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徐夢馨,魯玉成,張 謙,冷 鵬
(1.臨沂科技職業學院,山東臨沂 276000;2.浙江大學山東(臨沂)現代農業研究院,山東臨沂 276000;3.平邑縣鄭城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臨沂 276000;4.臨沂市農業科學院,山東臨沂 276000)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進鄉村生態振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抓手。從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來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鄉村生態振興在鄉村振興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及重要組成部分[1]。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生態旅游等意義重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多種路徑,其一就是農業產業化集群性融合,即以農業產業化集群或產業區為依托,形成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空間疊合、集聚集群和網絡發展的形態[2]。已有實踐證明,農村產業的有效融合發展可使農村產業鏈更加完善,并且有助于提升產業附加值,可為農村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3]。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4]。金銀花在我國分布范圍廣泛,在山東、河南、河北、湖北、江西等地均有種植,山東平邑、河南新密為金銀花的產區[5-6]。金銀花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廣泛應用于中藥藥品、茶飲保健、養顏美容等領域。平邑縣金銀花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全國最大的金銀花主產區,已經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7],平邑金銀花產業具有極強的現實融合發展需要。本研究從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視角出發,分析金銀花產業三產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旨在探索生態振興背景下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所有產業的發展都應該立足于生態環境[8]。金銀花是喜溫暖耐寒的植物,生態適應性較強,具有喜陽、耐陰、耐干旱、耐積水、耐瘠薄和耐寒冷的特點[9-10]。有研究表明[11-12],在砂壤土且土層厚度在60 cm以上、坡度平緩且小于15°的陽坡、半陽坡較適宜金銀花的生長,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金銀花藥材的產量和質量,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提高金銀花的產量。平邑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介于東經117°25′~117°56′,北緯35°07′~35°43′之間,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質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山地面積占比達85%,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區特征,北部蒙山山脈通風性好,光照充足;屬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土壤主要呈酸性,包括褐土、棕壤、砂漿黑土等類型,土壤類型多樣,有機質豐富。平邑縣的年日照時數在2589 h左右,日照率58%,平均年降水量約為784.8 mm[9]。平邑縣自然生態環境適宜,十分適宜金銀花的生長。據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編修的《費縣志》(平邑縣原屬費縣轄區)載:“花有黃白,故名金銀花,至嘉慶(1796—1820)初,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年,山角水沿栽植幾遍”[13]。據此可以斷定,當地人工栽培金銀花歷史已有200余年。當地金銀花栽培歷史悠久,積累了一套成熟的金銀花生產栽培技術。有研究表明[14],平邑金銀花綠原酸含量≥4.5%,木樨草苷含量不低于0.05~0.1%,水分不高于10.5%,遠高于《中國藥典》中金銀花綠原酸不得少于1.5%、木樨草苷不得少于0.050%的標準。平邑縣絕佳的自然生態條件和悠久的栽培歷史造就了當地金銀花產業發展的優勢。
經過多年發展,平邑縣金銀花商貿工業已形成一定規模,普遍采用“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現有金銀花種植合作社320家,規模以上流通加工企業152家,良好生產規范認證企業9家,產品供應規范認證企業15家,建設金銀花產業技術推廣科研機構5個,合作機構13個;全縣金銀花種植面積達4.33×104hm2,年產干花1.8×104t,年產值45億元;建成國家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基地3.47×103hm2,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6.67×103hm2[7]。先后培植了蒙陽藥業有限公司、山東岐黃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山東九間棚藥業等38 家龍頭加工企業[15]。其中鄭城鎮作為平邑金銀花的主產區,栽培面積已占據平邑縣及周邊地區總面積的70%,全鎮有95%的農戶從事金銀花種植。平邑縣現擁有全國最大的金銀花交易物流中心,年可吞吐以金銀花為主的道地中藥材1萬余噸,交易額達到15億元以上,占據了全國金銀花交易量的60%。此外,中國金銀花物流港(鄭城)建有互聯網+實體的道地中藥材特色電商運營平臺,對全國金銀花交易價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契合和服務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推動更多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向鄉村地域空間流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6]。平邑縣旅游資源類型豐富、數量較多,共有國家級景區4個,分別為5A級景區蒙山風景區,4A級景區天宇自然博物館、3A級景區九間棚旅游區、2A級景區曾子山旅游區,知名景區有歸來莊金礦地質公園、黃桃之鄉旅游區、觀音山旅游區、彭泉漫游谷、唐村湖、香山楓谷、太皇崮、蘇家崮等20余處景區景點。平邑縣利用獨特的自然、生態、文化和歷史資源,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旅游景區、特色小鎮有機結合起來,為金銀花產業+旅游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撐。平邑縣旅游資源情況見表1。

表1 平邑縣旅游資源情況
目前,平邑縣金銀花產業發展面臨生產組織化和規范化程度、產業設施配套、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支撐不足的一系列產業體系建設問題。雖然普遍采用“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但仍存在大量散戶種植的情況,且部分農戶品牌意識薄弱,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在生產過程中不注重對品種的培育保護,盲目更換品種,導致品種混雜。部分生產者生態意識不足,生產中一味地追求產量,不注重生產的安全性和產品品質,過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產品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平邑金銀花產業發展程度不足,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平邑縣金銀花生產企業普遍規模偏小,主要以合作社及個體經營為主,生產體量小,企業增效緩慢,缺乏龍頭企業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和對品牌的建設作用,導致產業集群效應難以發揮。第二,加工粗放、精深加工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種類不多,很難提升金銀花產品的附加值,使得產品的品牌效應不能充分釋放。第三,生產的金銀花主要以原材料和初加工產品的形式在市場上流通,一是定向銷售給醫藥、食品、化工等企業,二是通過批發的方式銷售流通,處于金銀花產業的底層,生產者的利益得不到預期的回報。
山東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程度較為脆弱,在大多數農村,都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與第二、第三產業共存,但是相互獨立,只是存在外部的或者表面的聯系,產業鏈條短,難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17]。平邑金銀花產業發展中也存在相同的問題。第一,金銀花產業融合受到產業化發展程度不足的限制,導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未能有效對接,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第二,缺乏與地域文化的結合,未能深入將金銀花產業建設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有機結合,建設中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亮點。第三,產業融合的最大困難在融資,資金制約了產業融合的發展,當地缺乏大型產業融合項目,使得“平邑金銀花”品牌潛能未能有效激發。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質是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把綠色發展貫穿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環節、產業興旺全過程,所以產業融合首先當然是以生態農業為基本立足點[18]。平邑縣特色產業優勢是金銀花資源,因此要依托平邑金銀花道地藥材的產業優勢,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一是通過創新農戶土地流轉、入股或委托管理等方式,促進金銀花種植基地土地集中連片,激活土地資源要素。二是將現代生物技術通過產業融合向金銀花產業滲透,積極推廣綠色生物防控技術,廣泛應用于金銀花標準化種植基地。三是通過實行統一機制、統一品種、統一防控、統一干燥、統一檢測、統一購銷的“六統一”標準化管理,對農藥化肥實施減量控害,降低資源消耗和排放,促進農業優質、高效及可持續發展,提升環境生態宜居能力[19]。四是強化品牌意識,擦亮用好“平邑金銀花”道地品牌,采用現代農業加工技術和工藝生產金銀花系列產品,通過提高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確保金銀花系列產品質量安全,做強做優有機金銀花主導產業,實現循環經濟效應。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鼓勵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需要按照生態振興要求實施一、二、三產業的生態化改造和轉型升級[20]。平邑縣金銀花小鎮的建設要堅持以綠色為底色、底線,推動金銀花農業綠色產業與工業、新興服務業融合,集居民生活服務、金銀花種植加工、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研學度假、康體養生綜合性于一體。第一,要利用好平邑縣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從旅游形象、產品、服務、線路等四個方面積極推介“平邑金銀花”特色旅游品牌。第二,結合旅游風景區綜合開發及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打造金銀花產業綜合園,特別是金銀花藥業種植園、金銀花科研合作基地、金銀花博覽館等項目的建設,促進金銀花產業農業功能,從提供物質產品向精神產品拓展。
新型農業主體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阮榮平[21]等通過對全國261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輻射帶動能力分析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綜合帶動能力由強到弱依次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因此要積極引導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參與到農村的產業融合發展中[22]。第一,繼續走“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金銀花產業生產模式,通過政府對產業的引導作用、對龍頭企業的扶持,鞏固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的利益共同體。第二,通過技術扶持、資金扶持拉動金銀花種植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建設。第三,扶持管理規范、運營良好、聯農帶農能力強的家庭農場,培育壯大設施基礎好、發展潛力足、引領動力強的金銀花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金銀花產業鏈條的生產性服務組織。通過打造以金銀花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紐帶、以農戶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金銀花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項目的開展實施,平邑縣金銀花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進行,鄉村環境和道路設施得到極大改善。要重視鄉村生態空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基礎設施融合發展,按照美化、綠化、潔凈化要求,推進基礎設施由實用型向美麗型轉變[23]。一是統籌金銀花物流港建設,按照“生產+加工+科技”模式,建設集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科技示范、管理服務等為一體地金銀花生態深加工基地。二是完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好金銀花主產區道路網、停車場、垃圾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建設。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按照特色化、品味化、品質化要求,進一步挖掘“平邑金銀花”品牌的文化旅游潛能。
建立鄉村生態振興的長效機制是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對創新完善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提出了新要求,要注意科學把握其方向和重點,順應社會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增強創新完善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或相關協會、聯盟的支持,優先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25]。要圍繞鄉村發展中的土地、人才等核心要素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支持農民合作和聯合,幫助農民增強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話語權”。只有以農業為根本、以農民為主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是可持續的。要持續推進“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特色金銀花產業模式,以產業為基礎、基地為平臺、企業為龍頭、農民為主體、利益聯結為紐帶,讓重點企業與金銀花種植農戶成為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體,并在此基礎上鼓勵進行創新完善,進而擴大推廣“金銀花種植戶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利益分配模式,讓種植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實現企業化運營、基地化種植、股份化收益,輻射和帶動農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