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英
2022年1月17日,《六盤水日報》開設了“新春走基層”欄目,組織記者走鄉村,進企業,到社區……捕捉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感人鏡頭,讓讀者從一條條來自基層的報道中感受催人奮進的社會發展強勁脈動,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奮進力量。通過“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把版面留給基層、留給群眾,增強宣傳報道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讓記者進一步改進文風,增強“四力”,迸發工作激情、激活創新靈感。
聚焦基層變化
春耕時節,記者走進水城區發耳鎮新聯村。村民楊朝禮正忙著種早春蔬菜,“這三畝地去年是種水稻,今年準備種蔬菜。種植水稻每畝地產谷子500斤,只有1000元的收益,但是種蔬菜就不一樣了,茄子、四季豆、白菜……一年四季換著品種種,僅是早春蔬菜,就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看著一粒粒種子下種,楊朝禮的心里也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為確保春耕備耕工作順利推進,發耳鎮成立了以書記、鎮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春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的一年,發耳鎮將聚焦農業現代化,大力鞏固山地特色高效產業發展成果,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讓田間地頭成為群眾致富的“搖籃”。
走進貴州鄉里鄉親電子商務公司,接收訂單、核對賬單、打包裝車……員工們干得熱火朝天,每天都要向廣東省中山市發送10余萬元的農特產品。去年8月,貴州鄉里鄉親電子商務公司在中山市成立了分公司,通過與中山市菜鳥驛站的戰略合作,實現各小區內都有六盤水的農特產品銷售。公司還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聚合平臺線上流量、產銷對接等優勢資源,以“小屏幕”撬動“大市場”,通過互聯網營銷模式,為大山里的農特產品打開了營銷大門,讓“涼都高山珍品”跨越山水,暢銷全國。
在水城區米籮鎮,為實現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米籮鎮倮么村成立了獼猴桃產業黨支部,為產業發展壯大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切實做到產業發展到哪里,支部建設就跟進到哪里。把支部觸角延伸到產業鏈最前沿。在圍繞“四新”主攻“四化”進程中,六盤水市依托資源優勢,打好“特色牌”、種好“搖錢樹”、舞活“產業鏈”,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是六盤水市持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力舉措之一。
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生活得如何?記者走進盤州市兩河街道櫻桃居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水電牽進家,上下樓有電梯,出門就是超市,買東西非常方便,菜、肉之類買點吃點,經常吃新鮮的。”劉艷琴高興地說。
為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搬遷群眾就業基礎,新窯鎮申請大連東西部協作援助資金200萬元在橋梁壩子修建了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的易地扶貧工廠,通過三地聯動,為新窯鎮搬遷群眾開啟了幸福生活。
……
在“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中,記者深入各縣(市、特區、區),走進生產現場、田間地頭,關注基層群眾、了解基層變化,從微觀的視角展現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
匯聚發展力量
臨近春節,六盤水市文化館“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多彩貴州百姓大舞臺歡樂下基層·幸福進萬家、“我們的節日·春節”群眾文化活動第一場在六枝特區巖腳鎮新城社區拉開帷幕。群眾文藝活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營造了歡樂祥和、文明進步的節日氛圍,凝聚起團結進取、奮發圖強的強大精神力量。
大年初八,走進貴州省六盤水雙元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井然有序地忙碌著,車間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在水城經開區鋁產業園,各企業抓生產、搶進度,為全年生產開好局、起好步,確保實現首季度“開門紅”。
春節期間,面對低溫雨雪天氣,貴州高速集團水城營運中心俄腳橋隧站的工人師傅不畏風寒,恪盡職守,每天對北盤江大橋橋面、橋上交安設施、主塔外部結構等進行巡查,隨時準備開展應急維修,確保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的運輸安全。
為傳遞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的關心關愛,入冬以來,共青團水城區委為176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配送一本書、一本志愿服務日記、一支筆、保溫壺等“六件套”,讓他們身體“升溫”的同時,在思想上、精神上再“添把火、加加油”,有效激勵他們繼續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扎根基層、苦干實干。
今年春節期間,六盤水打了一場漂亮的疫情防控戰,在那些共克時艱的日子里,有頑強不屈的堅守,有患難與共的擔當,有和衷共濟的理解,有守望相助的感動。記者深入核酸檢測點、集中隔離點、社區和農村,用一個個風雨同舟、和衷共濟的溫暖故事,多層次反映六盤水市廣大人民群眾及各行各業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面貌,進一步鼓舞全市人民的抗疫斗志,堅定抗疫信心。
……
新春佳節,記者深入各行各業生產一線,把鏡頭對準堅守工作崗位的奮斗者,講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舍小家顧大家的涼都好故事。
錘煉新聞隊伍
“新春走基層”大型采訪活動中,記者在經濟開發區看到當地政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送去就業介紹信,幫助解決搬遷戶關心的就業問題、在疫情防控一線看到醫務工作者恪盡職守、沖鋒在前、在田間地頭看到春耕春播的喜人場景……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社會各階層齊心協力,為著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奮斗,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也被這股強勁的奮進力量所感動。也正是在這些感動中,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或感人、或振奮人心、或讓人心有所悟的事和人。好的新聞素材,冒著熱氣的新聞報道,就是在記者的邊走邊采中,一點點成型。
不走進基層、不貼近生活,就永遠不了解真實的社會百態、感知社會變化的脈動。從紙面得來的認知,始終流于形式還顯膚淺。作為一名記者,深感榮幸的是在“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中,讓自己與時代同行,成為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人。作為新聞輿論的主陣地,組織“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讓宣傳報道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豐富宣傳報道內容,創新宣傳報道形式,更好地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自“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開展以來,六盤水日報社抽派政治過硬、業務較強、作風扎實的記者組成采訪小分隊,深入各縣(市、特區、區)基層一線,采寫編發了40余條“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稿件,稿件從細微、平凡處著手,將感動與激勵一一呈現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