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俠
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更是一種不言之教,在身體、心理、認知的高度融合中促使個體整個身心的默然化成。整全的身體觀,強調在勞動教育中既要關注學生身體體驗、情感意志、行為習慣的養成,又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素養、價值認同。讓身體參與到勞動的場域中,實現真正的“身心合一”。
勞動教育為何在以往的實踐中遭受質疑、放棄與替代?為什么總是需要外部推動才能得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勞動教育的價值發生了偏離。價值不明,才會方向不清、方法不對,讓勞動教育的發展之路愈加坎坷。過去的勞動教育,從起始、過程到結果,其實都出現了“離身化”的傾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由于受身心二元對立思想的深遠影響,教育者往往只關注“心”的成長,而忽視了“身”的發展,重視精神的培養,貶抑身體的需要。勞動教育中的身體問題,典型癥結是“身心分離”。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受傳統文化影響,人們認為腦力工作者地位高于體力工作者,與其耗費時間進行身體勞動,還不如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即便是學校專門開設的勞技課,也常常被占用。這種現象所折射出的價值理念就是身體勞動不重要、低級、可被替代。另一方面,人們對身體過度保護的意識,即便學生有意進行身體勞動,出于安全性考慮以及溺愛心理,父母也會產生“不忍心”“不舍得”“不敢放手”等心理,從而限制學生的身體參與,對勞動教育的實施造成了阻礙。上述認識都偏離了一個核心問題——身心本為一體。
在教育場域,教師可以成為勞動教育的引路人,抑或是指揮棒。與之相對應的,教師所采取的多是指引與懲戒兩種教育方式。不可否認,必要的懲戒手段有助于保證身體行為的合理性,但是僅強調懲戒的外在作用,卻遮蔽了其原有的教育意蘊,不僅會造成勞動教育功能的異化,更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少教師將勞動作為懲戒學生行為的手段,例如讓遲到的學生做值日,讓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撿垃圾,讓犯錯誤的學生打掃廁所……于是,在一些勞動教育活動中,學生成為被規訓的對象,受教育者成為“理智化的機器”,被視為改造與作用的對象性存在[1]。勞動教育的異化造成了學生對勞動的偏見,勞動教育慢慢走向智育的對立面。很多家長常把“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去掃馬路、種地、撿垃圾”等懲戒話語掛在嘴邊。勞動教育在教育系統中扮演著懲戒的角色,學生、家長及教師將勞動教育的功能異化,這樣,學生體會不到勞動的樂趣,激發不出勞動的興趣,無法培養勞動的習慣,甚至厭惡勞動、恐懼勞動,對勞動產生了錯誤認識,使勞動教育更加被邊緣化。
勞動教育實踐中往往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勞動教育主要是在勞技課堂或學校內部開展的,以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情感的傳授為主的封閉、孤立、單向的知識傳輸,缺乏出力流汗的身體參與。
在家庭中,勞動教育常常“缺席”。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的要求都可大大降低。家長忽視學生的勞動教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學生在家的真實寫照。教師為了增加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時間,經常犧牲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家長也認為參加勞動會影響學習,會占用學習時間,因此把關注點僅僅放在考試成績和升學上。學生親身參與和鍛煉的機會和時間受到較大的局限,學校、家庭和社會缺乏“協同育人”整合機制,出現“單打獨斗,各自為營”的局面,導致勞動教育分散化、淺表化、離身化。
勞動教育與自然具有本真的聯系,然而,今天的勞動教育往往束縛了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體驗勞動的美好的機會。應試教育、互聯網、電子產品幾乎使學生與自然隔絕,勞動教育囿于教室,失去了讓學生與大自然和生活產生聯系的可能性。我們今天的勞動教育常常隔絕了大自然、遠離了生活,這種缺失會造成感官的逐步退化,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要突出勞動教育重點,組織學生實實在在地勞動,以體力勞動為主,讓學生在勞動中出力流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強化責任擔當,切切實實地感受、體認到勞動的光榮、崇高、偉大和美麗[2]。正如馬克思所說,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勞動教育不能停留在一般口號上,更不能在課上“聽”勞動、在課外“看”勞動、在網上“玩”勞動,要堅決防止形式主義,防止弄虛作假和走過場。
主張身心合一,身體就必須進行勞動的實際參與,身體實踐是勞動價值產生的根本前提。勞動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決定了其理論和實踐必須圍繞“人”而展開,勞動教育本應當成為“身體力行”的教育[3]。
唯有讓學生真正進入勞動的狀態,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才能讓他們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果實,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家庭在勞動教育中具有基礎作用,家長要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勞動對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意義,學會放手,給學生參與勞動的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自理,自己的被子自己疊,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放手讓學生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庭勞動,整理餐桌、掃地、洗碗筷。在日常生活勞動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情感,培養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
良好的勞動習慣養將是伴隨學生一生的寶貴財富,同時學生在日常服務勞動的過程中還會逐漸認識到,勞動創造世界,我們在享受別人創造的勞動成果的同時,還必須身體力行參加勞動,為他人提供服務,形成樂于奉獻、樂于服務的勞動勞動價值觀。
正如杜威所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打破學生生活和世界的壁壘,鼓勵學生在真實的勞動體驗中動手動腦,身體力行,在切實的勞動實踐中提升勞動素養。把生活視作勞動教育的源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公益志愿勞動等,在實踐中學習勞動知識、培養勞動能力、發展勞動素養,增長智慧。在身臨其境的社會服務、志愿活動中,學生的勞動能力得以提升,勞動精神得以弘揚。
走進自然,開展生態勞動教育,將自然環境中蘊藏的自然、生物、水等資源轉化為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宣傳生態保護。走進節日,結合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勞動節、志愿者日、重陽節等重要節日開展服務性勞動、社區服務和社會體驗活動。結合綜合實踐專題活動,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我是環保代言人”“家鄉小導游”等服務性勞動和職業體驗活動。在養殖課程中讓學生經歷蠶40多天的一生——蠶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等,讓他們懂得任何勞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懂得動物的生長需要勞動者的精心照顧、呵護。在身臨其境的勞動中,學生從而更加珍惜勞動成果,磨煉意志品質,更真切體會到勞動精神的內涵。
學生在參與真實的勞動實踐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倒逼學生搜集所學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在不斷的試錯、實踐中打開思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在問題解決中變得更有智慧,也為他們日后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做好鋪墊。
比如針對很多同學早上來不及吃早餐以及早餐單一的問題“設計營養早餐食譜”這一驅動任務,學生必須首先了解什么樣的早餐才算營養早餐、哪些食物含有這些營養、如何烹飪制作一頓營養早餐、如何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不斷的追問學習與實踐操作中,問題得以解決,勞動的價值得以實現。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從消極參與到積極體驗,從單一勞動到綜合學習,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在勞動教育中得以提升。
針對當前勞動教育存在的綜合的廣度不夠、實踐的深度不夠的問題,我們提出“T”態勞動教育的理念,以“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為價值取向,倡導一種“廣深共融、廣深互饋、廣深相濟”的T態(“—”表示知識的綜合廣度,“︱”表示勞動實踐深度)勞動教育課堂。通過搭建縱橫交織結構、呈現縱橫交織狀態、實現橫聯縱進效應,實現學生的身心合一與全面發展。
理想的勞動教育不僅僅有“泥土”,還應是與四時節令、生活、自然相連接的融合的課程;是豐富完整,讓學生成為自己、發展自己、面向未來的課程;是從視、聽、嗅、味、觸五感互聯到通感表達的體驗課程;是以學生為原點,多維度建構,橫向關聯的綜合課程。
勞動教育屬于綜合實踐活動四大領域之一,在勞技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助力勞動與技術教育實現雙贏共振。將碎片化的勞動技術內容進行系列化、課程化,開展主題式綜合學習,拓寬學生學習的綜合廣度。
1.深耕教材,增強價值認同
勞動教育的核心是對勞動的價值體認。深耕教材,注重綜合視野中的學科整合,從單調的動手操作走向主題探究,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助力勞動教育,讓勞技教材上單薄、零散的內容變得立體、豐滿,增強學生對于操作內容及方法的價值認同。
以五年級下冊勞技教材中的“翻蓋垃圾桶”為例,要求學生利用杠桿原理完成可自動翻蓋的垃圾桶的制作。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個課題——“垃圾分類”,引導學生去探究垃圾分類的歷史、垃圾桶的演變、分類垃圾桶的標志、進一步了解垃圾分類新時尚。以教材為原點,擴展出綜合、科學和人文的整合項目,增強內容的時代感;充分抓住主題契機,將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等富有時代感的理念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內心,增強對制作項目的價值認同。同樣,教材中豐富的傳統文化項目,如剪紙、皮影、宮燈、制印版等,都可以進行深耕拓展,通過研究性學習開展主題探究,樹立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強對勞動制作的認同感。
2.融合學科,拓寬認知維度
勞動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因此,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勞育”與其他“四育”融合,注重學科融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皆為勞動所創造、生活處處可勞動,拓寬學生的認知維度,從而更好地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如四年級科學課上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養蠶,觀察它們慢慢蛻皮長大、結繭、成蛾、產卵。對于蠶的每一次蛻變,學生都充滿了欣喜。筆者在班級做了一個小調查:“在養蠶的過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難?”同學們提出了桑葉難找、養蠶知識匱乏和蠶沙不易清理等問題。于是,我與學生進行了交流、討論。我們不僅很快解決了桑葉難找和養蠶知識匱乏這兩個難題,同時也發現了關于蠶沙不易清理這個蠶的居住環境的問題。因此,學生急需解決“給蠶建造一個最合適它生長的家”這一問題,對飼養盒的改進也就成為創意物化的重點。
3.整合資源,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意見》提出,社會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多渠道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我國目前已逐步形成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綜合實踐基地、研學基地等勞動教育場所[2]。我們對這些既有資源進行充分整合與利用,使校內勞動課程與校外勞動實踐相互補充,為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提供場所。
如,針對目前學生存在的“五谷不分”問題,我們可以開展“美麗鄉村”主題研學活動,以驅動問題“大米是怎么來的”開展項目化學習,讓學生圍繞稻米歷史、稻米文化、農耕文化、農耕用具、現代科技農業等進行探究學習。在學習中,學生感慨于古人的智慧、農耕的辛苦、科技的神奇,從而更加珍惜糧食,形成文化自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學們在自主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方法必須經過實踐來檢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不斷的優化迭代中,學生的勞動素養得以提升、深度實踐得以達成。我校開展的“八月桂花香”主題實踐活動,勞動就貫穿始終。
1.初次嘗試,關注過程問題
學生走進校園,了解桂花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桂花糕的初次制作。這時候就出現了問題,到底用什么樣的桂花呢?于是,在制作中班級分為三個小組:一個小組用的是在超市里買的干桂花,一個小組用的是自己采集、曬干的桂花,一個小組用的是糖桂花。這時候大家發現桂花的色澤差異很大,買來的干桂花色香味俱全;自己曬干的桂花顏色發黑,香味全無;糖桂花在糖的腌制下顏色變深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怎樣處理才能得到色香味俱全的干桂花?于是,新的行動方向形成了。在制作完成后,同學們發現自己做出來的桂花糕從色澤到口感都不如店里買來的好,這是為什么呢?做桂花糕有什么秘訣?于是,學生決定去桂花糕店實地考察采訪。
2.考察學習,體驗工匠精神
學生帶著問題,去街上的糕點店考察、采訪、學習。在考察實踐中,學生對于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從原料的選擇、分量的稱量、手工制作的過程,到制作中的火候控制,最后,一塊塊色香味俱全的桂花糕出爐了。看著糕點師傅們嫻熟的技法、精湛的手藝,同學們被震撼了,深深感受到小小的桂花糕背后蘊藏的智慧,更體會到創新的重要性。在考察中,學生真切感受到《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感受到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也近距離體驗了工匠精神的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
3.改進創新,創造無限可能
學習了傳統桂花糕的制作,同學們準備嘗試創新型椰汁桂花糕的制作。準備了材料——純牛奶、椰漿、淡奶油、魚膠粉、砂糖等。魚膠粉的處理比較煩瑣,要稱好量,用涼水攪拌均勻,然后隔水加熱到呈液體狀。有的小組由于沒有把握好魚膠粉的量和火候導致制作失敗。有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替代魚膠粉,在起到凝固的效果同時又更好加工呢?大家開始分頭行動,采訪在西點店工作的家長,最后終于找到了替代品——QQ糖。相比較而言,QQ糖的量以及加熱融化的火候更好把握,也就彌補了魚膠粉的不足。在整個過程中,大家砥礪躬行,在制作中發現,在發現后探索,調整方案、改進制作,勞動體驗不斷深入,勞動價值也在向更深更廣的領域延伸。
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習得技能,不是純粹的豐富體驗,而是讓學生在每一天、每一處以及每一個沉浸式、融合化的勞動體驗、實踐和創造中,學會生存、積極成長、幸福生活,回歸生命的整合,通過身體充盈精神和靈魂。
比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口罩成了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防護工具。在“童心戰‘疫’”主題實踐活動中,我設計了“口罩宣講員”“口罩調研員”“口罩設計師”板塊。同學們需要查找口罩的相關知識,以宣講員的身份進行職業體驗,向同學宣傳疫情期間佩戴口罩的重要性;“口罩調研員”調查采訪戴口罩所遇到的煩惱;“口罩設計師”則是要針對這些煩惱進行改進設計,最終設計制作一只可佩戴的防疫口罩。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生活中去。學生的勞動素養、信息能力、批判與創新精神在無形中形成。
勞動不再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簡單劃分,而是身心多要素的全面參與、高度融合。通過身與心、知與行相統一的勞動,學生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智慧的升華,在上升與下沉的縱橫交錯中走向生命的整全,身心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