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瓊
“金氏唱法”是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霖教授的聲樂教學藝術的總結方法,這種方法在中國樂壇獨領風騷幾十年,成為當代最著名的聲樂唱法,同時在業內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聲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這個能力在遠古時代通過勞動人民的勞作,而有了雛形。在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2000年的歲月中,聲樂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到了現代聲樂從西方聲樂獨立出來,經過演變和總結,形成了有中華自己特色的民族聲樂體系,但是這個體系也是在近代逐漸形成的。
聲樂在古代分為兩個階層的表現形式,一是為地主階級和市井戲院的演出形式,二是勞動者的民間演出形式,這兩種形式在現在也經常出現。
我們在觀看電視劇的古裝戲里,經常有藝人在有錢階層表演,在北京的故宮等皇家園林里就有大量的戲臺的出現,各種戲臺子在民間也很多,戲成為古代長期存在的一種生活內容。
除此之外,民間藝人的地頭文化也很流行。如在現在的鄉下,晚飯后就有地方戲愛好者自娛自樂地進行表演,或在耕作的地頭表演。
因此,聲樂是產生于人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聲樂成為一種專業,近百年來成為學校培養聲樂人才的一個途徑。
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聲樂藝術主要來源于師承,各種戲班子的遍地都是,特別是地方戲種更是豐富。現在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劇種有很多,而且不少劇種早已消亡。
由于地方戲多,方言多,中國的語言也特別混亂,聲樂處于百花齊放的狀態,沒有統一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了統一,出現了普通話的方式。普通話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以京劇吐字為特點的一種方言融合。在現在看來,全國標準的普通話在哈爾濱,哈爾濱是由中東鐵路建設興起的年輕城市,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建國以后,中國的聲樂分成兩股流派,一股是具有西方美聲特色的西方流派,一種是以新型的中國民族聲樂流派。
由于我國近幾十年的歌唱家大多出身于學院,和過去出身于民間的不同,因此不能不提學院派這個詞。
特別是到了90年代,一股民歌浪潮席卷全國,除了宋祖英、張也、李丹陽等一大批一線歌星,這些歌星有一個共同的老師,這個老師叫金鐵霖。
金鐵霖出生在音樂之城北國冰城哈爾濱,為什么說哈爾濱是音樂之城呢?哈爾濱在解放前就是一個音樂十分活躍的城市,哈爾濱的歷史很短,只有100多年。
因為中東鐵路的建設,讓松花江邊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大城市。除了鋼琴之外,聲樂、歌唱也是哈爾濱的普遍現象,而且文藝活動十分頻繁。少年宮的合唱團、各學校的文藝活動是叫孩子們最羨慕的明星活動。企業、街道各種文藝活動也非常活躍。由于學習蘇聯,蘇聯歌曲成為流行歌曲,蘇聯的美聲唱法在哈爾濱也非常流行。
在哈爾濱還有一個著名的音樂盛會,就是每兩年一屆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這個音樂會開始是自己本市搞的,后來有了聲譽了,文化部參與了進來,成為一個國家牽頭的音樂項目。到了夏季,哈爾濱的各個區都有分會場,主會場在防洪紀念塔旁,全國著名的歌者和舞者或外國團體均在這里展示,一直到今天均是這樣。
在這種氛圍下,出生在哈爾濱的金鐵霖受到熏陶,中學畢業后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于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畢業后分配到中國樂團擔任獨唱演員。在我們見到的資料中能看到,以合唱為主的團體青年演員金鐵霖經常出現在領唱的鏡頭中,可以看出,在人才濟濟的中國樂團能很快擔任領唱,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學院派歌手,金鐵霖已經進入到中國頂級歌唱演員的行列。
過去的歌唱演員大多是實踐派出身,一般沒進過聲樂類的學校學習,如郭蘭英、王昆等,獨領風騷一個時代。
由于中國樂團是中字頭單位,代表一個國家級的水準,一些民間歌者為了進一步深造,采取過去那種拜師學藝的方式來提高自己。在這個時候,1967年,湖南花鼓戲小有名氣的演員李谷一走進北京,要找個老師學聲樂,經人介紹認識了中國樂團的獨唱演員金鐵霖。李谷一跟金鐵霖開始學聲樂,因為那個時候倆人都很年輕,不久就成了夫妻。這時李谷一在北京發展得很順利,唱了不少電影插曲,聲名鵲起,逐漸成為繼郭蘭英之后的女歌唱家一姐。由于李谷一的成功,金鐵霖也名聲大震,之后被調入中國音樂學院當聲樂老師。由于學生出名的越來越多,金鐵林成為聲樂系主任,后成為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將學院的名聲提高到了最輝煌的時期。
金鐵霖出名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將他的教學方法起了一個名字叫“金氏唱法”。
既然被稱為“金氏唱法”,那么這個唱法就應該有一個自己的理論體系,那么什么是金氏唱法的理論體系呢?
“金氏唱法”是金鐵霖教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以金鐵霖大學時代學習的系統的聲樂歌唱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的自己的特點和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個體問題。除了注重共性問題外,個性問題是側重點。經過不斷的積累和不斷地解決個體學生的問題,讓學生普遍得到提高,很多優秀的學生在“金氏唱法”的指導下脫穎而出,引領近幾十年的樂壇的風潮,讓“金氏唱法”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標志。
“金氏唱法”的第一個屬性是科學性。
科學性是聲樂的基本要求,我們普通歌者在唱歌過程中一般都比較自由,在系統學習聲樂后向專業靠攏的演員來講,要有專業的聲樂訓練,如吐字發音,什么字歸什么音,還有呼吸訓練、發聲、歌唱等訓練等。這些訓練在聲樂教學中大多有統一的標準。
金鐵霖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的是以俄羅斯美聲特色的歌唱技巧、技法,后到中國樂團當獨唱演員。在“文革”時期,中央樂團請有名的京劇演員上課,金鐵霖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在后來的教學活動中,運用美聲和民族的特點教授學生,形成一種獨特民美唱法,為“金氏唱法”的科學性奠定了基礎。
1981年,中國音樂學院恢復招生,在院長李凌的邀請下,金鐵霖進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任教。從演員到教師的轉變要符合中國音樂學院的辦學宗旨,因為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的辦學宗旨有區別,中國音樂學院主要培養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金鐵霖要結合民族特色來探索。
在輔導學生彭麗媛的時候,彭麗媛來自山東,從小受山東地方歌曲的影響,唱歌時山東風味十分明顯,金鐵霖在教學時注意保持彭麗媛山東民歌的特色部分。
除了彭麗媛外,李谷一的情況也是一樣。李谷一是湖南花鼓戲演員,在全國匯演中因花鼓戲《補鍋》一舉成名。花鼓戲是典型的地方戲,特別是難懂的湖南口音和曲調,有著地方戲顯著的特點,這些地方戲在當地很受歡迎,但是到了北方,湖南花鼓戲的曲調能叫人接受,但方言北方人接受不了。因此,湖南花鼓戲要想走向全國,就得改進方言,讓北方人能夠聽懂,這樣才能有市場。
李谷一在學習“金氏唱法”的過程中,也是保留地方戲的一些特色,重點改進普通話的訓練。經過普通話的訓練,李谷以普通話進入標準,在李谷一的聲樂訓練過程中,重點進行了氣聲的訓練。這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訓練,特別是李谷一在電影小花里的插曲《絨花》的唱法。運用了氣包聲的唱法,就是音從口中出來后,氣包在聲的周圍的唱法。我們有機會可以找來歌曲原唱,仔細聽一聽能夠感受出來。
其他歌手在“金氏唱法”下也是這樣保留自己的特色,因此,民族性是“金氏唱法”的主要特征之一,保持中華民族的基本特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的需要。
藝術性要求聲樂歌唱不是自由地唱,而是有要求地唱。藝術性是聲樂的一個要求,一個高層次的要求。
“金氏唱法”追求聲樂的作品的完美表現,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讓歌唱者的聲音經過修飾和精雕細琢成為一個精品。
藝術性的追求,是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實現的,可能聲樂的基礎要求是氣息、支點和共鳴,說著很簡單,但做起來確實很難。因此,金鐵霖老師有句名言,只有聰明人才能學聲樂。聽起來可能有些人不舒服,感情我們唱的不好的,是不聰明。其實琢磨起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因為聲樂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只要不是啞巴,每個人都能唱歌,但唱歌與唱歌是有很大區別的。舉個例子來說,專業演員和業余演員相差在哪里?有一年央視春晚,兩個《星光大道》冠軍走出來的農民兄弟和一個專業的歌唱家同臺唱一首歌,如果單聽的情況下,農民兄弟的嗓音確實很好聽,但和專業的歌唱家同臺一比相差很遠。而且這位歌唱家也是“金氏唱法”的傳人。差在哪?差在沒有專業演員對聲音的修飾,只有通過專業的、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
“金氏唱法”是時代的產物,是在這個特定的時代產生的,自然要為時代服務。由于“金氏唱法”效果顯著,在幾十年里受到熱捧,學習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明星很紅的時代,學習聲樂想成為歌星,成為一代年輕人的夢想,因此學習的學生就多起來。
我們這個時代提倡主旋律音樂,而“金氏唱法”的歌手十分適合主旋律基調的要求,故在教學中,“金氏唱法”也將時代性列為一項重要內容。
時代性是每個時代的需求,無論是過去還是在將來,聲樂藝術都脫離不了時代的要求。古代有古代的時代性,未來有未來的時代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聲樂也會走向新的臺階,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向前。
作為一個時代的人物,如今金鐵霖教授已經80多歲了,它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作為“金式唱法”為一個時代點燃了前進的火炬。通過央視等媒體,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金氏唱法”的弟子們的身影,他們成為這個歷史時期的一批明亮的群星。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金氏唱法”受到過狂熱的追捧,培養了無數優秀的歌者,盡管有爭議,但是無損他高大的光輝。
那么什么是“金氏唱法”的貢獻?
聲樂是一門綜合藝術,在它的發展道路上,從古到今都是多元化不斷前進的。不僅中國如此,世界各國的聲樂也是如此。在中國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記載的就有2000年,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因素,“金氏唱法”就是在這祖國聲樂學的挖掘中吸收營養。
如各種地方戲,特別是京劇。京劇進京只有不到200年的時間,但“金氏唱法”吸收京劇的字正腔圓等特點,應用到實踐中,讓祖國的優秀的元素放出異彩。
同時,“金氏唱法”又結合俄羅斯美聲唱法,強調頭腔共鳴,通過民族和美聲的結合,發明了民美唱法,這就是金氏唱法的核心部分。民美唱法也同樣受到同行的熱追,并被有些聲樂教育家嘲諷為千人一聲的問題,但是能做到千人一聲這是了不起的壯舉。
中國音樂學院主要是培養中國特色的音樂人才的學校,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都是以中國民族特色為主。因此,繼承傳統的中國民族文化是學校的辦學宗旨,也是與培養西洋音樂人才的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區別。
只有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才能保持中國文化的傳統特色,讓中國文化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這也是“金氏唱法”的一個歷史使命。
“金氏唱法”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元素,也是對民族的文化的科學總結,同時也是民族聲樂的藝術的精華的提煉,有助傳播適合未來的不斷進步的需求。
“金氏唱法”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金鐵霖教授幾十年聲樂教學的經驗總結,是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發現問題,不斷總結出來的。在實踐中,每個學員的問題不一樣,用已知的方法有時解決不了問題,這就需要用各種辦法來解決,而且有些辦法可能是長期思考、實踐、改進的結果。
這就需要因人而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具體問題有針對性。這個問題可能出在甲同學身上,但對乙同學無效,因此要不斷地創新。這些創新可能是前人沒有的方法,如可以用氣功的方法解決氣息不足的問題等。
聲樂是不斷前進的藝術,不能停留在以往的套路中,必須要有戰略的眼光,為未來的世界拓展思路。
除了用民族特色的元素外,“金氏唱法”還請了大量外教進行中外聲樂的交流活動。聲樂伴奏引進高端的斯坦福鋼琴,基本采取一對一的授課方式,也培養美聲唱法的學生,同時包容通俗唱法的學生。在中國音樂學院也有專門的通俗唱法的課程,因為通俗唱法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這是未來要引導和不斷適應的問題,通過共性和個性的改進,培養出出色的未來聲樂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