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之
近段時間以來,老年人相親節目火了。上了歲數的大爺大媽在節目里不加掩飾,金句頻出,令不少年輕人直呼“上頭”。“不是我的菜,我就是這么坦率!”“不靠譜的大爺不比不靠譜的小伙子少”“長得好看的還找你啊?個頭不到一米七,一個月3000塊錢夠干啥的?”
大爺大媽的相親,頗有點“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意味。沒有矜持羞澀的表達、“虛情假意”的禮貌,往往都是直奔主題,先聊住房、工資、社保、養老金,接著就是問身體健康狀況、有沒有做過手術之類。
這是主流愛情敘事里不太常見的一種表達,老年人的愛情沒有風花雪月的包裹,而是直擊生活本質。這和所處的人生階段有關,畢竟紅顏已逝、風華不再,他們也無暇過多關注外在,過得舒適才是最重要的。
年輕人之所以覺得老年人相親有意思,是因為這種愛情表達方式太有戲劇感。這其實指向一個事實:我們對父母一輩不夠了解,他們有怎樣的情感需求,會怎樣談戀愛,我們很少認真地傾聽。
文學、影視劇、短視頻和各類情感節目,目之所及的愛情敘事都是屬于年輕人的,我們對愛情的想象也是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這當然沒錯,愛情最美好的部分往往是它剛剛到來的時候,但不可忽略的是,愛情的需求也是伴隨終身的。
年輕人用看喜劇的眼光看待老年人相親,事實上是一種無意識的“不平等”。我們的社會文化對老年人其實存在某種規訓,比如那些用來描述老年人的詞語,父慈子孝、含飴弄孫,等等。在這種敘事模式下,老年人應該是克制的、穩重的。《論語》里說“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是表達類似的意思:老年人應該內向性收縮。
但在更強調尊重個體的今天,我們不妨正視并承認,老年人也有追求愛情的權利,他們真實而迫切的情感需求,應該被看到,也應該被尊重。電視節目固然有夸張成分,但如果生活中有老人如此直白坦率,子女和社會輿論也不妨報以寬容與理解。
老年人的硬核相親表現得如此急切、迅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的焦慮心理。現在很多老年人只有一個子女,而且子女很可能在異鄉打拼,養老就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找一個可以相互扶持的老伴,就變得重要而迫切。
幾十年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幾代同堂的傳統生活模式。老年人不得不學會“自救”,想辦法排解孤獨。所謂硬核相親,其實是他們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他們很難從容、含蓄,“等一個對的人”,而是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尋找到最匹配的對象。所以,硬核相親是一個有社會意義的信號,這背后是現實的養老問題,我們每一代人都可能遇到。
社會確實應該從多方面著手,去關懷老年人。比如落實好職工休假權利,讓子女有更多時間陪伴與照顧老人;為城市戶籍管理松綁,降低他們投靠子女的門檻;完善各類社會養老、助老機制與設施,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對包括醫院等在內的各類基礎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方便他們的生活;等等。總之,他們需要尊重,需要關懷,更需要幫助。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亟需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今天,我們能做且該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