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臨夏市第五中學,甘肅 臨夏)
教師將生活化理念引入初中英語教學,其目的是通過構建生活化課堂提升學習英語的生動性與靈活性,學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語教材中的生活化語言和場景。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聯系生活生成畫面感,從而使枯燥的教學過程更具趣味性。通過這樣的學習形式,學生也可以將學習到的英語知識更好地應用于生活中,以實現融會貫通的學習目的,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在開展初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發音,隨后再不斷深入學習詞匯、語句,并借助英語完成對事物的描述。學生使用英語的時候,不僅可以應用于對物體的描述上,還可以表達自身的看法與情緒,因此在對話當中往往會出現表達語氣或情緒的詞組。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構建生活化場景,從而引導學生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時候感受相應的社交氛圍,對英語知識的理解也可以進一步深化。通過生活化場景的構建,學生學習英語詞匯、語法的過程不再是單一的死記硬背的過程,而是將其建立在牢固的英語思維邏輯之上,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英語“Good morning!”相關內容的時候,教材中給出的對話場景大多是人物通過第一人稱的形式在早間問候,學生在學習具體的對話內容時可以了解到禮貌用語的基本用法,但也會出現對人物對話關系不夠明確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這樣的生活化場景引入課堂中,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扮演對話中的人物形象,并完成問候場景的演繹。通過生活化場景的構建,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明確對話中的人物關系,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了解問候過程中應保持的社交距離。除了演繹教材對話情景以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中營造適合的英語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室中布置“失物招領處”——“Lost and Found”,并讓學生輪流擔任“Lost and Found”的管理員,嘗試以英語交流的方式完成失物招領的流程。由此可見,構建生活化場景與教學氛圍可以為學生創設更適合英語學習的環境,提供更多學習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英語的存在。
現階段的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固定句式的學習和練習,但由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掌握不全面,在實際應用的時候只能通過比較簡單的形式完成詞匯替換。學生進行英語應用練習的時候,可以對物體的顏色、特點加以描述,或嘗試通過以往學習的句式和詞匯表達對客觀事物的看法,但在通過事物所屬詞性和數量調整固定句式運用的時候往往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生活化工具應用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對事物進行描述。一般情況下,描述事物需要使用物體的單數形式,在人稱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再對名詞的表達形式進行改變。以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What colour is it?”一課為例,這一課中涉及部分描述顏色的詞匯,教師可以先通過對話形式對描述物體顏色的固定句式進行教學,同時使用生活化工具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針對這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寫出例句,并對其主語和主語補足語進行劃分,從而明確第一部分主語和冠詞的搭配情況以及第二部分代詞的省略情況。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句子成分劃分,并明確英語特殊句式在語序上同中文的不同。
初中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都比較強,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盡可能提升英語學習的靈活性與趣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生活化的英語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以對話、表演、游戲等多種形式解放學生天性,同時保證英語教學可以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有關內容的時候,涉及關于天氣情況的詢問與表達,教師在課上就可以直接提問學生當前的天氣情況或學生喜歡的天氣,通過這種對話形式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進而有效進入學習主題當中。對于表演式的學習活動來說,教師需要在課前給學生提供一個表演主題,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表演內容進行排練,并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前進行表演,通過學生表演的主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對于游戲活動來說,也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或者通過小組搶答的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開始教學之前提出一個情境或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進而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導入課程。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同時也是構建生活化課堂的重要靈感來源。在應用生活化理念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應用教材,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進而將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下完成英語知識的學習,從而提升對新英語知識的接受程度。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應用生活化理念構建英語課堂并不是簡單展示英語生活場景,而是將英語自然而然地結合到生活中,使學生自然融入,從而最大限度發揮英語的生活化特征,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成效。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多時候課程已經開始之后學生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而教師一上課就直接進入主題會使學生無法及時跟上教師的思路,導致學習效率降低。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對教材進行生活化解讀,借助一些生活事件或英語故事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從而幫助其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例如,在對人教版八年級英語“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一課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與學生進行互動,詢問其是否去過博物館,并討論博物館是什么樣的以及參觀的經歷與感受等。教師可以選擇幾名學生進行分享,學生對自己熟知的領域進行闡述可以進一步起到活躍課堂氛圍的作用,同時幫助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主題上。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全班范圍內分享自己的經歷可以降低英語表達的難度,對學生口語練習也將會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由此可見,通過將學習主題進行生活化轉換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又如,在學習九年級內容指路與問路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先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部分景點的圖片和視頻,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扮演旅客和當地人,一名學生詢問某景點的到達方法,另一名學生進行解答。這樣通過對話的形式可以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指路與問路的說法,并加深對相關句型、詞組以及重要知識點的理解,提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由此也可以進一步看出,通過對教材的生活化解讀可以更好地將重點與難點知識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而在表達與討論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對知識點的引入,有助于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引導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充分發揮生活化理念的應用價值。
在開展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教材中會設置一定的Activities模塊,教師可以借助這部分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活動機會,讓其掌握更多有關的英語知識。學生在參與英語活動的時候可以實現對英語的靈活運用,以提高英語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理念引入課后作業的布置中,以教材內容為基礎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創作,并在班級固定的“英語口語秀”中進行展示;還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布置課外英語書籍的閱讀,以實現學生英語表達與理解能力的提升。聆聽、學習英語歌曲也是提升英語水平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學習英文歌的時候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聽力與口語能力,還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除此以外,在教學有關于英文電影的課程時,教師在班級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經典英文電影,并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學生在觀看片段的時候可以對其中的表達技巧與英語知識點加以記錄,并應用于實踐當中。學生在課后還可以進一步觀看自己感興趣的英文電影,同時感受其中的語感、表達方式與句型句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作業模式,引導學生在樂趣中提升英語技巧,增強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將生活化理念引入初中英語教學當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教師可以更多地將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構建生活化場景、使用生活化工具、開展生活化英語實踐活動、對教材進行生活化解讀以及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等方法構建更適合英語學習的生活化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