部護理需求。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符合腦卒中患者的護理需求,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方面的康復需求,護理效果顯著。本研究選取赤峰市醫院2019 年8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20 例腦卒中患者就超早期護理康復干預價值進行研究。詳細護理研究內容與取得的結果總結如下。
選自2019 年8 月~2020 年6 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的腦卒中患者120 例。采取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5.05±3.50)歲;病程20~40 d,平均病程(25.50±1.50)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 例,高中階段28例,大專及以上階段10 例;體質量45~80 kg,平均體質量(60.50±5.80)kg;腦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42 例,出血性腦卒中18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8 例,女性22 例;年齡52~78 歲,平均年齡(65.30±2.80)歲;病程22~45 d,平均病程(26.50±1.50)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 例,高中階段25 例,大專及以上階段8 例;體質量42~83 kg,平均體質量(61.02±4.60)kg;腦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40 例、出血性腦卒中2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另外,此研究獲得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MRI 檢查確診,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患者處在病情穩定期階段[2];②生命體征平穩者;③意識清楚、具備配合能力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者;②合并精神類疾病患者;③救治成功后發生嚴重并發癥患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監測腦卒中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患者情況遵醫囑用藥預防感染,觀察患者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并處理,預防相關并發癥發生。另外,做好患者病房環境護理,安慰患者,鼓勵患者用藥,強調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和家屬溝通,介紹患者恢復情況,合理限制人員探視,減少患者感染風險。同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做好患者的照護工作,并予以患者生活康復指導。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超早期護理康復干預?;颊呷朐?2~24 h,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評估患者心態,以語言、眼神、動作等形式調節患者心理,以穩定患者情緒,提升患者遵醫行為;48 h 內開展康復鍛煉,指導患者口腔操、舌部按摩等運動,早期進行攝食訓練,語言障礙患者進行語言訓練。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維持肢體功能位,肩部外展、內旋,維持手指、腕部、肘部自由伸展,下肢髖、膝關節屈曲位,抬高雙下肢促進血液回流,康復訓練約20 min,2~3 次/d。入院72 h 開展肢體按摩訓練,患側肩部、下肢按摩10 min/次,10 次/d。定時輔助患者翻身,2 h/次。協助患者床上移動、關節被動運動,10 min/次,10 次/d;96 h 后床上翻身訓練,輔助患者進行坐、立、平衡訓練、翻身、移動、跪位、跪行等訓練,30 min/次,3 次/d。根據患者肌力恢復情況,指導并輔助床下站立與行走,逐漸加大訓練量,進行訓練過渡;3 周后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獨立進行如廁、進食、穿衣等行為,促進患者生活能力恢復。
統計兩組患者干預3 個月后的護理效果,包括情緒、生活質量、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狀況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護理滿意度評估:赤峰市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滿分100 分,評分≥60 分為滿意,評分<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疾病認知度調查:赤峰市醫院自制問卷,設置5 個疾病相關項目,包括疾病用藥重要性、疾病訓練價值、生活行為與疾病關聯性、疾病復發癥狀、疾病發生原因,可有效回答>3 項即有效認知。疾病認知度=有效認知例數/總例數×100%。
遵醫行為評估:根據腦卒中患者表現判定其遵醫行為,包括患者訓練、心理狀況有效遵醫囑以及用藥、治療與護理配合,遵醫率=遵醫例數/總例數×100%。
情緒狀況:以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進行評估,總分0~100 分,評分越高患者情緒越差。
生活質量參考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進行評估,總分0~100 分,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
運動功能以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3]。
日常生活能力以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BI)評估,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疾病認知度、遵醫率等各護理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n(%)]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提升,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指標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康復指標評分比較 (,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情緒評分均下降,觀察組患者情緒評分下降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情緒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情緒評分比較 (,分)
腦卒中是腦部血管突然破裂/血管阻塞所致的腦部血供障礙、腦組織損傷,患者有意識障礙、偏癱等表現,影像學確診后需積極治療,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5-6]。醫療技術的進步,提升了腦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是,疾病的發生損害了患者神經功能,所以患者的后遺癥明顯,甚至嚴重影響患者恢復后的日常生活狀況[7-9]。所以,為了避免疾病致殘風險,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需加強對腦卒中患者的護理干預,以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既往護理經驗,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處理并發癥、生活照護等常規護理,整體護理效果有限,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10-13]。超早期護理康復干預模式,強調護理的超早期特點,根據患者情況、疾病特點在不同時間段進行相應護理,可以加速患者康復。通過予以患者入院12~24 h 生命體征監測與心理干預穩定了患者的生命體征、情緒;48 h 內語言等康復鍛煉,提升了患者的語言功能;入院72 h 開展肢體按摩訓練,提升了患者的運動能力;96 h 后床上翻身訓練,逐漸進行患者運動訓練過渡,促進了患者康復;通過3 周后生活能力訓練,促進患者生活能力恢復。整體而言,超早期護理康復干預可以在建立自主側支循環的基礎上促進周圍組織代謝、重組,避免患肢關節變形,促進功能恢復[14-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疾病認知度、遵醫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有助于提升患者疾病認知與遵醫行為。另外,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均下降,生活質量、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提升,而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降低更為明顯,生活質量、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提升更為明顯(P<0.05)。由此說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穩定腦卒中患者的情緒,促進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恢復,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研究指出,予以腦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生活質量以及神經功能改善,護理效果顯著[17]。
本研究結果與湯之梅[18]研究結論接近,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ESCA、Fugl-Meyer、Barthel 指數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接近(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指標評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滿意度高(P<0.05)。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后遺癥表現,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予以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以促進患者康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等均有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