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樂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城關區靜寧一中,甘肅 平涼)
為了讓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能夠滿足新高考的考查要求,當前在思政課的學科教研中,政史結合是一個大的趨勢,因為歷史唯物觀和馬克思唯物主義本來就是同一研究范疇中的東西。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優秀的歷史文化往往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統治階級的政治文化和引導社會建設的倫理價值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堅持讓黨史進入思政課堂,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中感悟思想政治的內核,從歷史客觀中感悟優秀的政治思想和社會發展制度的價值。鑒于此,論文將圍繞史政結合來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講,思政就是思想政治,是特定時期的政治思想的意識形態的體現。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引領中國人民走向幸福,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歷史。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自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召開以來,黨中央就對各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黨史教育其實就是黨建思想和黨引導中國人民和諧發展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思想和文化。從這個角度上講,黨史進課堂——黨史與高中思想政治的融合是非常好的教育決策,也是讓黨史教育在思政課堂中綻放生命力的關鍵。具體而言,高中思政教學中,黨史與思想政治的融合要完成以下育人目標:
第一,黨史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融合是為了引導學生構建全員、全程和全過程育人的格局,從而讓高中生的政治思想更加系統和完善。
第二,黨史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融合是科學的決策,因為“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因此在高中思政教學中,政治教師要抓住“拔節孕穗”這個關鍵期,將黨的發展歷史、黨在不同階段的光輝思想以及黨的發展路線等優秀政治思想傳播開。
第三,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一定要明史懂史,因為黨史為高中生的思想教育提供豐富的思想政治案例,提供鮮活的思想案例,學生一旦從黨史教學入手來學習高中政治,就能更好地熟悉國家黨建思想的要領,并結合思政課程內容去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從而在他們的心理認知中激發愛國情,讓他們形成民族自豪感,最后樹立政治自信。
雖然黨史進入高中思政課堂非常重要,然而從當前各個中學開展史政結合的教學中,實踐成果欠缺,實踐的路徑相對比較狹窄,由于高考應試指揮棒的緣故以及黨史在常規思政學科教學內容中比例的問題讓黨史進入政治課堂面臨眾多的挑戰。
本身將政史學科融合在一起是一個相對巨大的工程,不但要求學科教師要熟悉課程體系,而且教師要結合部編教材中有關黨史的部分內容做加法,具體就是教師要通過智慧學習平臺和跟隨學校黨建組織定期學習和了解黨史的有關知識和資訊,然后再做一定的優化和升級,之后才能再次分析思政課程構架,然后將思政內容與黨史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感悟,然而從當前的育人現狀來看,黨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構建缺乏教研支撐,因為相當一部分學校在思政學科教研中很少研究這個點,這對于真正意義上的黨史融入思想政治課而言是一個挑戰。
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從學習主體上下功夫,才能激活史政結合的新課堂教學。然而當前高中生因為繁忙的學習任務和舊高考以成績為導向的原因,雖然也了解一些黨史知識,但是對于黨史的內核和黨史與思想政治課之間的關系還停留在相對膚淺的層次上。這樣膚淺的認知對于思想政治教師更好更快地落實政史結合的課堂教學而言是極大的阻礙,因為即使是思想政治教師將史學與政治學科融合在一起設計出一定的學習內容,學生在學習和分析這些知識要點的過程中依然難以深化和內化這些知識。因此高中生對黨史知識學習意識淺是一個挑戰。
部編思想政治教材中關于黨史教育模塊教育的內容是有限的,因此僅僅依靠教材上有限的黨史知識來開展黨史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校可以結合學校黨組織生活會的素材和學校研學中所積累的黨史素材來開發校本黨史教育課程,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然而結合本校和附近幾個學校的教育實踐可以發現:優秀的黨史融入思想政治課的校本開發能力差距較大,一些學校缺乏這一方面的資源和師資,一些學校缺乏開發校本黨史教學的動力和切實可行的規劃,這一點必須在今后的高中思政特色化課程體系的開發中加以落實。
理論是向導,實踐是檢驗的標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黨史教育與思想政治課堂的融合就必須在加強課堂理論深化的同時將課堂的教學理論轉化為豐富多彩的黨史進入思政課堂的課外活動,如黨史名人簡介與學習、紅色電影進校園、民族戰斗精神與黨建故事講演會等。這些非常適合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實踐路徑的開發。但是從常規的聽評課的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學校還不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無法開發出豐富多彩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史學結合的活動,久而久之,學生缺乏理論實踐就無法將黨史學習內化。
上文從黨史進課堂——黨史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融合的育人背景以及當前在推動黨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融合中高中思政教學面臨的挑戰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下面將結合高中思政學科中黨史進入課堂的課堂教學實踐案例來解決問題,從而將黨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融合真正落到實處。
在新課程理念下,以教研帶動教改,再以教改推動課程的教學的實效性是非常可取的,因此在推動黨史教育滲透思想政治課的過程中,可以從學校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實際出手來規劃思政教研活動,利用思想政治教研活動來推動黨史進課堂的實踐,具體的實踐可以如下面的案例所示:
案例1:在進行部編教材必修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教學的時候,可以提前規劃好這節課要教學的每一個模塊,然后將學習這些模塊內容對應的實踐活動與教研活動融合起來,有了教研活動以后,教研活動中的研討可以探究出豐富多彩的活動,利用這些活動來彌補黨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內容的融合過程,自然就有的放矢。例如,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將教研中所設計好的“話說歷史——經典紅色故事繪本展示”這個活動滲透到課堂中來,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將這些內容展示出來,里面包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業發展的圖景和繪本故事,有城市鋼鐵資源發展下大橋聳立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圖景和故事,有中國參與世界經濟論壇的自信和力量的圖景等。學生看到這些內容后,心中自然會涌現出對國家發展的自豪感,之后學生分組來探討,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哪些因素,然后在教研活動成果的引領下,學生會有自己獨有的理解,例如,學生1:經濟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動力;學生2:城市快速發展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硬件;學生3:提升中華民族在外交圈中的歷史地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由此可見,科學系統的教研活動成果的確有助于提升黨史進課堂的效率,讓教師的教學和學生自主思考與實踐可以融合起來。此外,可以在常規思政學科教研中利用網絡智慧平臺搜集有關經典黨史學習的案例和知識,然后經過優化后加入教學設計的特定環節,這樣就可以很好地以教研來提高黨史進入課堂的成效。
意識形態教育是難度較大的教育,但是意識形態教育自身更需要有特定的教育形式對學生加以引導。循序漸進地推進以學生的黨史學習意識提升為根本的教育,能更好地激發學習主體的潛力,具體的設計如下所示:
案例2:同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章節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思想政治教師可以以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下鄉日記中的片段為核心,將這些片段以圖文摘錄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結合圖文和教師給予的適當支架逐步理解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名言,經過這樣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將學生正確的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民本思想的意識形態培養起來。接著思想政治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研討。
校本化課程的建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教改任務,因為校本化課程是依托學校資源和學校鄰近的資源來完成課程資源的融合,設計好的校本課程可以與常規思政課程融合起來,這樣能讓黨史進入政治課堂變得更加有深度,教育意義更強,具體的實踐可以如下面的案例所示:
案例3:同樣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專題教學為例,學校可以針對這一方面,按照時代楷模、科技巨匠、外交風云以及中國智造、中國國防等多個點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這里的課程內容主要是手抄報形式的活頁繪本,有關這些發展要點的影視和紀錄片的收集(收集后按照專題制成光盤);然后將這些資源設計成“中華民族復興的發展之路系列學習”,在正式引導學生學習這個專題之前,先利用第二課堂學習校本系列來豐富學生的眼界,學生觀看和學習了這些資料后,會在他們的心理認知中播種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過程中所歷經的磨難和發展的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的人去拼搏和努力。在學生意識形態形成以后,再利用議題式的課堂對本章節的內容進行教學引導,經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深入黨史感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學生在今后的進一步學習中就會越來越有個性化的思維認知,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掌握黨史的能力真正提升。
理論是實踐的根本,而實踐則是理論的學做結合的結果,因此在進行高中思政的史政融合的過程中,要從傳統課堂教學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課題組要統籌管理,以學科教研活動和課外的實踐活動來加大高中生政史融合的課程教學強度,從而讓高中思政課堂有更開闊的視野,具體的設計如下所示。
案例4:同樣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專題學習為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將本章節的知識核心展示出來。
圍繞思維導圖,學生在思想政治老師的引導下開展小組互動學習,小組將探究的內容彼此分享,活動結束后再經過老師的點撥和啟發完成剩余部分的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整個知識體系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思想政治老師組織學生統一外出研學,如參觀烈士陵園、參觀當地歷史博物館以及檔案館等進一步通過案例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事實,此外還可以利用學校禮堂觀影《厲害了我的國》、歷史紀錄片《筑夢中國》等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過后學生還需要再進行影評,從而讓政史融合落到實處。
面對新課程教學理念,黨史進課堂是提升思想政治課程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目前能夠圍繞黨史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的融合來優化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實踐還不夠,鑒于此,從黨史進課堂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背景以及實現這一育人目標要面對的挑戰,構建了四個層面的課程教學案例,為今后思想政治學科與黨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實操性的建設性意見,從而使政史不分家、政史融合有了動力源。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學中,只要做好課程優化和活動建設以及學生意識形態培養就能收到不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