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階段是學生人格健全及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滲透德育,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便成為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但受幼兒認知能力有限、教師德育單一化以及家園共育缺失等因素影響,德育并未在幼兒園教學中得到有效滲透。基于此,文章闡述幼兒園德育的概念,并分析其背景、現實意義以及現狀,提出相關策略,希望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德育;幼兒園;教學;滲透;策略
作者簡介:徐慧(1987—),女,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淳化中心幼兒園。
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可塑性強,品質個性開始逐漸形成。如若教師在這一階段抓住幼兒成長發育的規律,發揮幼兒園教學的優勢,以科學的教學策略積極引導幼兒,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個性以及生活習慣,對于幼兒未來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幼兒教學中滲透德育,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便成為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但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幼兒園德育仍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學思想,創新教學策略,以更為科學的教學策略實現德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一、德育綜述
德育,顧名思義是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不僅是道德教育,還包含對學生的思想、政治乃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幼兒德育是教師根據社會的需要以及幼兒的需要,在尊重幼兒主體性、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品德形成規律的前提下,采用多種方式與幼兒互動,從而培育幼兒思想、人格、道德、法治等素質的系統性活動。
幼兒園德育的目標在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品質個性,幫助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使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幼兒園德育的內容包括生活習慣教育、品質個性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社會公共秩序教育、是非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
二、幼兒園德育的背景及現實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中心環節,是教師的神圣使命。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道德素質對國家未來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及全面進步具有重要影響,甚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因此,幼兒園階段作為終身學習的開端,教師更應該在幼兒園教學中重視德育的滲透,充分發揮幼兒園的優勢,培養幼兒的良好道德素質,為幼兒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滿足人民對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及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落實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
《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當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幼兒園應當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研究有效的活動形式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提出:“培養兒童良好思想道德素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加強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養成良好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
可以說,在幼兒園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落實學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對幼兒園教育發展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利于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需求
幼兒階段是幼兒學習的啟蒙時期,這一階段的幼兒可塑性強,品質個性開始逐漸形成。教師在這一階段對幼兒開展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塑造健康的人格,幫助幼兒培養思想道德素養,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搖籃,是幼兒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必須要承擔起德育這項任務,將德育滲透并貫穿于幼兒園各項活動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幼兒將來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可以說,在幼兒園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需求,有利于為幼兒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幼兒園德育現狀
(一)幼兒層面
幼兒年紀較小,具有貪玩、好動等性格特征,而且幼兒的生活經驗、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不足,抽象思維有待發展。
一方面,德育的內容較為抽象,對于幼兒來說很難自主地深入理解,因此也很難遷移到實踐應用的環節,進而影響幼兒園德育質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相較于游戲等活動課程的內容,德育的內容較為枯燥,幼兒可能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師很難開展相關工作,導致幼兒園德育的有效性受到影響。并且,幼兒的自我評價意識尚未成熟,幼兒的行為習慣、個性品質、道德素養等方面需要教師的細心引導。
(二)幼兒園層面
在幼兒園層面,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幼兒園教學小學化、功利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幼兒園管理者重智育而輕德育,表現在部分幼兒園偏重學科知識的教學,甚至教授小學的課程內容。如此,不利于德育的有效滲透。
(三)教師層面
在教師層面,教師受幼兒園層面以及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德育滲透的效果并不理想。這體現在部分教師開展德育的方式較為單一,缺乏游戲等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的有效融合。而且,部分教師忽視幼兒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基本學情,多以簡單的說教和語言訓導的形式將成年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灌輸給幼兒,并要求幼兒無條件接受。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被動地接受德育,越發覺得德育課程枯燥乏味,導致缺乏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給德育滲透帶來不利的影響。
(四)家長層面
一方面,幼兒園層面與教師層面都未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在德育中有效融入家園共育的理念,沒有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一同開展德育滲透,進而影響德育的全面性[1]。
另一方面,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及教育方法對幼兒的成長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部分家長并未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把學習知識放在幼兒教育的首要位置。而且,部分家長自身存在如隨手丟垃圾等不良行為習慣,不配合也不理解教師的德育活動,進而導致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最終影響幼兒道德素養的發展[2]。
四、德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更新思想觀念,科學選擇德育內容
首先,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思想,尊重幼兒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從幼兒的生活實踐中尋找德育素材,并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學習興趣等基本學情科學地設計德育目標及方案,使德育能夠滿足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且能夠貼近幼兒的生活,進而為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教師可以從幼兒園課間活動、進餐、午休、戶外活動、離園等常規活動入手。比如,教師培養幼兒入園時向教師鞠躬問好、進餐前洗手等行為習慣,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文明禮儀,為幼兒滲透行為習慣養成等德育內容,以此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
其次,教師要創新評價方式,結合德育目標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比如,教師采取評選德育之星等方式,發揮評價體系的激勵作用以及榜樣作用,使幼兒能夠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以此為德育的有效滲透提供保障。
最后,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身良好的品質個性感染學生。比如,教師從見到他人主動問好、隨手撿起垃圾等生活方方面面的細節入手,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以此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3]。
(二)創新教學策略,落實德育滲透的目標
首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五個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結合五個領域的教學要求選取適宜的教學策略,并加以創新,以此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4]。教師可以專題活動、趣味游戲等寓教于樂的方式組織教學,以多元的教學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能夠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中深刻感悟德育內涵,進而提高道德素養。以學習交通規則為例,教師組織一組幼兒扮演小汽車,一名幼兒扮演交通燈,并用麻繩演示斑馬線,引導幼兒輪流通過斑馬線,使幼兒能夠通過活動樹立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
其次,教師要重視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布置,以德育主題布置班級的活動區域,創設有利于幼兒發展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從而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例如,教師在大班教室布置德育主題讀書角,放置《三字經》《弟子規》等讀物,讓幼兒感受其中“禮”的精神,以此為德育的進一步滲透提供保障。
最后,教師要加強家園共育,定期組織親子活動、幼兒園開放日。教師要多與家長溝通,多與家長分享優秀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激發家長開展德育的積極性。教師創造條件,讓家庭德育與幼兒園德育互為補充、互相促進,以此實現德育的深度滲透。
(三)聯合社會力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教師強化培養幼兒道德素養的目的之一在于為幼兒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因此,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為實現德育的進一步滲透,教師需要組織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幼兒能夠將內在的良好道德品質運用到實踐中,進而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5]。
例如,教師在重陽節組織“走進敬老院”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為老人送上節日祝福,在活動中讓幼兒增強孝敬長輩、敬老愛老的道德觀念。通過“走進敬老院”活動,有效培養幼兒敬老愛老的優良品德。
又如,教師按照幼兒的興趣愛好,組織“小小交通志愿者”活動,讓幼兒勸導、糾正行人不走斑馬線或者闖紅燈的行為,以此有效培養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提高幼兒的公民素養。
教師聯合社會力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能夠有效拓寬幼兒的視野,拉近幼兒與社會的距離,讓幼兒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充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四)家園共育,借助家庭教育的優勢滲透德育
正如上文所述,家庭教育對于德育的有效滲透十分重要,具有與幼兒園教育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重要優勢。為此家長要做好家園共育工作,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以此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
首先,家長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意義,厘清德育與智育之間的關系[6],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德育的有效滲透提供保障。
其次,家長要優化家庭教育方法,以科學的教育方法促進德育滲透。家長要營造和諧的家庭德育氛圍,通過與親朋好友、鄰居的和諧溝通,為幼兒創造和諧的外部環境,使幼兒能夠在和諧的環境影響下,潛移默化地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促進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再次,家長要以身作則,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從隨手撿起垃圾、孝順老人等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幼兒,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最后,家長要善用評價,避免因盲目獎勵為德育的滲透帶來負面影響。在這一層面家長要意識到,科學的獎勵是一種激勵,而適度的批評也是一種激勵。家長要善用獎勵和評價,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改正錯誤以及促進幼兒進一步發展自身的優點。為此,家長要盡量避免如“洗一個碗給5元錢”這種簡單粗暴的獎勵,將此轉化成“達到某一目標一起實現一個愿望”等更為有意義的獎勵。
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有利于落實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有利于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需求。教師要更新思想觀念,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意義,并基于德育滲透的要求創新教學策略,組織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家園共育,以此實現德育的深度滲透,切實為幼兒的成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靳蕾.優秀傳統文化對幼兒德育的價值及應用[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03):77-78.
[2]趙紅梅,武怡帆.地域文化中的幼兒德育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2):62-64.
[3]李海燕.基于立德樹人背景的幼兒德育教育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7):237.
[4]梁雅娟.淺談幼兒德育教育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今傳媒(學術版),2020(04):155-156.
[5]商文媛. 當代我國幼兒德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7.
[6]王育. 濟南市城區幼兒園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