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剛,湯曉莉
(1.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1;2.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1)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混合所有制經濟猶如雨后春筍一般,逐漸發展壯大。毛澤東指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盵1]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性質的判斷方法及其產生和運行的基本規律,有利于推進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生產關系,是一個特殊的概念。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書中提出了“四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以及消費等四個環節及其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20世紀50年代初期,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提出了生產關系“三方面”,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或如馬克思所說的‘相互交換活動’;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的分配形式?!盵2]。不論是“四環節”還是“三方面”,這都不是事物矛盾的兩個極端。它們之間不是截然對立的,其中存在內在的統一性。只不過區別在于:前者是從橫向角度進行動態分析,重在揭示生產關系的運行機制和運行模式;后者是從縱向角度進行靜態分析,重在揭示生產關系的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及其運行的本質規律。兩個方向和角度,代表著兩種思維方法。它們之間的相互存在、互相聯系、互為補充和相互作用,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生產關系結構理論學說的一般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融合與斗爭,表現為一種決定與反作用的矛盾關系。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任何一種生產關系的持續存在,都是為了適應和服務于一定的生產力及其內部諸要素的運行。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其根本內容,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生產力賴以發展的存在形式。第二,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畢竟不是一個靜止的事物,生產關系既然是生產力賴以發展的社會形式,那么當某個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都會要求建立與自己發展實際狀況相適應的某種社會關系。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社會關系范圍之內,社會生產力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解放和釋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不是雜亂無章和無章可循的,而是具有一定規律性,而這個規律表現在從相適應到不相適應以及再到新的基礎上的相適應。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神秘力量,正是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斗爭。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生產關系能夠長期容納生產力的發展,它具有很大的彈性韌勁和很強的伸展空間,當一種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我們可以通過深化改革辦法,使新的某一社會生產關系在一定階段內保持相對的穩定空間。
人類的思想不解放,社會就會抱殘守缺和停滯不前。針對混合所有制經濟性質的界定和判斷問題,理論界的爭論比較激烈。關于混合所有制經濟性質的判定問題,如果對其不加區分和辨別,我們籠統地把其定性為“公有”“私有”和“非公非私”,都是值得商榷的。
在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運行內部諸要素之間,既存在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領域中的矛盾,也存在勞動關系和管理關系領域中的問題。公有制成分和私有制成分之間的矛盾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公有制成分的性質和非公有制成分的特性之間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生產關系覆蓋面之間的矛盾則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情況下,如果公有制成分的生產關系支配著私有制成分的生產關系,那么公有制成分的生產關系就會在總社會經濟關系中處于主體地位。如果公有制成分的資產支配著私有制成分的資產,那么公有制成分的資產就會在社會總資產中處于主導地位。這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和融合發展,共同決定混合所有制經濟性質的判定。至于社會其他經濟成分只能處于從屬地位,反映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其他方面的次要性質。因此,以公有制為主體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其主體經濟性質更多具有公有制經濟屬性,以私有制為主體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其主體經濟性質則更多帶有私有制經濟屬性。
一種生產關系的建立,都是基于一定生產力狀況的客觀選擇。如果一個社會的生產發展及其具體情況不同,那么為進行生產而組建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不盡相同。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一旦存在著兩個性質不同的生產關系,那么這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中的原始生態,這往往是由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及其各個要素之間不是靜止的,一旦它們彼此相互融合和運動起來,當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時,遲早要引起整個或局部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多層次性,并且兩種特性之間相互影響,這使得單一化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這種經濟關系很難以滿足其發展的新需要。這就決定了公有制經濟只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經濟成分,而不是唯一的社會公有制經濟成分。同時這也決定了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和固定不變的,而是應該多樣化的集合,并且還要在不同領域及行業范圍內有所體現。既然生產的物質內容具有繼承性,那么作為生產形式之一的生產關系也必然具有繼承性。如果我們丟掉了這種繼承性,那么人類就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甚至改變世界,其結果必然會使人類社會的各種禮法變得無章可循。正是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這種特質,才決定了人類既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某種生產力水平,更不能百無禁忌地選擇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而只能是在已有基礎上通過主觀能動性加以進行變革和改進,因為每一種生產關系又“具有獨特的、歷史的和暫時的性質?!盵3]
歷史和現實證明,由于所有制具有開放性特點,不同所有制形式能夠融合在一起和發揮相互作用。一方面,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存在和進一步的發展壯大,極大地吸收和兼容了新生產關系和舊生產關系中的部分因素。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變革和調整的方式方法,需要借助生產關系的改革和完善這一路徑來實現。這不僅適合我國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的要求,而且還體現了我國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的要求,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整體水平的發展起著保護和促進作用。
現階段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與我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既存在著同一性的一面,也存在著斗爭性的一面。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問題上,混合所有制經濟與公有制主體地位之間的同一性大于斗爭性性。同一性的一面起主要作用。一般性的一面大于特殊性的一面,決定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的統一性。總之,判斷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是否切實可行而又行之有效,應當堅持生產力、經濟制度、經營資產以及邏輯證明等四個衡量標準。反之,輕視或忽視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不遵循公有制經濟實現形式的可變性特征和多樣化規律,就會容易犯錯誤和走彎路。故而,我們要與時俱進和銳意創新,大力發展以公有制成分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夯實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逐步提高社會就業質量和不斷增加人民收入,這是堅持、繼承、捍衛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然之舉,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必然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