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霜
近年來,成都市大邑縣聚焦建強人力資源協同產業發展“一條鏈”,堅持市場賦能、政策賦能、改革賦能、服務賦能同步發力,加快人才培育引進集聚,持續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不斷提升人才配置效率,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厚植人才發展優勢,為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構建“1392”協調發展新格局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提升人才隊伍規模和質量。力爭到2022年末,大邑縣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總量分別超1.65 萬人和3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比分別超過9%、26%。到2025年末,全縣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到2萬人、4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比分別超過10%、30%。
逐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力爭到 2022年末,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標準,進一步解決人才評價“四唯”問題,進一步發揮人才評價在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中的作用,讓人才評價與產業發展結合更為緊密。到2025年末,構建形成一套以大邑技工院校為主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的適應科技創新、縣域產業發展和各類人才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
人才賦能取得初步成效。力爭到2022年末,大邑縣人才賦能“建圈強鏈”各項工作深入推進,取得一些初步成效。到2025年末,政策、服務、平臺、制度多元化的人力資源與產業發展精準協同體系初步成型。
專業技術人才分布不均,體制多企業少。截至目前,大邑縣有專業技術人才總量15866人次,共計9713人,其中教育系統3878人(含編制外371人),占比39.9%;衛生系統3930人(含編制外3137人),占比40.5%;其他公共事業單位625人(含編制外292人),占比 6.4%;縣域企業1280人,占比13.2%。
高級技術人員稀缺,初級技術人員居多。具有正高級職稱35人,占總人數0.2%;副高級職稱1375人,占總人數8.7%;中級職稱5297人,占總人數33.4%;初級職稱9159人,占總人數57.7%。
初級技工占比最高,各行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參與問卷調研、訪談的企業中,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等級從初級到高級技能人才占比逐步增加,初級工占比相對較多(30%),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占比相當(19%—24%之間),高級技師占比相對較少(3%)。
初級技術人才青年居多,中高級技術人才老齡化。35歲以下3078人,占31.7%;36至45歲3116人,占32.1;46至50歲1652人,占17%;51至55歲883人,占9.1%;56歲以上984人,占10.1%。
行業技術人才水平參差不齊,高技能人才稀缺。醫藥健康、生活服務業高級工占比較多,食品、新型材料、智能制造行業則相對較少;電子信息行業技師占比一半以上,對技師需求量最大。其中,醫藥健康的高級工占比54%,電子信息的技師占比65%,整體呈現出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態。
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緊缺,招引難度較大。結合走訪調研、企業座談及各類招聘會企業崗位設置情況,企業人才缺口較大的是技能人才,占比53.5%,其次為專業技術人才,占比20.1%。緊缺程度上,專業技術型崗位緊缺指數最高,反映出企業崗位和人才適配度較低,人崗匹配差異大。企業生產崗位對于技能型人才的技能和能力方面需求程度較高,能適配的人才較少,是造成企業技能人才難以招引的重要原因之一。
具備的相對優勢為定位精準、特色鮮明、潛力巨大,人才吸引力漸增。大邑縣人文、生態資源富集,資源唯一性、典型性的優勢突出。以此為依托,大邑縣以建設“西嶺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為整體發展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優化提升自然生態本底,創新“文博文創文旅”融合聚集發展模式,優良的生態環境質量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大邑縣實施多層次人才發展戰略的資源基礎,集聚各級各類人才的“磁極效應”逐漸顯現,體系健全、規模擴大、結構優化,人才軟環境漸優。目前,大邑縣人才政策體系逐漸完善,實現重點產業和領域人才專項政策全覆蓋,人才服務保障系列政策更加全面和個性化,多層次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產業人才缺口得到有效填補,人才配置效率持續提高,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
存在的相對劣勢為人才結構有待優化,高端要素截留能力尚需加強。目前大邑縣重點產業人才的選用和留任依然存在困難,主導產業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依然突出。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和領軍型人才較少,尤其是“三文”產業所需的高水平策劃設計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相關學科領域教學科研領軍人才等缺乏。城鎮功能有待強化,總體公共服務水平尚需提升。與成都市中心城區相比,大邑縣城鎮功能配套、公共服務不夠完善。由于優質教育、醫療、文化資源缺乏,商業、文化、娛樂、生活配套設施與高學歷、高技術人才需求差距較大,影響了人才政策見效。同時人才公寓及相關配套設施欠缺,產業園區生活環境、交通設施等因素制約了引才、留才空間。調研數據顯示,有50.6%的企業的員工認為工作地點偏僻、交通不便利,以及休閑娛樂場所等高品質生活化設施配套欠缺是影響大邑縣對人才吸引力的首要原因。
大邑縣人社局緊密圍繞產業“建圈強鏈”主戰場,聚焦“人才招引—技能提能—管才用才—和諧勞動”,從人才招引到管理使用優化服務。
聚焦人產精準匹配,持續增強人才“虹吸效應”。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探索產業引領“普惠新政”。結合產業“建圈強鏈”發展特點,圍繞文化旅游、智能裝備、新經濟三大重點產業和鄉村林盤、電子信息、有機農業等八大細分領域,量體裁衣持續完善《大邑縣2022年人才開發指引》。同時緩解疫情下引才難題,探索“線上攬才”招引模式,并創新搭建“揭榜掛帥”“直播帶崗”“高端人才引進”三大板塊線上攬才平臺。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有114家企業參加,開展30場直播,提供崗位550余個,255人成功面試入職。
開展精準滴灌工程,“賦能提級”盤活人才潛能。加鋼淬金,全面提升本土人力資源能級。實施大邑縣全民技能提升計劃,100家企業完成“以工代訓”,共培訓7320人,發放補貼778萬元;組織133人進行新型學徒制培訓,發放補貼88.9萬元;組織359人進行企業項目制培訓,發放補貼31.23萬元;為1164人發放技能(技術)提升補貼162萬元。賦能提級,持續加強人才培育載體建設。強化大邑縣“技能大師”評選,2022年收集申報縣級技能大師5名,打響“大邑工匠”人才品牌效應。精準滴灌,升級院校企地協同合作平臺。目前已與四川農業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9家高校就業網達成合作意向,為大邑縣用人單位崗位進行了專版發布推廣。
優化人事管理制度,激發事業人才“干事活力”。激活人事管理制度,實現“崗位—產業”交融吻合。實施急需緊缺人才招引計劃,覆蓋文旅、規劃、教育、醫療等專業領域,2022年計劃公開招聘205人,急需緊缺人才占比增幅3%以上,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營造和諧勞動安居,促“留才棲邑”良好效應。優化人才安居條件初審服務,今年以來已幫助14名縣域內企事業單位D類人才成功申請人才公寓入住資格,逐步完善健全精準供給人才安居服務體系。著力構建全縣和諧勞動關系,優化完善勞動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聯動服務。自2021年以來,已幫助20余名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維護合法權益,追回欠薪10余萬元。
大邑縣將進一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以建設“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攬,聚焦文旅興縣、工業強基、農業固本,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大力開展“建圈強鏈”“雙招雙引”行動。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為重要抓手,以產才融合為重點,圍繞重點產業、重大平臺、重要項目,制定出臺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雙招雙引”專項人才政策。
推進人才使用機制改革。推動人才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配置,運用好“技能大師”“大邑工匠”“名師名醫”“社治能人”等縣內高層次人才。
建設人力資源產業園。加快提升大邑人力資源服務業專業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吸引國內一流人力資源機構入駐大邑,推動公共人力資源服務和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共同發展。
打造人力資源服務平臺。落實高能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營收獎補等相關政策,主動為縣內用人單位提供人力資源定制化服務,精準招引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各類高端人才。
辦好“蓉漂”招才引智活動。探索“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相互融合新模式,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的高層次人才實行個性化引進。
著力建設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持續實施本地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提能行動,用好縣內外職業院校等教學資源,鼓勵企業開展“訂單式”“定向式”技術技能人才校企聯合培養。
著力建設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實施鄉村人才招募令行動,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定期舉辦“數字農業大講堂”,積極組織申報“神農英才”。
著力建設社會事業人才隊伍。實施大邑縣“科研種子教師孵化營2.0培訓”,完善教育人才信息庫、衛健人才信息庫并加強管理,持續推動“校聯體、醫聯體”建設。同時落實城鄉社區合伙人制度,探索“社治能人”作用發揮,培育社治、社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