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道華
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京一批重點小學相繼配備專職教師加強學校科學教育。2001 年,南京被命名為教育部“‘中法合作’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南京在幼兒園和小學一直堅持推進“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項目。2009 年起,南京在全市中小學實施星光科技計劃。截至2022 年,全市超過五分之一的中小學被評為市級星光基地學校。目前,全市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科學教育事業充滿活力,學生學習方式更科學,課堂教學質量逐步提升,校本科技課程數量迅速增加,科學教育為一批學校優質發展提供了契機。南京在2012 年、2017 年、2020 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質量監測科學學科測評中,四個抽樣區域均高于省域平均分及全國平均分,兩個“做中學”改革項目重點推廣區域均分都位列全國縣域第二和江蘇省縣域第一。南京每年有近萬人參加科創類比賽,每年金鑰匙科技競賽參與人數達10 萬人,獲獎數量在全省保持領先。近3 年來,小學生、教師獲獎成果數分別占全省獲獎總數的27%、10.7%。
南京市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發展中沒有缺位,通過引進教育項目、優化教師招聘、完善教師專業培訓、推進校園科技創新等實招,激發了區域和學校的改革活力。
1.規劃做中學實驗體系
南京成立領導小組,遴選實驗學校和骨干教師,逐步擴大實驗范圍,搭建有力的工作體系,與中國做中學教學研究中心開展深度戰略合作。組織管理者培訓,要求實驗學校校長參加培訓,積極倡導改進學習方式。每年設立專項資金50萬以上,用于獎補和實驗項目保障。
2.規范做中學實驗管理
南京市常態化推進實驗工作,召開推進工作會議,組織年度工作評估。定期深入開展市級做中學實驗教師培訓,組織參與式培訓、引智培訓等。
3.深化做中學實驗研究
重視開發做中學案例。組織做中學案例評比、優質課競賽、論文評比,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編寫《做中學科學探究手冊》,用于指導全市做中學實驗學校工作。承擔國家級做中學課題兩個子課題的研究,設立市級小學教育內涵發展重點課題“做中學科學教育的深化與推廣研究”。
1.實行科學教師公開招聘
基于區域科學教師公開招聘的實踐,2012年南京市將科學教師招聘納入凡進必考體系,在全市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計劃中單獨設置、單獨命題、單獨劃線。所有通過資格審查的師范畢業生都要通過市級科學學科專業能力考核,才能進入區縣面試環節。
2.集中實施新教師入職培訓
市教育局安排經費用于當年各區入職的科學學科新教師集中培訓,采取委托、競標的方式遴選培訓方,實施全程管理。所開展的培訓具有針對性,著重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說課研討、案例寫作等實踐類研修,體現共性要求和學科特質。
3.優化市級研訓課程體系
市級教師培訓包括基礎培訓和高端培訓,由教研室和教師發展學院分別落實。教研室統一教材版本,圍繞教材解讀、“思維型課堂”開展教研,研制市級科學學科作業指南,開發市級居家在線學習資源,不斷優化基礎教研。市教育局和教師發展學院側重組織高端培訓。2020年,40 名學員參與4 個模塊近200 課時的研訓學習,包括專家講座、遠程教學、自主學習、實踐指導、課題體驗等。
4.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晉升序列
市相關部門每年組織針對科學教師專業能力的各類評比,有單項的教師基本功競賽、優質課競賽、教學論文案例評比、個人課題申報評選、實驗說課比賽、自制教具比賽;有綜合性的優秀青年教師或學科教學帶頭人評選、特級教師推薦,引領各年齡段教師持續發展。
1.啟動中小學生星光科技計劃
每年開展六大科技賽事,包括南京市科技創新比賽、南京市“五小”成果展評活動、中小學生創客大賽、“穿越千年的禮樂”和鳴機器人挑戰賽、科技嘉年華展示活動、環保機器人比賽等,評選一批星光基地學校、星光導師、星光學子。
2.建成中小學生科技創新中心
2021年12月,南京市中小學生科技創新中心建成。該中心面積超1200 平方米,包括常設展廳、星光秀場、創新工坊三個區域。目前,創新工坊還可提供10 門科技創新體驗課程,輻射全市中小學學生。
縣域組織是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工作的管理方,區域科學教育質量的“第一責任人”。為揭示區域發展科學教育的規律,借助問卷調查、個別訪談、教育觀察和溯源分析,提煉具有普適性的工作經驗。
南京市各區在20 世紀90 年代均配齊專兼職教研員,一批重點小學率先配齊專職教師。2005 年,玄武區率先啟動科學學科教師公開招聘,引領非重點小學定向招聘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畢業生。截至2022 年,玄武區科學學科教師專職化比例達89.6%,專科化比例達82.75%,專職教師周課時總量占比達96.02%。
凡占用國家課程課時開展教學實驗,學校都要向區相關部門報備,經同意后方可實施。區域統一教研時間和基本教學要求,包括作業布置與批改要求、備課要求、器材配置要求、分組實驗要求、學業評價要求。各區還主動對學校科學課課表編排提出指導性建議,通過連排、錯時為實驗教學提供方便,要求每周預留集體教研時段。
為引領各校落實課程計劃,加強課程管理,各區都有教學常規飛行檢查和學業質量監測,采取現場觀察的方式,對“教學五認真”情況予以突擊檢查。檢查項目主要包括:查閱班級課表和教師課表,了解課程計劃落實情況;進課堂聽課,了解學生學習方式、教學條件和教師課堂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檢查學生作業,了解作業布置、批改、反饋等情況;檢查教師備課本,重點了解教學計劃、備課進度、教學方案的匹配程度和操作性;檢查校本教研開展情況,了解教研組狀態和學科教研文化,研判學校發展趨勢;觀摩校本課程和特色教育項目,了解學科建設特色;綜合反饋教學常規檢查結果,指出各項優勢和不足。
區域學業質量監測一般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運用實驗操作、知識競答、能力測試等方法了解學生學業水平,判斷學校科學課程落實情況,促進教學研究與改進。檢查結果均納入學校考核,與區域教學質量獎、學校績效獎、校長績效獎掛鉤。
各區教研室要完成學科五年工作總結,從隊伍情況、工作成績、存在問題等方面客觀陳述區域學科發展現狀,以確定未來發展目標。
各區教研室還要制訂學科五年發展規劃,基于區情落實省市學科教研工作精神,在學科發展規劃中有落實區域教學改革主張和行動的計劃方案,積極申報省市教研課題,以課題引領教研。各區圍繞“教學五認真”要求,合理安排課標解讀、教材解析、課堂觀摩、說課點評、互動答疑等研訓活動,推動基于課標的教學和研討,讓每一位教師都有獲得感。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借助云教研提高培訓效率。
區兼職教師教研側重實驗培訓,青年專職教師教研側重專業閱讀、備課、組織教學、實驗室管理,中老年專職教師教研側重新科技、新理念培訓。參賽骨干教師側重筆試面試輔導,教研組長側重校本教研、教研組管理觀摩與交流,骨干教師走出去參加高端培訓,加入名師工作室,與名師共成長。
各區還通過區域教研或集團校教研增加校際互動,催生校際融合,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多數區以基地學校為中心,將附近學校組建校際聯盟,遴選設立片長。片長牽頭組織每學期的片區教研,關注到每所學校,讓專業對話和研習更自由、更暢通、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