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鑫,沈一帆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541004)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平穩、人文高等教育普及、文化產業發展繁榮,創新型人才培養大量缺失,整個社會才意識到了創新創業類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相關性。但非遺文明作為我國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單純是形式上的繼承和發揚,則勢必在漫溯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
高等學校必須以培育大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為主旨,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以順應并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文明發展的新時期。而非遺文化既是國家的,又是地域的。它既來源于地域文化,長于地域文化,也可融于當地文化中[1]。一方面,利用當地的非遺資源不但能夠給高校學生帶來豐富的文化創意內容與素材,還可以有效提高其雙創項目與相應扶持政策的貼合程度[2]。另外,通過高等學校對科技創業型人才的培育,將給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播事業帶來更強大的人才保障力量,讓非遺產業更貼近學生生活,讓非遺的故事更深入人心。所以,在普通高等學??萍紕摌I教學課程中融合地方非遺文化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對地方非遺文化建立的良性保存和傳播方式,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3]。
地方非遺的繼承離不開契合地方特點與歷史語境的創新性。但當前,廣西非遺在創造性上面正臨著欠缺。部分項目仍保留非遺原生態的形象,但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內容上均已無法適應當代廣西民眾日漸增強的文化審美要求。由此可見,對廣西非遺的繼承和保護,就需要更加整合當代藝術、現代科技與本地人文元素,讓非遺的文明轉換為文化產品走進尋常百姓人家,讓更多的地方非遺產品都可以訴說廣西非遺故事[4]。因此,通過借助非遺項目進入大學校園的活動,可以讓廣大學子們參與并感受非遺中承載的包括口頭傳說、服裝、生產技術、樂器、風俗等方面的集體人文記憶,并將之納入大學創新創業課堂的教育實踐之中,使大學生通過雙創項目融合地方非遺精髓,將傳統廣西的非遺文化重新賦予了當代嶄新元素。
非遺傳承與保存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個以人為本的生活態文化遺產,人的生命延續對于非遺來說尤為重要。學校豐富的設施、技術、活動場地以及多樣化的校園文化生活,將有助于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從而讓更多的高校加入項目并積極弘揚非遺,因此廣西師范大學蠟染工作室就從以下角度做出了探討和努力。
蠟染工作坊致力于將現代時尚元素與傳統非遺手作技術相結合,設計、制造和營銷富有現代時尚氣質的各種傳統手工制作飾品,目前已經建立了非遺手作產品微信群和微博以及抖音傳播等多個線上線下傳播平臺。是由蠟染工作坊構想的以“促進非遺文化傳播,弘揚非遺手作技術”為宗旨的大學生創意創業服務工程項目。希望攜手非遺手作藝術家,培養大學生自身的培訓講師團,并計劃協助高校、社會教育組織等企事業單位合作,舉辦非遺手作培訓交流等活動,以培養和提升當代人的非遺手作興趣與技術,并促進非遺手作技術文化的傳播。通過建立非遺手作技術培訓中心與非遺手作產品銷售的網絡平臺,在使非遺時尚文化產業實現新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非遺手作藝術家的職業創新。
“蠟染工坊”經過在校內外進行廣西非遺元素服裝手作技術訓練組織和培養“大學生教師團”,將逐漸壯大教師團的規模,進一步豐富培訓項目的教育方法與教學規范,將首先透過在校園以社團的方式逐步促進非遺藝術文化在高校內的擴散,在我校大學生人群中積極傳播服裝手工制作技術,繼而在校內外進行與政府公益組織、教學訓練單位、知名企業等機構的聯合,舉辦各種服裝手工制作培訓項目,進一步增強非遺產業的社會吸引力,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服裝手工制作技術能力,并培養愛好非遺元素服裝手工制作技術的手藝人。利用蠟染工作室的產品營銷平臺,促進非遺元素及服飾手藝人制品的銷售,是促進非遺手藝人就業創業的平臺。
在研習蠟染技藝過程中,課程的主創團隊期望學習者們能夠體會到蠟染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感與對中華民族的責任使命感,而高校美育教師在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同時,更是將教育擺在了首要地位。本課題以蠟染藝術為載體,期望高校學生在自身的學科領域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同時,也擁有更加開闊、包容的視野,對中華民族豐富璀璨的文化傳統工藝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豐富的情感感受。
“蠟染工坊”線上+線下課程宗旨:目的使學習者對蠟染文化有總體概念和認識體驗,對本民族深厚而豐富多彩的蠟染文化歷史與工藝狀況有粗略的認識。對蠟染工藝品以及背后承載的傳統工藝與文化底蘊都有所深刻體會,并期待通過階段性培訓能夠對蠟染工藝在高校內和校外產生更有深度的宣傳與帶動效果。
課程方案:針對各種產業的特性以及掌握的困難程度,為課程培養服務從產品類別以及培訓級別兩方面制定了差異化的培養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線上公眾號我們主要針對兒童提供蠟染課程學習+蠟染制作小游戲,線下則是針對兒童開展苗族蠟染線下蠟染課程和暑假/寒假七天蠟染訓練營[5]。
“蠟染工坊”文創產品針對游客以及成年消費群體,用苗族蝴蝶紋樣蠟染進行文創設計[6]。在鄉村開展免費的蠟染培訓課程,鼓勵他們加入蠟染產品(手提包、服裝、抱枕、杯墊、帽子、圍巾、門簾、帆布鞋、馬克杯、鑰匙扣、名片設計等日常用品上)生產,提供銷售渠道。
蠟染產品制作宗旨:創造大量就業崗位,促進農村振興。農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習近平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7]。我們的蠟染文創產品出于村民之手,“蠟染工坊”給予她們技術培訓,我們在為鄉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拉動鄉村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符合了國家戰略。
蠟染產品生產模式:通過對村民提供免費的18個課時崗前培訓,教會村民苗族蠟染的整個過程和關鍵的苗族蠟染技巧。村民可以自愿選擇制作蠟染產品數量,通過回購的方法收購最終成品[8]。
我們有專業的隊伍,既涉及設計、經濟、軟件等各個方面,又有包括非遺傳承人顧問、非遺研習培訓結業學員成員、專業教師資格成員等在內的諸多專業技術人員。專業的老師進行講授,對苗族蠟染,特別是紋樣符號研究有多年的實地研究經歷,在教學中通過對苗族蠟染的歷史脈絡整理和對學習者的審美水平提高,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基礎。由設計系的本科生擔任助教,配合教師在課程上指導和幫助學生。在創新創業學院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下,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供學生開展實踐嘗試。
團隊擁有強大的專業師資力量,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資源保證,在課程開展的前期就一直在緊密注視教學進度,在開課完成后就做好了全校范圍的推廣總結工作,為下一個課程的發展拓寬了道路。苗族蠟染文化內容中最重要的就是制作工藝,但苗族蠟染的制作工藝被苗族聚居地的手藝人掌握著,離開這個地方其制作方法就難以為人所知,想要體驗制作過程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邀請蠟染非遺傳承人、民族手工技藝專家、少數民族手工藝方向碩士導師來進行授課,讓參與者親身實踐體驗蠟染制作過程,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知識表現形式,實現非物質形態文化內容的線上線下虛擬體驗。
通過蠟染學習的課程微信小程序,在上課之前老師利用線上平臺部署了教學任務,學員可以獨立進行有關線上知識資料的預習,并做好了相關預留工作。而在線下上資料預習和各項任務實現的過程中,老師特別要注意對課上工作的設計與部署,以學習目標為牽引與重點,引導學員有目的、有深度、有目標地運用線上資料練習與分析,為以后的線下資料學習活動中的小組或個別的任務實現成果,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在此流程中,以任務為牽引,促進知識的掌握,充分調動學習者興趣,為后期的線下課程提供前期儲備,進而達到理解、運用與設計層面的效果的目標,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并在此流程中訓練學習者的設計創作能力。
線下教育流程中,以前期的線上任務完成成果呈現和交流為起點,以在線下推廣深入學習后所布置的進階性挑戰性任務為歸宿,強調保持與線上教學的緊密結合,從而對線上、線下教學充分融入,把在有限空間里的傳統課堂有效延伸為現代智能化課堂,從而提高了學習者參與度和主動性。而老師所肩負的則是指導教師、主持人、教學專家等多個角色,對老師的學科力、課堂教學把握力、課程設計力等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
我們將會在保持基礎文創產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優質產品,進一步提升產品并豐富產品種類。計劃在未來以各類APP應用程序為主要媒介構建的教育資源網絡平臺,透過利用MOOC、微課、音頻、PPT等教學方式的線上展示和溝通互動性。將能夠使學習者更方便、更直觀、隨時隨地地掌握所學內容,有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習者的修讀眼界,促進學習者的讀書自主性更強,從而充分營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環境。
在發揮線上資源平臺的功能和優勢條件下,透過利用線下教育資源實現的指導跟蹤與評估功能,能有效推動學習者線上內容的掌握與轉化。線上線下聯合完成教育目的,以適應新時期中國教育模式發展的新需求與變革方向。
我們在了解并制作純天然蠟染產品時存在困難。如今市場上流傳著的蠟染技術太過于大眾化,且染料用量錯誤可能導致產品易腐、使用者皮膚過敏等不良后果。但傳統的優質蠟染技藝大多還是以家族式方式進行傳承,所以我們很難從傳統的優質蠟染技藝中得到啟發,而是只能通過反復的資料整理和成品實驗來提高蠟染水平。未來預計在不斷提高的課程質量和產品銷量基礎上,逐步涉及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推進線上互動式蠟染課程、高效率環保蠟染染料的深入發展,用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和更具經濟效率的蠟染方式助力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廣西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內容。當前苗族蠟染非遺保護與傳承已在共同努力下卓有成效,學者們對于此類研究也逐漸深入[9]。在當前趨勢背景下,把廣西苗族蠟染為例作為挖掘中國少數民族非遺項目開啟“兩創”實踐的可能路徑與方式,從而引發社會各界學者諸多思考?!皟蓜摗睂嵺`將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的振興與富強,在鄉村振興大業中承擔起其在新時代的使命[10]?!盎ヂ摼W+”教育逐漸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創新化的標桿,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有助于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中,為社會培養高端技術復合型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