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叢
(泰州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的暴發(fā)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原本有序的教育教學活動受到了極大影響,全國各地的學校不同程度延期開學,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盡可能減少疫情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教師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線上授課。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病毒并未消失,不斷出現新的變異毒株。2021年暑假,南京祿口機場和揚州的疫情迫使江蘇省不得不再次暫停所有線下培訓活動,推遲大中小學開學時間。之后疫情防控已然成了常態(tài)。這次疫情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在面對類似的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事件時,體育教學活動該如何去應對,怎樣才能將事件對體育教學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安全的前提下該如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在信息化2.0時代該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體育課程,這些問題值得深思。該文通過檢索文獻資料發(fā)現,很多研究者以疫情下的線上體育教學困境為主題,但對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學校體育的開展缺乏探索。
在新型冠狀病毒暴發(fā)期間,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為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對教學的影響,組織開放了在線教育平臺22個,開放在線精品課程2.4萬余門,然而類似大學體育課程,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線資源并不多,主要為一些體育健康理論類和操化類課程。類似于網球、籃球、排球等對場地和練習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在線教學資源比較匱乏,對于技戰(zhàn)術要求較強的運動項目,線上教學也只能針對其部分內容進行教學,如腳步、揮拍等技術動作的示范和講解,對運動項目的技戰(zhàn)術及競賽難以進行直觀高效的教學,學習過程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一項網絡調查顯示,疫情期間選擇為學生提供在線體育課程的體育教師占46.32%,選擇錄像課的教師占20.18%,而選擇直播上課的體育教師僅占9.34%[2]。大學體育課程自身的特性和優(yōu)質線上資源的短缺制約了大學體育課程的線上教學。
《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中規(guī)定,大學體育課程作為學生畢業(yè)的必修課,在校期間不得少于144個課時(專科不少于108課時)。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開設不少于15門的體育項目。每節(jié)體育課須保證一定的運動強度,其中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的鍛煉內容不得少于30%;要將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的素質鍛煉項目作為考試內容,考試分數的權重不得少于30%。根據《標準》的要求,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計劃多以運動項目的教學邏輯和銜接進行設計,如學生選項課為羽毛球課程,教師會根據羽毛球的教學特點和學習邏輯順序進行相應的教學計劃研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能進行線下授課時,若教師繼續(xù)按照原定計劃進行授課,學生在沒有場地器材的條件下上課,沒有練習同伴,只能夠做徒手動作練習或步伐練習,那么將很難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技能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
突發(fā)的疫情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在疫情發(fā)生的地區(qū)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與疫情防控期間需要關閉運動場所相矛盾,在此矛盾面前,有很多人選擇居家鍛煉,采用一些運動量較小、便于小空間或者獨立練習的運動項目。由于活動空間的局限性,體育鍛煉形式單一,缺乏運動強度,嚴重影響了學生體育鍛煉的開展和效果。張得保等人[1]對深圳大學2018級和2019級兩個年級體質健康測試的數據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2018級和2019級分別有24%和23%的學生BMI偏離正常值,男女生耐力項目、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起坐合格率普遍偏低。2021年9月,教育部公布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中顯示,整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都有所改善,但對于大學生來講,身體素質呈現整體下滑趨勢。
在對體育教師的訪談中,很多教師表示疫情后的體育課面臨更大的壓力。由于疫情期間學生身體素質出現下滑,很多學生在返校后的體育課上表現出不敢跑、不敢練的現象。疫情之后的“口罩風波”更是給體育課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嚴格疫情防控措施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相矛盾,體育教師在安全第一的準則下,面對學生的畏難情緒,產生不敢練、簡單練的心態(tài),增加了體育教學中的安全隱患,背離了勇于拼搏、敢于奮斗、吃苦耐勞、超越自我等體育精神的培育要求,影響了體育技能的學習,導致了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下降[3]。
課余體育鍛煉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共同完成高校體育育人目標。教育部規(guī)定,無特殊情況下,學生早操每周不少于3次,課外體育鍛煉不少于2次。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不僅是學校各項體育賽事停擺,就連世界大型體育賽事也出現停擺和延期舉辦的現象。舉世矚目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并且在無觀眾的情況下舉辦。在如此背景下,校園體育活動大大縮水。在疫情防控措施下,間接縮小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空間,在校學生參與社會體育的機會減少,群體性的體育活動減少,學生參與集體性的課外體育鍛煉減少等一系列因素,導致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降低,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頻率減少。
教學評價是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受教育者的發(fā)展變化及因素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可以把教學評價界定為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的手段對教學現象進行價值判斷,從而不斷優(yōu)化教學和為教學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測驗、觀察、檢查等手段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特點及學習效果,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就目前來看,線上體育教學的教學評價手段比較單一,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難以把控,會造成學生線上線下銜接不夠流暢,進而造成體育教學質量下滑的現象。
突發(fā)的疫情在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時,也對“互聯網+”的教育形式進行了一次有效的檢驗。在對網絡課程資源梳理發(fā)現,目前關于大學體育的課程多數是以健康為主線的理論課程,缺乏系統性的技術類課程體系。后疫情時代應總結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經驗,組織優(yōu)秀的教學團隊,開發(fā)和完善符合大學體育教學特點的平臺和課程資源,作為今后大學體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系統的線上體育課程在可以滿足疫情防控“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工作要求的同時,使線上平臺及課程資源與常規(guī)課堂教學形成互補的關系,在常規(guī)教學中作為輔助教學資源,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鍛煉,抓住時機推動體育的“課堂改革”,擴寬體育教學道路,使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具生機與活力,為今后學生的體育學習創(chuàng)造更好的有利條件。
體育教學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從根本上取決于是否有好的學校體育政策,尤其在新冠疫情全國管控的背景下,學校體育的改革和發(fā)展主要是通過政策來推動的[4]。疫情的防控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加速驅動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高校層面,根據“一校一策”的實施辦法,依據學校現有條件和特色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科學審視疫情防控客觀因素,圍繞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總目標,分階段制訂開課計劃預案,充分考慮線上線下的教學銜接和年級之間的層次結構。教師層面,在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能否完成,體育教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后疫情時代,需要體育教師更具有洞察力和研判能力,善于學習,善于嘗試,善于思考,善于總結。教師在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大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終身體育訴求,做到體教融合、體衛(wèi)融合,善于運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依據區(qū)域防控政策和學校階段教學目標,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在沒有疫情之前,常規(guī)的體育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運動風險,想要規(guī)避運動風險,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強學生的健康教育。學校層面,需根據校園體育設施制定完善的體育運動風險管控措施和應急預案,建立學生健康信息檔案,推行體育運動保險機制。健康教育可以看作是體育實踐活動與理論課程的綜合,以疫情管控為契機,加強健康教育,可以利用在線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的營養(yǎng)搭配及科學的健身方法。在不能進行線下體育課時,也應該注重學生體能的訓練,結合項目技術特點,開展相應的力量、速度、柔韌等身體素質練習,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又可以在恢復線下課程時,更好地掌握技能動作。在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避免報復性的體育鍛煉,練習過程中應合理進行運動保護與幫助,教學過程中應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運動損傷處理辦法,降低運動風險的發(fā)生概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大學體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某項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所學技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充足的健身知識是進行科學鍛煉的前提,在疫情防控期間和常規(guī)教學時都應注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指導,將大學體育課堂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當中,養(yǎng)成鍛煉習慣,進而達到終身體育的目標[5]。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可以開展線上體育比賽,如線上跑步、運動視頻評比的活動,積極倡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常規(guī)教學中分時段按流量合理開放學校運動場所,做好運動場所消毒衛(wèi)生等工作,排除運動場所安全隱患,為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提供有利條件。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宣傳,強化學生自覺鍛煉的意識,教會學生如何制訂科學鍛煉計劃,并有規(guī)律地實施自我鍛煉計劃,做好“育體鑄魂”思想工作,逐步達成終身體育目標。
多元素地評價體育學習情況,以促進學生體育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通過評價系統能夠更好、更全面地對學生體育運動學習和體育鍛煉進行指導,完成大學體育教學目標。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通過線上學習數據和運動類軟件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鍛煉水平,獲得更多的反饋信息,糾正偏差,在提高大學體育質量的同時,提高人才輸出質量。將學生日常體育鍛煉數據納入評價系統,鼓勵和幫助學生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思想。
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人們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信息化的發(fā)展進步,不斷擴寬人類的視野,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加簡潔方便。高效的信息流通為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擴寬了道路。信息化技術教學也逐步成為衡量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社會、技術和知識的力量共同把高等教育推向重要的轉型關頭,作為學校體育最后一站的大學體育課程,在信息化教學時代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在疫情防控期間,網絡課程不論是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還是輔助教學手段,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從網絡微課,到在線視頻課,再到線上直播課程,大學體育在線課程也由“泛泛而談”逐步衍生出精品課程[6-10]。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情形更是加快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線上課程發(fā)展和改革已悄然成為大學課程教學的新型手段,在類似體育這種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中,線上教學并不能取代線下課程,線上和線下教學之間應該是互補的關系。在混合式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以下三種要素:一、要充分考慮學科特點。以學科特點作為突破口,將線上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不能盲目追求混合式教學,造成線上線下學習內容不相關,學生對于線上學習積極性不高,應付了事,造成事倍功半的現象;二、充分考慮混合式教學的教師培養(yǎng)工作。一些體育教師對線上課程的開發(fā)和利用存在諸多困難,在混合式教學發(fā)展的同時,要注重教師能力的培養(yǎng);三、注重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大學體育在教學過程中不單單需要教會學生運動技能和運動方法,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在進行線上教學的前期,更應該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其觀察和模仿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其線上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其運動比賽觀賞能力。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合教學,使學生對體育的學習更全面,為今后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混合式教學將不斷完善,智慧教學工具得到不斷研發(fā),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將不斷提高,教師與學生將會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