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師需要充分領會“雙減”精神,挖掘其中的精髓,并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實到位,優化作業設計,適當地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真正地鞏固知識,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實現個性化發展。文章就“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農村
作者簡介:何小玲(1984—),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區胡集小學。
“雙減”政策是一項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政策。“雙減”政策要求為學生減負,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快樂、愉悅的學生時代。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不斷地給學生施加壓力,增加學生的作業量,以“刷題”的方式來彌補學生的短板,希望以此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這樣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還容易讓學生覺得有壓力,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適得其反。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學生的作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具有針對性、發展性與創造性。教師在深挖教材的同時,還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掌握學生的差異,為學生量身定做符合他們發展水平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后取得進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一、結合學生實際,轉變教師自身的作業觀
(一)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我們的生活中蘊藏著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轉變作業觀,適當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巧妙地把這些現象與當堂的數學知識相聯系,并且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讓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做到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學會應用知識。
例如,在教學完“大樹有多高”一課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從實際生活入手,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堂課的難點是讓學生發現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高度與影子長度的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學生在已經理解了比的概念及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很容易解決這類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反應不過來,或者聽明白了,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為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對知識加以鞏固:請各位同學課后去尋找一個又細又高的直立物體,因為用尺子直接測量很難量出它的高度,所以請你用自己的方式試著量出其高度,并闡述測量的過程。如果你在測量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請說出來,然后與大家分享你是如何解決的。如此一來,本堂課的難點就通過設計這樣的作業得到了突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開放性作業,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效地結合在了一起。不同學生盡管尋找的物體有所不同,采用的測量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殊途同歸,他們都深刻地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善于利用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廣泛地應用于生活[1]。其實,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找到數學知識的影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作業觀,注意利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元素來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2]。這樣不僅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教具和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在搜集數學素材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完“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一課的相關知識后,教師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了符合學生具體情況的作業。這堂課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并學會運用圓柱、圓錐的有關公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由于在農村,一般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糧囤,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作業:1.請仔細尋找并觀察你家里有哪些物品是圓柱體的,又有哪些物品是圓錐體的,你能試著求出它們的體積嗎?2.請仔細觀察你家的糧囤是什么形狀的,你可以通過測量它的某些數值來求出它的容積嗎?如果你家的糧囤里面裝的是稻谷,并且每立方米稻谷大約重540千克,你能試著求出它能裝多少千克的稻谷嗎?對于這樣的題目,學生既要動手,又要動腦。以第2道題為例,學生首先需要有目的地去搜尋,然后需要判斷自家糧囤由什么幾何體構成,如有的是圓柱體的;有的是圓錐體的;有的下面是圓柱體、上面是圓錐體的。最后,學生需要根據相關的公式試著測量所需的數值,并且進行運算。設計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計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準確找到了教學與生活的銜接點,充分運用農村的資源,引導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還可以達到鞏固學生當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解答題目。
二、結合學生實際,合理設計分層作業
(一)設計針對學困生的作業
“雙減”政策強調為學生減負,所以作業的設計是極其重要的,教師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設計分層作業,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短板和遇到的問題,找到其中的原因,借助作業來彌補和解決。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出有利于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作業,有針對性地鞏固學生當堂所學的知識,能夠實現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完“圓的面積”一課的相關知識后,教師為學困生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如圖1所示,已知圖中的正方形面積是10平方厘米,那么圓的面積是多少呢?對于這樣的題目,很多學困生會覺得比較難,并且懷疑這道題是不是出得有問題,因為題目中沒給出圓的半徑的值,所以求不出圓的面積。其實他們大都掌握了圓的面積公式,而且也認識到了要先求出圓的半徑,再求圓的面積。這就需要教師看到問題所在,進一步引導他們走出思維定式。因此,教師在學生做上述題目之前,先給他們出了以下兩道題目:1.如果一個長方形的長與寬的和是5厘米,那么它的周長是多少?2.如果一個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是10厘米,高是5厘米,你能求出梯形的面積嗎?在這兩道相對簡單的題目的鋪墊下,學生的思維定式逐漸消除,所謂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時,學生會想到正方形的邊長剛好是圓的半徑 r ,所以 r 2是正方形的面積,又因為圓的面積公式為πr 2,所以圓的面積是10π平方厘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合理利用起到輔助作用的題目,可以讓學困生在走出思維牢籠的同時,放飛思緒,正確解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找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就感,久而久之,會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變得好學、樂學。
(二)設計針對優等生的作業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見解。教師需要因材施教,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分出作業的等級,讓學生進行“自助餐”式的選擇,從而避免“有的學生吃得過飽,有的學生卻因不合胃口而根本吃不下”,讓每一名學生的能力都能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提高[3]。對于優等生而言,他們可以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選擇做一些有創造性、操作性、實踐性的題目。這樣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負擔,而且能夠尊重學生的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做作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來幫助優等生鞏固知識與發展:1.請你試著做一個長為6厘米、寬為4厘米、高為3厘米的長方體紙盒,并計算你做的這個紙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紙,這個紙盒的體積是多少。2.如果已知一個長方體紙盒所有棱長的總和是52厘米,且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那么你能試著做出這個長方體紙盒嗎?它的體積會是多少呢?3.如果已知一個長方體紙盒的底面積是24平方厘米,它的底面周長是24厘米,并且它的表面積是108平方厘米,那么這樣的長方體紙盒做出來會是什么樣子?它的體積又會是多少呢?教師布置了這三道題目后,可以告訴學生這三道題的難度是依次加大的,大家可以從中選擇一道題來做,試著挑戰自己,看看自己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到底理解和掌握了多少。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題目的挑戰性,激起學生解題的熱情,并且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分層設計出具有挑戰性的題目,能夠充分調動優等生的積極性,避免讓優等生感到數學學習單調、枯燥;與此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好勝心,讓他們在解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提升學習能力,變得更加優秀。
三、結合學生實際,靈活選擇作業形式
(一)用興趣性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某一項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完成活動任務的效率會很高。可見,只有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作業中。有的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為了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數學,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找到數學知識的原型。這樣,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去學習,不僅學起來更容易,而且會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獲得成就感,對數學越來越熱愛。
例如,在教學完“分數的意義與性質”一課的相關知識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后找一根繩子,然后用剪刀把它按照相同的長度剪成一段一段的,你想把它剪成幾段都可以。之后,請你思考你剪的每一段的長度是整根繩子的幾分之幾,并且需要大家用其他繩子多剪幾次,思考這類問題到底與什么有關系。因為很多學生都喜歡用剪刀做手工,再加上作業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也比較常見,所以他們做起來得心應手,可以邊做邊玩,邊玩邊想,在不斷的操作與思考中,他們的思維能夠得到發展。另外,這堂課的難點是認識和理解單位“1”。學生如果單憑教師在課上的講解,可能會一知半解,而在操作與思考的過程中,就能更好地領悟。只有讓學生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作業,才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生活中找到并利用了數學知識的原型,學生也借助這些原型找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得快樂的同時領悟了知識的真諦,并且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效率也極高。這樣才能真正地落實“雙減”政策,使設計的作業適合各個層次的學生。
(二)用探究性作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完成作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而有效地完成作業,并不是讓學生單純地記憶和模仿,而是要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不斷的動手實踐中主動去探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做到真正掌握,融會貫通[4]。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的作業,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折線統計圖”一課的相關知識后,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探究性作業:1.請你找一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2.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或現象可以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呢?你能試著畫一畫嗎?面對這樣的探究性問題,學生們探索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他們紛紛開始從實際生活出發進行尋找。經過一番探索,他們取得了各種各樣的成果。有的學生去文具店做了調查,繪制出了該店文具銷售情況的折線統計圖;有的學生走進大自然進行了觀察,把樹葉從春天發芽到夏天變得繁茂、再到秋天落盡的過程,用折線統計圖展現了出來;有的學生則把某地區某一周早、中、晚氣溫的變化展示在了折線統計圖上……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都根據自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按照教學內容設計出了探究性作業。不同學生由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想法也不同,因此展示出來的作業成果不盡相同。教師通過這種作業形式,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還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與探索中,對本堂課所學的內容有更深的感悟。
結語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本的小學數學作業,在“雙減”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不少農村小學各種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就更加需要教師響應國家號召,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發展學生個性,提升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從而大力推動素質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丁亞平.核心素養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有效措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
(24):129-130.
[2]呂一鳴.核心素養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練習、作業分層設計策略初探[J].讀寫算,2021(10):153-154.
[3]李業翠.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分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1(04):85-86.
[4]趙紅艷.基于分層教學理念的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J].小學生(下旬刊),202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