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薇,季慧黎,杜 黎
(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30)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常見的骨代謝障礙性疾病,可導致慢性腰背痛、肢體活動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中老年人的健康,需盡早干預及治療[1]。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漸加重,即將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骨質疏松癥等衰老相關性疾病的發病率也大幅度提升,因而此類疾病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積極開展本病的防治工作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西醫尚未完全闡明骨質疏松癥的病理機制,臨床療效有限,需積極探索其他治療途徑[2]。中醫將本病歸于“骨痿”“骨痹”等范疇,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腎虛型骨質疏松癥在本病中的占比較高。本文就腎虛型骨質疏松癥中醫治療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本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西醫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方法較多,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應用抗骨質疏松藥物和運動療法。其中抗骨質疏松藥物包括鈣劑、促鈣離子沉積藥、維生素D3、降鈣素等。此外,部分患者需使用激素治療,以改善內分泌異常引發的骨代謝異常。然而,西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療效有限,療程較長,且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運動療法也可以緩解骨質疏松癥引發的多種癥狀。此病患者若能堅持進行體育鍛煉,可增加肌肉的力量,提升關節的靈活性,對于腰背痛等癥狀的改善效果較好。相關的研究顯示,規范體育鍛煉可有效減少骨丟失,調節骨代謝,促進鈣沉積,緩解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病情,該方法可作為藥物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輔助療法[3]。
中醫對于骨質疏松癥的研究較為深入,并將其歸為“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疇。中醫學認為,腎氣虛衰是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饵S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指出了人體衰老與“腎臟衰”存在密切聯系,腎氣虛衰是衰老的重要病因[4]。
老年人腎精虛少,腎氣虛衰,骨髓化源不充,可出現筋骨懈墮。老年人腎氣不足,氣血虧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導致氣血不暢,雍阻于脈絡,形成瘀滯之證;“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而腰為腎之府,不通則痛,故產生腰痛癥狀。腎精盛衰可影響骨骼的生發、滋養,兩者存在密切的聯系,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腎虛是引起骨質疏松癥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側面證實了老年人骨質疏松癥以腎虛型為主。在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體質研究中也發現本病患者的體質多為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等腎虛類型,進一步證實了腎虛是引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為此,應結合臟腑辨證體系,根據患者的陽虛、氣虛、陰虛病機,采取辨證治療措施。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對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治療,只有將辨病與辨證相統一,才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腎虛型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特點為以疲為標、以虛為本,治療上應以扶正固本為主,再輔以驅邪祛瘀等治療措施。周世友等[5]研究發現,加味身痛逐瘀湯對腎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方藥組成包括黃芪30g,川芍、當歸、牛膝、紅花,各15g,桃仁、羌活、地龍、香附各10g,沒藥、五靈脂、甘草各6g;其中肝腎虧損甚者加狗脊、杜仲、菟絲子,以強化補腎益肝之效;氣血兩虛者加黨參、白芍、生地,以發揮補氣養血之效;下肢麻木甚者加全蝎、僵蠶等中藥,以發揮活血通絡、去阻除痹之效。該研究在應用抗阻運動、膳食干預+ 補充鈣劑+ 維生素D+ 消炎止痛藥物+ 低頻脈沖電磁場物理治療的基礎上,聯用加味身痛逐瘀湯(隨證加減)治療骨質疏松癥,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腰酸背痛、僵硬、酸軟等癥狀,同時也改善了其全身無力、下肢抽筋/ 乏力、頭暈目眩等腎虛癥狀,治療效果較好。加味身痛逐瘀湯既可益氣補腎、養血健脾、固本強身,又可活血行氣、化瘀祛瘀、祛邪止痛,標本兼治,因而將其應用于腎虛型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能發揮理想的療效。戴夢竹等[6]對三仙湯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網絡藥理學作用機制進行研究發現,該方僅由仙靈脾、仙茅、仙鶴草三味中藥組成,但可發揮益精補氣、強健筋骨、調補腰膝之效,可扶正固本、補虛益氣,改善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腎虛之證;臨床試驗結果也證實,三仙湯可有效改善患者骨質疏松癥的主證和次證,治療后經X 線骨密度儀測量顯示,用三仙湯治療的患者其腰椎、股骨頸和Ward's 三角處的骨密度值均有一定改善,臨床療效顯著。
中成藥是中醫學發展的重點方向,具有服用方便、療效確切等優勢,臨床應用廣泛,在多種老年慢性病的治療中應用較多,療效可靠。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辨證分型以腎虛型為主,但兼有脾虛、肝郁肝虛、氣虛血瘀等證,臨證時可采用補益肝腎、健脾益氣、養血活血的中成藥進行治療,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陳樂等[7]研究了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癥患者采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對骨代謝的影響,研究對象為160 例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癥患者,將其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研究組患者給予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治療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骨密度指標、25 羥維生素D 指標及血鈣指標也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傅繁譽等[8]對濟生腎氣丸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發現,濟生腎氣丸具有溫腎化氣之效,主治腎虛水腫、腰膝疲重之證,治療腎虛型骨質疏松癥較為對癥;對比濟生腎氣丸治療前后患者骨密度的變化顯示,濟生腎氣丸可促進骨形成,改善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控制及緩解其病情。
中醫特色療法主要是指灸法、針刺、穴位敷貼等中醫治療技術,可配合中藥、中成藥及西醫治療技術共同實施,形成綜合治療方案,具有安全、高效、便捷等優點,在基層醫院易于推廣。
灸法是中醫常用的非藥物療法,對多種疼痛疾病均有顯著療效,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或副作用,患者的接受度高?,F代免疫學研究認為,灸法能通過影響疼痛信號的傳導途徑,增加大腦內啡肽、5-羥色胺的含量并調節炎性因子,進而可起到鎮痛的作用[9]。艾灸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在骨質疏松癥的艾灸治療中,主要采取艾條灸、隔物灸、雷火灸等方式。艾草具有溫經活血的功效,艾灸的溫熱刺激作用可進一步強化其溫經活血之效,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骨骼失養的狀態,同時可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骨骼的血供,強壯骨骼,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尹恒等[10]對骨質疏松癥中醫證型現代化治療技術進行研究發現,艾灸氣海穴、大腸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上髎穴、次髎穴等穴位,可有效改善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癥狀,規范艾灸3 個月后,其腰背痛癥狀的改善效果確切,同時可提升其骨密度,臨床療效較好。
針刺是一種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的中醫療法,能改善人體內分泌失衡的狀態,對于骨質疏松癥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11]。孫國梁等[12]研究發現,在應用補腎固本方及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刺氣海穴、大腸俞穴、陽陵泉穴、腎俞穴、膀胱俞穴、上髎穴等穴位,可發揮溫陽補腎、補脾益腎之效,有效改善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癥狀;治療后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降幅較為顯著,同時可改善其Dkk1、Sost 蛋白的表達水平及骨轉換率,有助于減慢骨質疏松癥的進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康復干預中國專家共識》[13]也提出,針刺治療骨質疏松癥可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標,提高其骨密度,緩解其臨床癥狀,同時也可改善圍絕經期腎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雌激素的水平,促進膠原纖維的生成和骨沉積,而聯用中藥及其他治療技術可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指出,針刺治療對腰背痛等癥狀的改善效果較為顯著,是腎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中藥綜合治療的重要輔助措施。
穴位敷貼和穴位按壓均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趙亞楠等[14]基于“內外同治之理”對腎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穴位按壓治療,將王不留行籽貼壓在所選穴位上,每日按壓4 ~5 次,隔天換1 次;治療的結果顯示,治療1 個療程后患者的癥狀明顯緩解,治療3 個療程后其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腰椎、股骨頸和Ward's 三角處的骨密度值均有效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100%。吳結枝等[15]基于“脾與小腸相通”理論探討了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方法,認為穴位敷貼可疏通經絡,使臟腑協調統一,促使脾胃運化有力,達到健腎壯骨的目的。該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其遠期臨床有效率為67.50%,采用常規西藥聯合穴位敷貼治療的治療組患者其遠期臨床有效率為 92.50%,組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中醫藥療法具有辨證用藥、標本兼治的特點,在改善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骨密度等方面療效顯著,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治療的安全性高,可長期堅持治療[16]。臨床上可將中醫藥療法與西醫療法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以進一步提高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