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理
受到諸多好評的綜藝節目《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有一個作品,說的是主人公去買車,結果發現在推銷員掌握的大數據面前,自己成了透明人。主人公不堪其擾,拔掉網線,赫然發現推銷員消失了,原來“人也是數據”。
“人也是數據”,這不是科幻,已成為一種現實。我們在互聯網上的任何行為,比如閱讀某則新聞,進入某個APP瀏覽或購買某件商品,其實都會轉換為“數據”,它不斷記錄、分析,描摹著我們的畫像,猜測我們的喜好,繼而影響著我們的決定。
大數據本身并沒有原罪,它是技術進步的一種結果,帶來諸多益處。比如大數據分析是更好的決策工具,大數據可以降低信息獲取和傳播成本,消除信息壁壘等等。我們已經搭乘了大數據的列車,不可逆轉,關鍵在于,需要避免大數據被用以“作惡”。
人們經常遭遇的“大數據殺熟”,就是大數據被錯誤利用的典型案例。平臺利用通過動態且密集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用戶在平臺上的基本信息、消費習慣和消費偏好,形成了不同的用戶畫像。
聰明的數據知道,在平臺上消費多次或成為平臺會員的熟客,忠誠度較高、消費能力更強、消費需求也更加剛性,對價格相對不那么敏感,平臺就會給熟客的商品界面展示較高的價格;而對一些使用頻率較低或無消費記錄的客戶,平臺就會提供更為優惠的價格?!霸琢恕笔炜?,同時還能以有競爭力的價格“拉新”,平臺由此獲得更多的利潤。
但平臺對熟客的這種“定向漲價”,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價格欺詐。平臺主觀上有欺詐意圖,利用大數據技術,侵害消費者的知悉真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違背商業道德和誠實信用原則,消耗消費者的信任,破壞互聯網上的市場秩序和營商環境。
讓人憤慨的是,“大數據殺熟”泛濫成災,卻又隱蔽性極強,有時候即便知道它在“殺熟”,卻又拿它沒辦法。比如用戶在網購時,不太可能特意用不同手機或賬號去進行比價,“殺熟”被發現率較低;哪怕用戶發現了,想找平臺討個說法,平臺也會解釋為這是“浮動價格”。
俗話說得好,“買的沒有賣的精”,如今賣方又有了大數據“加持”,這種精明可能會走向“作奸犯科”“為非作歹”。這就亟需加強對大數據運用的監管。好在,有關部門一直在行動。
四部門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將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明確指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p>
正所謂“科技向善”,大數據運用應公正公平、規范透明。
平臺應讓用戶知曉哪些數據被監測、哪些數據被利用、數據被利用在什么地方;應讓用戶知曉具體的分析算法是什么,以及該算法將如何使用其數據;應賦予用戶信息使用事先的同意權,以及事后的撤回權、刪除權。而對于肆意掠奪用戶隱私數據、利用大數據“作惡”的行徑,需加大“作惡”成本,形成有力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