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強,喬 磊,邱明月,于曉晴,李勝堯
(中建一局集團第五建筑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相對而言,施工行業的整體研發水平較低,一些企業采用設定指標的方式開展科研管理,存在研發人員積極性低、成果質量差等問題,研發視角多局限于施工技術或工程管理,缺少與信息化、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融合。針對這些問題,從管理手段、技術前瞻等角度對如何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進行分析。
當前企業工作人員面對科研指標時仍存在畏難情緒,在產生的壓力上有其獨特的分量。同時企業管理者對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或落地能力有很大的期許,這種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是急于求成且一廂情愿的。
科研界有個共識,那就是從業越久越容易覺得科研里“水分”越大,真正的顛覆性創新或進步非常少。然而整體來看我國科研進步是巨大的,基礎的繁榮帶來了典型成果的繁榮,施工企業的科研成果仍處在數量偏低的初級階段,所以在課題、知識產權、人才儲備等層面,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形成規模優勢。
某些施工企業已經形成了課題管理辦法,但仍設置了較高的門檻,一般是團隊形式才能申報,期限較長,資金的使用規則繁瑣。課題組的大部分人承擔的是“資質”“財務”等非研發任務,但大量的關鍵技術研究實際上來自于少數的個人。
企業的管理者要加大科研工作和任務的普及性推廣,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一方面要提高科研指標在日常工作中的影響力,例如在新員工轉正、后備人才遴選、關鍵崗位晉升審批等活動中把科研指標或科研課題參與經歷作為底線要求,并設置獎項表彰在科研活動中突出的人才,加強在科研方面的宣傳報道等;另一方面要進一步降低科研工作的從業門檻,鼓勵以3人以下的課題小組甚至單人的形式承擔課題研發任務,鼓勵申報5萬元以下的小型微型科研課題,并在此類課題中把預算-報銷的經費管理制度改為投資-成果交付制,在完成課題研究內容的前提下由課題成員自主支配研究經費,逐步形成職業課題經理人制度。
目前施工企業的知識產權署名存在較大問題,甚至整個科研界都存在此類問題且習以為常,那就是知識產權的署名權分配,直接作者往往排名靠后,甚至無法署名。
科技研發的主要指標之一是各類知識產權,與其他類的指標有區別的是,知識產權類指標對于作者而言變現能力很差,其主要影響力體現在職稱評審、專家或人才評定、區域性購房或落戶、成果獎勵等,而署名與否和作者排序與這些關系緊密。
以變現能力最為直接的成果獎勵討論,一個科技成果對應著一定金額的資金獎勵,然而在施工企業大部分獎勵的資金來源為“項目成本”,在實際執行中這部分資金很難被兌現,甚至存在暫時發放到員工手里再收回的情形。
知識產權的編寫體現的是作者的智力成果,其包含很多量化或非量化的成本,例如數天或數十天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產生的沉沒成本、查找文獻的高頻小額度且難以報銷的費用、報銷資料瑕疵導致無法報銷的自擔成本等,整體來看申報知識產權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賠本買賣”,一些科研工作者或許對科研工作傾注了極大的精力,然而在正向反饋缺失的環境下,或寄情他物、或囿于生活中的茍且,一腔熱血逐漸變涼。
建議建立企業的知識產權署名權的公開交易市場,對知識產權的署名權進行分級和差異化交易,由作者決定署名權出售的數量,知識產權的含金量、署名順位決定了交易價值,可以通過中心化的數據平臺承載這些交易。在平臺上可以自費、課題經費、項目成本等方式完成交易,企業可以依據整體數據劃定交易指導價格,并承擔監督、合規性處理等任務。這項措施幾乎不需要投入額外的資金,只是借助“市場化”的手段讓科研領域實現一定的“按勞分配”,提升科研活力,可能有助于培養出一批職業科技成果寫手。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科研活動,例如做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項目領導班子成員不能保證這一點,過于繁忙的一些崗位也不適合這一點;從事科研活動需要相對較多的思考,情緒要求相對穩定,一些承壓型、互動型的崗位可能也不適合從事科研工作,企業應當為科研人員提供相對寬松的科研環境。
首先建議有條件的項目設置單獨的研究室,其定位與黨員活動室、棋牌健身室等功能性場所類似但具備一定的準入條件,可以通過靈活的規則約定在進行科研活動時可以使用該房間,科研室應具有較好的隔聲和溫濕度控制措施、相對寬敞的使用空間且非請勿入。一方面是創造良好的靈感環境,另一方面是對外傳遞一種避免打擾(如安排工作)的信號。
其次設置面向科研人員的專屬節假日,與年假、探親假等假日類似科研假的天數依據其成果數量、從業時間等綜合確定。科研假(閉關假)具有優先等級高、研究成果交付承諾制、帶薪、事實工作等特點,一方面是為科研中的技術攻關提供必要的不受干擾的時間,另一方面是對科研人員工作的肯定,具有一定的榜樣作用。
盡管我們努力把科研打造成一款全民運動,但科研的整體準入門檻在不斷提高,如果把科研人員看作一個個終端,實驗室就相當于企業的云計算中心,對企業整體的科研實施能力影響重大。
首先建議建立小型硬件實驗室,當前互聯網+、自動化等技術是國家和行業政策催動下的熱門領域,相對容易產出科研成果且社會認可度與期待值都較高。其次建議增加企業級的軟件開發環境,即依托實驗室部署服務器、數據庫等,方便科研人員在軟件研發等領域“做實驗”。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等政策的影響下,或在企業、系統或部門自身需求的推動下,施工企業在未來3~5年內可能承載一定量的具體科研任務,出于成本或對標上級單位的考慮可能會組建小型的程序員、產品經理(信息員)研發隊伍,他們的“工作面”可能會以實驗室的形式存在。
在具備一定規模后,實驗室可以轉型成專業實驗室,在技術或資源稀缺性的支持下定制標準或擴大企業的實驗資質。在社會傾向穩定的大環境下,企業會面臨贏者通吃的競爭壓力,與“碳中和”等積分類似將來也有可能出現“科研積分”,實驗室的資質可能會與當前設計院的職能借EPC工程承包模式下放到施工單位一樣成為施工總承包企業的必爭之物,施工企業應當提前掌握主動。
數據也是科研活動的有力支撐,建筑工程行業的基礎施工要素數據、管理類數據可看作天然的試驗樣本,而做試驗是實施科研活動的主要道路。隨著施工行業信息化、智能建造、互聯網等技術的普及應用,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結合工程特色的數據分析方法將有可能成為方法類發明專利的主流,基于數據分析的施工作業方法研究也有可能成為行業熱點?;跀祵W模型和傳統管理經驗的數據分析概念,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的變革不僅僅是減少生產端的工人,也包括降低決策端的管理人員數量、響應端的執行人員數量。主要任務是為企業決策依賴的數據分析提供高質量的算法和工具(如進行數據預測分析報告、對數據進行智能排序等),并以海量、成體系的知識產權形成概念與技術壁壘,取得施工大數據領域和智能決策領域的先發優勢。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筑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國內、國際市場一體化,意味著我國建筑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機遇與挑戰并存,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設計中積極使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實現科研技術的快速成熟,為公司乃至整個建筑行業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