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孫子林 謝波
(1.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泌尿外科;2.東南大學醫學院外科學教研室;3.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4.東南大學醫學院教育處;5.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教育處 江蘇南京 210009)
2015年,教育部發布通知宣布全面取消七年制臨床專業學位,“5+3”一體化取而代之成為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新的主體。該模式將本科醫學教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融為一體,即通常所說的“四證合一”[1],是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為提升整體臨床醫學教育質量的一次積極探索[2]。
同時,教育部指出對“5+3”一體化醫學生的培養應該以臨床與科研結合,側重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出高層次、高水平和國際化的具有科研創新能力和臨床水平拔尖的醫學精英[3]。在培養科研創新能力與臨床實踐能力的過程中,科研思維與臨床思維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科研思維是臨床醫生發現科學問題、提出科學假設、進行科學研究,進而解決科學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而臨床思維是臨床醫師在診治疾病過程中,對疾病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4]。臨床和科研思維及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在醫學知識快速發展的今天,科研思維培訓對“5+3”一體化醫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實際培養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專業型”研究生就應該以臨床為主,他們的培養方式應注重臨床技能的培訓及臨床實踐,而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其主要任務是學術研究,他們更加側重于基礎實驗及科研思維的培訓[5,6]。其實不然,在日常臨床工作中可以發現:兼具科研能力的臨床醫生能較好地將科學工作方法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去,他們能利用這種科研思維敏銳地發現、解決一些臨床上潛在的問題。因此,如何在當下醫學“5+3”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下統籌科研思維與臨床思維的齊頭并進值得我們深思。
該文擬對我國目前“5+3”一體化培養方案及科研思維培訓模式進行概括,并對如何將科研思維培訓模式融入“5+3”一體化培養方案從而帶動臨床思維能力提出建議。
21 世紀初,國際醫學教育標準開始引入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日趨明顯。為順應國家及地方區域社會發展對醫學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各區域教育資源優勢,自2015 年來,具有臨床醫學專業(“5+3”一體化)招生資格的醫學院校在原有的七年制教育體制基礎上,融合當地教育經驗與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建立了不同具有地方特色的臨床醫學“5+3”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蘇州大學通過推進醫教協同,加快創新培養模式及合理課程體系的建立,形成了以“醫教協同、本碩融通、能力導向、立足轉化”為改革理念的全新“5+3”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7]。
南京醫科大學通過調整課程內容、豐富教育資源、改進課程安排、提高科研實力,創建了獨具特色的“三模塊”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8]。
廣西醫科大學通過整合課程內容、統籌安排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教育內容、建立特色的分流淘汰機制與臨床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提出加強科研及臨床能力的培養,形成了具有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9]。
鄭州大學通過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打造基礎與臨床相互滲透的教師團隊,從課程整合到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建立了“以本為本,本碩貫通,醫教協同,‘一體化’統籌培養”的臨床醫學“5+3”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10]。
溫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在以醫院為主體的基礎上與學校學院合署辦公,進行“一體化”管理,形成了特色的以醫院為主體,并且立足醫院育人優勢,實施“基礎知識、臨床能力、科研素養”三者并進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11]。
此外,哈爾濱醫科大學教育處指出:“5+3”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構建離不開課程的整合、教育方法的改革,同時強調了臨床思維、臨床實踐能力及科研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的重要性[2]。
從上述不同院校建立的獨具特色的“5+3”一體化培養方案中可以看出,每個醫學院校都或多或少都提及了科研能力的培養,但目前仍未形成統一的科研思維培訓體系。
蘇州大學通過設立“基礎導師”、開設科研類課程、實施各類大學生科研項目等措施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7]。
廣西醫科大學通過在本科5年階段開展學術講座與選修課來培養學生廣域的科研思維,在研究生3 年階段利用導師負責制來進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但未進一步具體化[9]。
溫州醫科大學提出通過構建“全程導師制”及“本科+研究生”雙導師制提升科研能力,讓臨床專業同學從本科起加入臨床醫生的科研團隊,今早培養開展醫學研究并撰寫醫學論文的能力[11]。
鄭州大學尚未在“5+3”一體化人才培養計劃中提及科研思維培訓等相關具體內容,只是提及要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醫學教育體系正越來越重視科研,并逐步加強對科研的投入,但仍未全面形成比較完善的科研培訓模式。
付海英等人提出:“5+3”培養模式下醫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結果直接影響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醫學事業的發展[12]。
對“5+3”一體化醫學人才來說,掌握相應臨床技能是基礎,進一步要培養的則是專業型碩士對于臨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的研究與思考能力。而在日常臨床工作可以發現,兼備科研思維的臨床醫學人才更加善于去發現臨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利用科研思維去提出相應的假設并用科學研究加以驗證。
因此,在“5+3”一體化臨床醫學培養體系中形成一定的科研思維培訓模式,利用科研思維的培訓帶動臨床思維能力的提升,是進一步提升我國臨床醫學人才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措施。
對臨床醫生來說,科研與臨床是相輔相成的,科研來源于臨床,臨床又獲益于科研。因此,要想通過科研思維培訓最大化提升臨床思維能力,那么也需要將科研培訓與臨床相結合。
作為“專業型”研究生,“5+3”一體化的學生在研究生階段需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需要在不同科室進行輪轉學習,在臨床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若此時才開展科研方面的培訓,效果難以保證。因此,我們提倡在“5+3”一體化本科生中實施全程導師制,與后續研究生導師形成連續性培養,可幫助學生盡早了解專業及專業學習的特點,以學生學業指導、科學研究訓練和人生引導為核心,并針對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專業上的導向性和指導性服務。同時,可將導師類型具體劃分為前3 年的基礎型導師和后兩年的臨床型導師。基礎型導師由基礎醫學院負責組織實施,主要負責指導學生開展基礎階段科研訓練,指導學生建立合適的大學規劃,積極推動學生參與科研創新項目的開展,講授基礎的文獻閱讀、科研設計、實驗室操作等技能。臨床型導師由臨床醫學院及醫學院校附屬醫院負責組織實施,主要負責臨床專業課的教學、指導學生掌握臨床科研的方法與思維、給予學生接觸臨床課題的機會等。在本科畢業階段,根據學生的專業規劃方向,按照雙向原則,組織學生、研究生導師進行雙選工作,從而在“5+3”形成一種連續性培養的導師制。
設置相應科研學分,學分可通過本科階段參加科研講座、參加科研項目、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等方式獲取。需滿足一定科研學分要求方可畢業。同時可設置有關科研學分相關獎學金,通過獎勵機制提高同學的積極性。
科研思維離不開創新,在臨床基礎課程中穿插PBL、CBL 及TBL 這類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13],采用引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從自身知識水平及臨床所見所聞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問題,并進一步培養從病例到臨床問題的能力。在開放性討論課程中,老師要用開放式的問題去引導同學產生自己的判斷與理解,待同學們充分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后,代課老師進行總結分析,加深同學們從一個臨床醫生角度去分析案例的能力,從而帶動臨床思維的培養。
將文獻檢索、統計學分析、循證醫學等設為本科必修課程,加強同學對科研的認知及掌握科研必備的基礎技能。同時在統計學、循證醫學的課程里設置大量臨床相關案例及課堂討論,課后安排相應統計軟件及循證醫學軟件的教學,比如SPSS、Review Manager、Stata 等。同時借鑒國外先進課程安排,整合課程內容,精簡非必須課程,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負擔[13]。
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生階段“5+3”一體化學生的科研能力,作為專業型研究生的主戰場,附屬醫院必須大力推進科研思維及科研素養相關培訓活動。以筆者學院為例,為激發廣大醫護人員及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積極性,推進附屬醫院的科研、學術氛圍,可開展科技前沿技術系列講座、青年醫師科技沙龍、科研成果專題講座、運營公共科研平臺、開展各項基金培訓工作等。
“5+3”一體化人才培養是培養高水平高素質臨床醫師的重要途徑,是推進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標準化規范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不同區域不同院校都逐步形成各區域各院校特有的“5+3”一體化培養模式,在教育部的指導下,逐步開展科研及臨床能力的培養。該文針對我國目前“5+3”一體化培養方案及科研思維培訓模式進行概括,并對如何將科研思維培訓模式融入“5+3”一體化培養方案從而帶動臨床思維能力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