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超
達州市通川區轄“五街一委十三鄉鎮”,戶籍人口58.29萬人,2019年獲全省首批“鄉村振興先進縣”稱號。近年來,通川區人社局扎實推進居保托底工程,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穩步提升全區居民老有所養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2020年,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4萬人,征繳養老保險基金3326.46萬元,發放養老金待遇6468.83萬元。
年初,通川區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的通知》,著力在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上下功夫,明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行屬地化管理,區居保局、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具體經辦,村(社區)協辦員協助辦理”。同時,將城鄉居保參保繳費、待遇領取資格審核、基金風險防控等工作細化量化,設定目標分值,納入區政府年終績效目標考核。
通川區人社局率先實現零證明辦理居保業務,城鄉居民憑身份證、戶口本便可辦理所有正常居保業務。全區有817名90歲以上居保參保群眾,其中100歲以上17人,最高年齡為107歲。通川區人社局要求各級經辦機構對高齡群眾主要以走訪慰問等“曖心行動”開展柔性認證服務,特別是在春節、重陽節等節日,對100歲以上老人探訪慰問率要達100%。在一些離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較遠的村(社區),合理規劃基層居保服務點位50個,定期開展上門服務、集中收件業務代辦等便民行動,直接將業務經辦窗口搬到村壩院落、群眾“家門口”,搭建服務群眾“直通車”。
城鄉居保征繳主體移交稅務部門后,通川區人社局“卸任不卸責”,主動聯合稅務部門共同做好群眾參保繳費工作。今年以來,邀請稅務業務骨干對全區200余名居保工作人員(村、社區協辦員)開展集中業務培訓3次,利用逢場趕集日,手把手教群眾學會用手機繳費、查詢等。為進一步提高廣大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從2016年起,通川區對在任村干部參加居保每年另給予不超過月報酬10%的補貼,通川區人社局適時跟進補貼到位情況,密切銜接財政部門,確保應補盡補。為杜絕死亡冒領和服刑冒領養老金問題出現,通川區人社局與公安、民政、醫保等部門建立常態數據篩查機制。5月,經與公安戶籍信息進行批量比對,共篩選出427條疑點數據,通過業務系統查詢和實地核查,最終鎖定確有9人存在冒領問題。
通川區人社局充分利用每年春節深入開展“溫暖回家路”活動,向返鄉群眾發放政策禮包,“走村入戶”面對面向群眾宣講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等居保政策;將重點居保政策制作成10個動漫視頻,通過新媒體廣泛傳播,確保居保惠民政策家喻戶曉。通過對比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政策,講清講透兩種基本養老保險的具體情況,對參加居保后因就業或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在申請終止參保關系、退還所繳保費等業務方面開通“綠色通道”。目前,有18300余名城鄉居保參保群眾因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而退出城鄉居保。
將全區城鄉低保對象、重度殘疾人等4萬余名困難群眾和128名退捕漁民列為重點服務對象,實行兜底保障全覆蓋。今年,已全面完成9000余名困難群眾政府代繳工作。在全市率先啟動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經辦工作,全區目前共有1000余名被征地農民理解支持新的征地安置政策進入居保系統。按照省人社廳《關于印發〈四川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經辦規程〉的通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時,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參保人員,應按規定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于15年”的規定(通川區2012年7月啟動實施該制度,1967年至1976年期間出生的城鄉居民已經年滿45歲,如果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年滿60歲不能正常領取養老金),通川區人社局詳細排查全區1967年至1976年期間出生的城鄉居民參保情況,對于既未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又未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耐心細致宣傳,引導其及時參保繳費;對于極個別因種種原因不能參保繳費的,要求經辦機構盡可能將其身份信息納入城鄉居保系統,讓超齡群眾保有屆時補繳居保的機會,盡力減少這些超齡人員的損失。將全區500名村(社區)“四職干部”列為重點服務對象,將其參保繳費和政府補貼等情況建立臺賬實行動態銷號管理,確保其繳費率、政府補貼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