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巴中市恩陽區堅持黨委政府牽頭抓,部門、鎮(街道)協同辦,村(居委會)具體實施,念好“留、轉、送”的“三字經”,扎實開展脫貧群眾就業幫扶,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發展。截至目前,全區已幫助3.75萬脫貧人口實現多渠道轉移就業。
特色產業吸納留。結合全區“一核兩環四帶多園”現代農業產業布局和“優質糧油、道地藥材、有機果蔬、生態畜禽”四大產業帶發展需求,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吸納脫貧群眾就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區共建成柳林鎮海山優質糧油、明陽鎮鹿臺道地藥材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0余處,各產業園區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脫貧群眾長期固定用工800余人、季節性臨時用工15000余人次。
園區企業招工留。圍繞“1+2”主導產業,以巴中臨港產業園、恩陽食品工業園、恩陽小微企業創業園為載體,有序承接省內外競爭力強、附加值高、市場需求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協作配套基地、西部肉制品生產基地,不斷打造更多就業新增長點,拓展脫貧群眾就業空間。目前,21家園區生產企業累計招納脫貧群眾300余人。
出臺政策扶持留。印發出臺加強就業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脫貧人員穩崗就業工作方案、工業園區企業用工保障激勵工作方案等文件,從脫貧群眾參加培訓、區外轉移就業、就業幫扶基地獎補、鄉村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自主創業獎補等方面給予持續政策幫扶。
搭建平臺暢通轉。依托“四川e就業”、四川公共招聘網、恩陽區政府門戶網站、“恩陽發布”微信公眾號、“村村通”廣播和手機短信發布信息,組織開展就業幫扶專場招聘會,與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和勞務公司聯誼等形式,收集發布省內外就業信息1200余條,推送各類招用工崗位5萬余個,惠及脫貧群眾3萬余人次。同時,規范建設“區—鎮—村”三級零工市場26個,搭建求職用工雙向平臺,鼓勵引導和推薦脫貧人員到巴中臨港產業園等園區企業就近就業。
強化對接高效轉。成立脫貧群眾轉移就業工作專班,加強輸入、輸出兩地人社、工會、農民工服務中心等部門溝通對接,平安、有序、分批輸送1萬余名脫貧勞動力到外地用工企業。同時,加大與駐外商會、域外勞務基地、農民工工作站銜接力度,通過QQ遠程招聘方式引導脫貧群眾與域外企業進行“面對面”線上招聘,努力實現充分轉移就業。
定點送達精準轉。根據年后域外企業復工復產和當地疫情防控實際,對有外出意愿和就業能力的脫貧群眾,實行“村(社區)統計、鎮(街道)匯總、區統籌”機制,為其提供就業信息、健康申報證明等服務。對返崗、新招脫貧群眾較為集中的地區,采取開通“春風行動”返崗專車、對接運輸企業、協調目的地接駁等方式,開展“點對點、一站式”直達運送,為返崗就業脫貧群眾提供“從家門口到廠門口”的“無縫隙”服務。截至目前,全區定點輸送返崗就業脫貧群眾2000余人次。
政策宣傳廣泛送。充分利用恩陽區政府門戶網站、“恩陽發布”微信公眾號、“村村通”廣播、手機短信宣傳政策,在鎮(街道)村(社區)召開座談會、“壩壩會”等,宣傳就業幫扶政策100余場次并發放宣傳資料。同時,建立人社服務專員、聯絡員常態掛聯制度,梳理人社部門支持企業紓困解難加快發展政策清單,組織召開集中宣講會,組建小分隊送政策,進園入企上門宣講、現場答疑42場次。
技能培訓針對送。按照群眾點單、人社派單、學校接單、全程管單、就業訂單“五單職業培訓”模式和“五優化、五規范”要求,征集各類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意愿0.8萬條,確定培訓工種13個,優選職業培訓承訓機構12家,定制化、菜單式組織脫貧勞動力參加各類就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及創業意識培訓。目前,組織開展特色種養、中式面點、電工、砌筑工、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等技能培訓、SYB創業培訓40余期,培訓脫貧人員700余人次。
健全平臺貼心送。印發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人員密集村(易地扶貧搬遷規模30戶以上)、產業吸附村及遠離場鎮偏遠村,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村級人社服務站81個,“零距離”為脫貧群眾提供政策宣傳、就業培訓、勞動維權等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今年以來,通過鎮、村服務平臺錄件辦件100萬余條,服務群眾20余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