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妹
(甘肅省臨潭縣第三中學,甘肅 臨潭)
在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被提出新的教學要求,尤其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更是被高度強調。初中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更是其他學科知識學習的基礎。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深度思考,從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開始,設計有效的閱讀課堂教學問題,重視學生閱讀心態(tài)的培養(yǎng),并積極應用以能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教師點評和課堂教學討論環(huán)節(jié)等閱讀教學策略,有效推動初中生對語文閱讀興趣的激發(f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使其找到閱讀興趣,進而一步步以科學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需要體現(xiàn)在有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任何一篇語文知識學習都要有其相應的教學目標,只有當教師明確每一次閱讀教學的目標后,才能根據(jù)閱讀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案,進而做好課堂教學計劃,最終有效帶領學生掌握語文知識。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春》這篇文章閱讀學習時,這是一篇朱自清創(chuàng)作的散文,需要學生進行全文背誦,掌握寫景抒情的寫作特點。這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并按照教學目標開展閱讀教學[1]。教師帶領學生對《春》這篇文章進行通篇朗讀后發(fā)現(xiàn),文章通篇都是描寫對“春”的贊賞,深入學習后可知實際上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時期內一種特別的情感表達。這時,教師可以將閱讀教學目標確定為:“體會作者通過描寫春天而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當教學目標確定后,教師需要就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案,進而細化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落實計劃,體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的課程教學前,作者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讓學生查作者簡介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當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后,在課堂學習中,會通過作者簡介與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深入思考,進而明確《春》這篇散文是作者婚姻美滿、喜得貴子、出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時創(chuàng)作的,表達其內心的喜悅之情,同時其主題思想也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由境界的向往。當學生通過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學習文章時,會很輕松地找到《春》這篇文章的學習重點,進而充分學習并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體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需要重視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其全身心投入語文閱讀學習中才能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課堂上四分之三的時間都是教師在講知識點,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有限,這就導致學生的語文思維得不到有效激發(fā)與培養(yǎng),不利于閱讀有效性的充分體現(xiàn),所以,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預留更多的閱讀思考時間,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2]。例如,《春》這篇文章學習時,教師確定閱讀教學目標后展開課堂教學活動,這時,教師需要“閉口”,讓學生有充分的表現(xiàn)機會。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已經通過信息技術查詢到作者朱自清的簡介,并且對《春》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就這些已經掌握的閱讀內容分析課文。這時,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其語文思維開始發(fā)揮作用,會通過閱讀文章找到需要學習的知識重點。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將會指引教師不要搶學生的表現(xiàn)機會,會在課堂中預留出一半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個人能力,使語文閱讀的有效性進一步彰顯。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需要在充分的閱讀教學準備中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需要教師在課前帶領學生做好充分的閱讀準備工作,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時有內容可講,有問題可討論,有知識可以升華教學。例如,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前,教師需要根據(jù)課標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以設為多個,也可以設定為進階式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一步步掌握課文[3]。閱讀教學準備的工作主要包括《濟南的冬天》的作者簡介,這篇文章被創(chuàng)作的背景,其文體是什么,立意是什么,文章寫作思路是什么,寫作的語言風格是什么,等等。教師將這些閱讀教學準備整理成一個閱讀準備目錄,在開展閱讀課堂教學前發(fā)給學生,并指導學生按照閱讀準備目錄內容的要求做好預習準備。通過準備,學生對閱讀目標更明確,知道學習方向與目標,明確學習動機,這時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整篇文章會有與平時閱讀不一樣的體驗,閱讀效率與閱讀質量會穩(wěn)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將順利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自信心也將被激發(fā)。此外,為增強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就閱讀學習準備目錄中的內容共同整理、分析,以此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體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設計閱讀問題,是確保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任何學科教學的開展若沒有一定的問題設計,將會使課堂教學變成“一言堂”,不僅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同時課堂學習氛圍不濃郁,學習效果不明顯,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轉而在課堂上開小差。基于此,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前,需要對將要講解的文章進行充分備課,針對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設計閱讀問題,以此有效推動學生進行閱讀思考,并逐步形成語文思維,提升語文閱讀能力[4]。例如,《春》這篇文章學習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閱讀問題:(1)整篇文章都是講“春”贊賞“春”,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2)文章中有一處運用三個比喻句組成了“排比”修辭格,想要表達什么,有什么具體意義?教師設計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學生在文章閱讀過程中可以快速找到問題的出處,但若想正確、全面地回答問題,則需要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精讀,按照教師布置的課前預習內容進行通篇細化分析,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大腦在高速運轉,能夠充分調動感官,將語文思維能力充分顯現(xiàn),這個過程將有效培養(yǎng)并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盲目閱讀,有目的地進行文章分析。
重視應用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保障語文閱讀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文章閱讀需要有一定的閱讀方法,若一直采用快讀的閱讀方法,學生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字里行間蘊含的作者思想情感;若采用慢讀的閱讀方法,學生不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找到閱讀的中心目標,無法完成閱讀任務;若采用精讀配合略讀、帶著問題開展整篇閱讀活動,能使學生獲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在短時間閱讀中找到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明確文章段落大意[5]。例如,文章《秋天的懷念》是一篇不到千字的散文,并沒有絢麗的文采,文字很樸實,卻在閱讀每一段話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慢讀、精讀整篇文章,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不僅便于學生深刻體會文章中表達的對母親深深的懷念,更能使學生學會這種寫作手法,從而應用到自己的作文創(chuàng)作中,獲得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雙重提升。再如《散步》,這同樣是一篇寫懷念母親的散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第6、7、8自然段進行精讀,其他自然段進行快讀,這樣的閱讀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進而明確文章的主題思想,體會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兩篇同樣抒發(fā)懷念母親的散文,不同的閱讀方法都將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具備健康的閱讀態(tài)度是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根本。初中生已經初步養(yǎng)成自己的學習習慣,一部分學生對閱讀的學習心態(tài)是端正的、積極的,會按照教師要求完成閱讀準備任務;而一部分學生閱讀學習不積極,常常抱有消極的心態(tài),對閱讀學習不上心,這樣的學習心態(tài)會影響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這時,語文教師需要對班級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心態(tài)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可行的閱讀觀,并且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適合的閱讀習慣。例如,班級中一部分學生不愿意做閱讀筆記,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閱讀筆記以錄音或者視頻的形式進行記錄,鼓勵自己一直堅持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教師鼓勵學生查詢這篇文章的出處,并通過智能手機錄制自己的閱讀感想或者對文章某一段有深刻體會的也可以錄制。教師布置這樣的預習作業(yè)后,會有效引導學生逐漸端正閱讀學習態(tài)度,并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錄制作業(yè),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認真閱讀每一篇閱讀文章,找到中心思想或有深刻感悟的內容,最終充分體現(xiàn)閱讀的有效性。
做好及時有效的閱讀教學調控,是提升閱讀有效性的最有利的教學手段之一。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更多是要求學生在家庭中自主完成閱讀練習,并在第二天課堂上與教師就閱讀問題、閱讀內容進行討論,但課堂閱讀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基于此,教師需要制訂確實可行的教學調控方案,確保觀測到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閱讀學習情況。例如,教學《散步》這篇文章時,教師給學生布置閱讀筆記,鼓勵學生在閱讀時摘抄其中的好詞佳句,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學生可以將閱讀感受記錄在閱讀筆記中,如閱讀到作者決定走大路還是小路這一段落時,學生可以分析作者內心的想法,記錄自己的讀后感想;還有一種是想象型閱讀筆記,這是一種閱讀后的知識升華,學生根據(jù)文章的寫作布局思路進行仿寫,或者進行改寫,寫出與文章中作者做出不同選擇后發(fā)生的故事,這樣記錄閱讀筆記有兩點好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鍛煉作文寫作能力,提升作文寫作水平,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充分閱讀,這樣才能明確中心思想,明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做好文章改寫。
增加教師點評和課堂教學討論環(huán)節(jié)是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重要的結束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認為課堂閱讀講解教學是最關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對閱讀知識的掌握以及閱讀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都是在課堂閱讀學習中學習的,但通過調查分析后發(fā)現(xiàn),學生在閱讀講解上對閱讀知識的掌握程度只占三成,更多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師的點評和課堂教學討論環(huán)節(jié)。這主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的沉淀規(guī)律上可知,知識的學習要經過“初學—理解—再學習—評價—討論—總結”這個過程,語文閱讀學習也不例外。例如,學習《散步》這篇文章時,學生需要經過預習這個初學過程對文章大意有初步的認識;接著根據(jù)已經掌握的閱讀知識對文章中的各句子、段落進行理解性學習;接著學生對文章句子和段落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進行深入學習;接著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與閱讀筆記進行針對性評價,通常情況下,需要對閱讀筆記進行針對性評價,有不足之處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指出,并給予一定的語言鼓勵,若學生整理的閱讀筆記質量非常高,教師更需要進行重點評價。但若學生的閱讀筆記較好,有討論的價值,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例子,鼓勵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將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充分體現(xiàn)。
總而言之,在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是被重點提出的教學要求,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并且有效落實。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知識,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使其獲得語文學習自信,并在不斷的閱讀積累中,找到語文學科的學習密碼,最終提升個人語文綜合素養(yǎng),體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