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偉
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1],這是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和內容要求的頂層設計。2017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規定“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2]2,進一步明確了該課程在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中校本開發的重要地位。這兩個政策性文件,有力地推動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實施和深入研究,但學校在自主開發課程資源方面還很薄弱。宿遷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使用的教材是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組織編寫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成長手冊教師用書》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成長手冊》,但這兩套教材并未完全推廣使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依賴省教研室提供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甚至完全參照江蘇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推薦主題開展活動,缺乏體現本土實際、學校特色、學生特點的地方資源開發和利用。基于以上的政策要求和教學實際,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進行校本化開發成為應然之舉。
目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主要是一線教師,存在開發主體單一且專業性不強的問題。以宿遷市湖濱新區9所小學為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大多是中文、數學、小學教育等專業,且大多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教師因不滿工作量兼職此學科,只有兩所小學各有1名其他學科轉崗的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師,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隊伍專業水平較低,自主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意愿不強,更不具備將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等吸納到團隊中來的意識和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資源開發和實施的主體理應是多元的、開放的。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要有地方資源開發的強烈意識,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主動吸納家長、社會專業人員參與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積極調動各種課程力量,挖掘人才資源優勢,形成地方特色,克服課程開發主體單一的問題。
教師作為關鍵的開發主體,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開發活動主題;要調動各學科師資力量,將學校的專業教師、特色人才引入課程開發中來。同時家長及社區專業技術人員也是課程開發不可或缺的優勢力量,社會相關部門也要為地方資源開發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最終形成一個教師重引導、學生為主體、家長展特長、社區為支撐的多元化開發主體。
在多元吸納開發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團隊,整合力量,實現課程資源開發的本土特色。例如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中心小學六年級“舌尖上的宿遷”這一主題活動,就是學生基于自己的興趣自主提出,主動調查、采訪、收集美食資料,家長和專業人員指導美食制作,語文、信息技術、美術等學科教師參與美食推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團隊開發項目。在地方資源開發過程中,開發主體是一個互學互助、協同發展的團隊,不局限于某一個或某一類人,這樣的團隊具有較全面的跨學科知識、較專業的社會實踐技能、較強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較理想的信息技術和科研能力,從而保證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最大化。
由于目前我國的師范院校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所以學校也沒有相關專業的任職教師,這就需要各級各部門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學習活動,以提升開發主體的專業化水平。首先是省、市、區教研培訓部門的專業教師教育,涉及相關學科培訓、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教研能力培訓等。其次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培訓,例如主題活動教學展示、特色文化分享會、家長校園行等活動。整個開發團隊可以在互相學習、自我反思中提升專業水平,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造團隊開發氛圍,進而形成團隊開發優勢。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將其轉化為活動主題,可開發的課程資源要結合地方實際,體現開放性、整合性。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點、辦學特色,可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也是不同的。
一個地區的自然地貌、山川河流,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例如與我校相鄰的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4A級風景區,風光獨特。我們開發了“走進三臺山森林公園”主題活動,包括方法指導、調查實踐、旅游推介、反思小結等等環節,通過一系列的田野調查、實踐探究活動走近大自然,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歷史文化資源是不可復制的民族文明史,不同地域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積極正面的價值體認。例如距我校不足1公里的曉店青墩遺址,是一座未全部挖掘完畢的西周至漢代聚落遺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歷史文化教育基地。青墩遺址文物參觀、歷史背景調查、價值考證、旅游推介等,是我校開發的“探尋曉店歷史”主題活動的重要內容。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差別很大,造就了有趣的民俗文化,這是與學生密切聯系的地方資源,開發價值很大。比如我們團隊開發的“宿遷方言我來說”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收集、展示宿遷地區不同方言,用方言進行創作,深受學生喜歡家長歡迎,產生了較深遠的社會影響。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要求學生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體認職業角色,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體驗自己父母的職業是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實踐活動。以我校為例,大部分學生家長是駱馬湖漁民、周邊村莊農民和達利園食品加工廠工人。為此我們設計不同主題的職業技能體驗活動,如“我們一起去捕魚”“走進葡萄園”“工廠一日游”等,或參觀或體驗或實踐,讓學生參與到家長的職業中去,感受勞動的價值,掌握基本的實踐技能,加深親子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開發還要注意與學校特色文化、社團活動、少先隊活動相結合。我校是宿遷市剪紙特色學校,剪紙文化氛圍濃厚,與此結合我們開發了“剪紙小能手”主題活動;石頭畫是我校的特色社團活動,深受學生喜愛,我們設計了“石頭與畫”主題活動;另外少先隊尋訪活動也是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資源開發的有效載體。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盵2]1學生不僅是資源開發的主體之一,他們的需求、興趣及現實生活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起點。前文提到的“我們一起去捕魚”“走進葡萄園”“工廠一日游”三個職業體驗活動的開發和實施,就是在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設計的主題,學生自主選擇、自由參加。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實際情況設計符合自己需求的職業體驗活動,例如有的學生獨立設計完成了“小吃攤的早晨”主題活動,有的自己組隊完成了“快遞員二三事”主題活動……總之,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本土特色、實踐價值都要基于課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江蘇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成長手冊教師用書》“是為了幫助教師了解課程理念和課程價值,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給予學生有效指導的指引性和參考性材料,是為了降低本課程在學校層面開發和實施的難度,確保本課程的有效開展和課程價值的體現,是為了引導學校和一線教師能夠逐步自主設計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3]。因此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不能完全依賴《手冊》,但也不能完全摒棄手冊的要求,要在手冊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學生需求和地方實際,找準資源開發的生長點。例如我們設計的民俗類主題活動“宿遷方言我來說”“舌尖上的宿遷”等內容,就是在手冊中推薦的活動主題“家鄉特產的調查與推介”“演示文稿展成果”“我有一雙小巧手”等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特色文化,抓住考察探究、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的生長點開發的地方課程資源。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具有跨學科、實踐性、自主性、整合性等特征”[4],而每一個地方資源的開發和實施同樣具有多元主體、團隊合作、多維發展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地方資源開發時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家校社資源的跨界整合就顯得尤為關鍵。例如“探尋曉店歷史”主題活動,要與語言學科結合,調查歷史進程,講述歷史故事;與數學學科結合,實地考察、測量、繪制青墩遺址示意圖;與美術、信息技術學科結合,制作宣傳冊,進行網絡旅游推介;等等。在此過程中跨年級遞進式地開展活動,保證不同年級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博物館的參觀、地方志的查閱等部分也離不開社會相關部門、組織的支持和幫助。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要積累成功案例,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庫(學校信息資源庫、我們的家鄉資源庫),形成一種地方文化資源包,固化資源,凸顯地方特色,摸索出“探索—研究—實施—提煉—推廣”專業一體化發展道路,開創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開發形式。
總之,學校承擔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土化開發與實施的義務,需要從開發主體的建設、開發內容的選擇、開發路徑的探究等方面進行本土化實踐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