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鵬飛 黃麗穎 李蔚佳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指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這打破了職業學校學生成長的“天花板”,從法律層面暢通了職業學校學生的發展通道。新時代,解決職業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現代學徒制以校企雙重主體育人為根本,以“學生”“學徒”雙重身份為保證,以崗位成才為路徑,是一種全新的深層次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形式。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基于職業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是當前職業教育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職業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高于高職高專的實踐教學,職業本科教育在強化實踐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本科底蘊。一方面,職業本科教育的職業特征決定了必須強化實踐訓練、注重職業發展,彰顯人才特色;另一方面,職業本科教育的本科層次決定了只有夯實本科底蘊,成為實用人才,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面對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沖突,職業本科院校應通過重構課程體系、重組課程內容、重建課程載體實現兩者兼顧。
1.拓寬職業本科院校專業教育路徑。職業本科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層級相同,兩者所面臨的教育場域不同。職業本科院校專業布局的關鍵詞是“技術”與“就業”。職業本科院校專業建設要凸顯綜合性和創新性,不能停留在高職專科讓學生掌握崗位操作技能的層面,而應強調圍繞技術知識的傳授、原理的掌握和技術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職業本科院校要與就業緊密結合,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職業本科院校打造特色專業群,充分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打通專業發展之間的壁壘,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2.創新職業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職業本科院校不能停留在“專業教育+就業實習”這種簡單的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將工匠精神貫穿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制定符合本科教育層次的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標準和實習實訓標準等。第二,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促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第三,建設更高標準的實習實訓基地,配置更為完善的實習實訓設施,提高科技研發在實踐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培養“熟練技能+必要的學術性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3.提升職業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職業本科院校要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強化全員質量意識,通過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使全體師生充分意識到人才培養質量對于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職業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上要體現更多的“高等性”——“呈現一定的‘職業教育精英化’特征”。第一,專業學習質量。在完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以及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全面均衡地學習普通知識與職業知識,實現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結合。第二,實習實訓質量。在完善院校相關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堅持實踐教學的職業教育特色,堅持工學結合、德技并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學徒制在東西方國家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為推進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傳統學徒制的文化基礎。先秦時期,中國就有了較為完備的學徒制度。傳統學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學校教育出現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鋪中師徒共同勞動,徒弟在師傅指導下習得知識或技能的傳藝活動。傳統學徒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師徒之間關系緊密。傳統學徒制中,師傅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以口傳手授的形式進行技能傳授,徒弟在真實的工作場所中觀察師傅的實作,感知和捕捉師傅的知識和技藝,然后在師傅的指導下進行實作,逐漸學會師傅的技能,師徒之間關系緊密,因此情感效應在知識技能的傳授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這種教育形式也能保證穩定的教育效果。第二,徒弟對整個工作流程和生產工藝的掌握——這是傳統學徒制的最大特點。與現代學徒制不同,在手工業生產方式下,徒弟需掌握整個工作流程和生產工藝,因此徒弟所掌握的技術環節是完整的,從而有利于其具備獨立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對于徒弟來說,在這種高度情境性的學習模式下,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較好地掌握技能。第三,對于徒弟悟性的強調和鼓勵。傳統學徒制中,徒弟學得好不好、快不快往往在于其悟性——“心領神會”。師傅也常以啟發式的方式教導徒弟,培養徒弟的觀察能力和領會能力。這種培養方式能較好地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力,從而實現技藝的再創新。
2.國外現代學徒制的經驗參照。現代學徒制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形成的重要路徑,已在全世界多個國家進行了探索,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西方現代學徒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深化產教融合,激發企業參與學徒制培養的主動性。西方現代學徒制要求企業參與到學校教育環節中,根據企業崗位需求校企共同擬定人才培養方案,并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見習(實訓)崗位。第二,重視學徒制的配套服務,國家提供資金保障、產業扶持、稅收優惠,以及就業監管,為受教育者與企業搭建雙向選擇平臺。
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決定》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第一,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推動構建現代學徒制,明晰不同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第二,國家鼓勵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的相關研究,促進辦學、招生、管理等制度規范的進一步完善。第三,國家鼓勵以企業為主的多元主體參與現代學徒制,以校企協同的方式介入學生培養、考評、就業等環節——這是現代學徒制構建的關鍵。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馬良軍老師認為,我國已初步搭建起了以“雙元育人、雙重身份、交互訓教、工學交替,崗位培養、在崗成才,校企一體化育人”為內涵的特色現代學徒制理論體系。遼寧理工職業大學洪文秋老師指出,職業本科院校要使培養的學生具有更為深厚的理論基礎、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更加復合的職業能力。綜上所述,建立現代學徒制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促進青年就業、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職業本科院校發展正處于全面起步階段,在學習國外現代學徒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意義重大。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是一項國家主導、多元主體參與實施的系統工程,學校教師、企業師傅聯合傳授,培養學生技能。
1.明確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職業本科教育要堅持職業教育根本屬性,堅持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職業本科院校是舉辦職業本科教育的主體力量,擔負著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重要使命,培養的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工匠精神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使職業本科院校堅持職業教育定位、安于職業教育定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建議實行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并舉的制度,促進職業本科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協調發展。《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將職業本科納入了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按學科門類授予學士學位,學士學位證書格式一致。但在學士學位授權、學位授予標準等方面,職業本科教育將強化職業教育育人特點,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2.校企共同構建“崗課一致”課程體系。第一,校企雙方廣泛開展市場調研,了解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參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結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企業工作崗位實際需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第二,依據企業的崗位要求和實際生產過程,對接職業標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統籌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校企共同建設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崗課一致”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基于崗位工作內容的專業教學內容、課程教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同設計實施教學,促進職業能力與崗位要求相銜接,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3.推進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職業本科院校鼓勵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參加生產實踐,與企業師傅進行交流合作,把得到的經驗帶回學校,進行專業調整與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適應現代學徒制的教學需要。企業根據研發、生產、銷售、管理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提供課程建議,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參與學生技能訓練。職業本科院校承擔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企業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依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學生可以一邊念大學、一邊在企業實習,畢業后既能拿到正規大學學位,又能收獲企業所需技能。這種方式兼顧傳統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優勢,適應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4.校企共同建設專業實踐教學平臺。校企共同打造適應現代學徒制的專業實踐教學平臺,以具體任務為載體,充分滿足學徒培養過程中開展專業課程教學、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技能拓展、培訓及考試考證、創新創業實踐等的需求,理實一體、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
5.建立“雙導師”教學團隊。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現代學徒制的教學任務。學校教師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知識和教學經驗,但缺少實踐經驗;企業師傅具有豐富的實踐技能和產業技術經驗,但缺少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兩者相互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扎實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企業選拔優秀技術技能人才擔任師傅。企業師傅根據學徒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情況,以及個性特點,按人細化帶徒計劃,因材施教。企業師傅充分利用工作時間對學徒進行崗位技能操作訓練,幫助學徒不斷提升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掌握從事相應崗位工作的能力。
6.校企共同參與現代學徒制考核評價。無論是職業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還是現代學徒制構建,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同等重要。建立科學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校企共同制定學徒學習情況考核評價標準,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和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形成“學徒自評、學徒互評、教師評價、師傅評價”的評價模式。現代學徒制考核評價注重過程性考核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綜合采用筆試、技能測試、面對面評價等手段,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學徒工作定崗的重要依據。第一,以企業對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圍繞基本素質、動手操作能力、技術掌握程度等指標建立評價標準,對學徒培養質量進行考核。同時,邀請業內專家對學徒技術水平、企業的培養效果進行復核評定。正如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張曉敏老師所強調的,應深入一線現場調查,全面了解試點單位發展現代學徒制的過程細節。第二,圍繞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取得所要求的理論素養和技術能力建立評價標準,并結合“雙導師”意見形成對學生的針對性評價。第三,根據學生在專業核心課程、實踐課程、崗位實訓等不同環節的表現對其進行綜合評價。綜合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但可以健全企業參與制度,也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第四,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學徒成長報告,為學生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學徒成長報告是針對每個學徒量身定制的綜合分析報告,是適合本人成長發展的專業分析報告,是對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優劣勢的科學分析,有利于提高學徒的學習能力、自我修正能力,阻斷影響學徒成長發展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對學徒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