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妮
運用體驗式教學培養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的思考
趙佳妮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光明路小學,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道德與法治是輔助樹立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重要課程,包含國情介紹、公民教育、道德培養等多項內容,對提高學校思政建設質量,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均有重要意義。正是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綜合性、生活性、政治性等多重特性,因此增加了其學習難度與學生理解難度。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做好體驗式引導,更有助于學生走進書本、理解教材內容,充分意識到道德、法治思維培養對提高個人素養的關鍵意義,加深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質量。基于此,本文將探討體驗式教學在培養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中的作用。
體驗式教學;道德與法治;小學教學;思維培養
小學是學生身心成長的重要時期,隨著其自身年齡的增長,其自主意識與道德意識也在逐步增強,會對周圍人物、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認知習慣。此時更應做好學校教育引導工作,幫助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認知觀念。隨著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2016年教育部對小學德育相關課程內容也進行了調整,將“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合并為“道德與法治”,豐富了課程內容,增加了學科綜合性與教育意義。但小學生受自身年齡限制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學習部分知識內容時不能很好地進行生活資源導入,從而降低了課堂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影響了學習興趣。通過做好體驗式教育,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教學情境,更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習體驗,豐富學習內涵。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更加注重學生道德品質、探索精神、集體主義、熱愛生活等素質培養,因此大部分課程內容也較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在進行體驗式教學時可直接從此入手,豐富課程內容,積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其課堂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活動,增加學習感悟。
如在進行部編版五年級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一節時,課程教師可以與班主任共同組織班級學生開展班委選拔活動,幫助學生明白班委成員選拔意義。在活動開展前,課堂教師應結合班級情況,擬定班委職務名單,在課上與學生進行探討,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的責任與義務,并思考班干部能力評價標準有哪些?共同確定班級班干部職位名單并制作競選公告,要求在這期間學生結合個人能力撰寫競選宣言,自愿參加選舉活動。教師在活動期間要做好引導與監督工作,幫助學生客觀評估競選班委同學能力,而不僅是憑借其個人學習成績、班級威信力做出選擇,客觀投票。
班委選擇雖然是較常見的學生活動,但很多學生其實并未真正參與到此活動中。這是因為很多學生羞于表達自我,不愿意做“出頭鳥”,同時教師一般更看重成績較好或有職務擔任經驗的學生,導致部分班委在開學之初已有內定人選,影響了學生參與積極性,因此淡化了其主人翁意識。教師通過引入課堂內教育,與學生共同商議班級班委職務,確定成分構成,可以使學生更客觀地看待班委選拔活動,從組織能力、原則性、服務意識、成績、班務職責等多方面考量自己與其他同學,了解選舉意義,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影響中,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小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的發展階段。將孩童時期大量受追捧的繪本故事和童謠,以及連環畫等一系列學生喜愛的圖文融入了教材,讓原本枯燥乏味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且具有吸引力,使得小學生們更愿意接受和牢記道德與法治知識,如此一來便可起到增強思維深度的作用。
例如,在《我不拖拉》的教學中,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主要以講述《寒鳥號》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搭配了與其相應的插圖,但對小學生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是插圖,教學內容是并不具有吸引力的,就很容易造成學生閱讀后容易遺忘,很難將故事內容與插圖銜接起來。而此時,教師可以選擇通過多媒體或者影視展示的方式,將《寒鳥號》的故事播放給學生聽或者欣賞,給小學生帶來視聽方面的體驗效果,并要求學生邊看邊聽,邊思考:“為什么寒鳥最終會被凍死?”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鼓勵小學生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說一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示?”最終明白“寒鳥號”是因為沒有及時筑巢過冬被凍死了。這樣可以讓他們明白“總是想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推遲到明天,甚至后天,最終一事無成”。
在故事情境的影響下,小學生的思維是處于最活躍、最興奮的狀態,能夠自然而然地進入故事情節,如果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動畫呈現所要講述的故事內容,不但能為小學生營造更加輕松活躍的思維氛圍,還可以在留下深刻印象后激發學生的感官。然后在情感體驗中觸動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讓學生意識到經典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深入地分析故事內容,以鍛煉小學生的道德和法律思維,培養思考的習慣。
辯論也是一項較有效的體驗式活動方案,通過結合課本內容產生的議題組織甲乙雙方學生準備材料、組織辯論活動,不僅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議題的認知程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還能幫助未參與辯論的學生豐富議題認知角度,通過不斷反思獲得知識感悟。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四年級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一節時,教師就可結合章節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現代科技、互聯網技術對于人們生活產生的利弊,并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展開“網絡直播購物的利與弊”辯論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組成正、反雙方辯論團隊。在正式開展辯論前,由教師對學生辯詞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開闊思路,找到更多切入點;在辯論期間,教師擔任主持人組織學生為正、反雙方投票,并做最后辯論點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直播對現代人生活產生的影響,并思考盲目消費帶來的惡果,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思辨能力、批判思維的養成也是德育課程的一項重要教育目標。隨著近年來社會發展的變化,也豐富了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渠道,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網絡、書本信息的引導,對一些事物出現偏見,產生認知狹隘等問題。教師通過走出課本延伸主題內容,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活動,能有效豐富學生事物觀察角度,正確看待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提高個人分析能力與思考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親身參與活動對其產生的學習印象往往更加深刻,這是因為小學生較感性,形象思維較敏感。在教學期間,教師合理編寫劇本,組織學生排演,并在排演后組織探討。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角色認同感,設身處地考慮問題,更有助于豐富其情感體會,增加共情能力,在以后生活中遇到同類型問題時可以及時想到解決辦法。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六年級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一章節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幫助學生意識到國家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視程度,了解未成年人有哪些保護法規,遇到違法事件后應如何處理并積極維護個人權益。教師可在網絡上搜尋相關案例,并在課上組織學生討論,如可以選擇一起“家庭暴力”案件為學習案例,在完成課程引導后,鼓勵學生將具體案件編寫成劇本,挑選學生扮演父母、孩子、警務人員,在課堂上進行排演。之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遇到了打孩子的父母應如何勸阻及處理”。在課下引導學生通過課外調研,了解本地未成年人保護咨詢機構,并獲取其有效聯系方式。
角色扮演、劇本編寫并不是要求學生一味地還原案例或者模仿生活,而是要求其在劇本表演、觀看過程中加入個人思考,代入到場景、角色中去,達到學習目的。在進行情景再現、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啟發工作,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表演,而不只是單純看熱鬧。另外在提問期間,教師也要注意盡量避免學生念書本式做答,應要求其結合案例給出答案,加入個人思考過程,加深學習印象。
好玩是學生的天性之一,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在參與過程中充分調動個人學習熱情,改變學習態度。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生活調研,并從身邊環境入手,可有效加深其學習體驗,促使學生了解課程學習意義,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如在教授部編版二年級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時,針對第二章節《家鄉物產養育我》,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收集2~3種富有家鄉特色的特產、習俗、方言進行課上展示,要求學生在展示期間不一定要都用實物,也可以通過手抄報、畫作、陶塑等方式展現,在課上每小組派出1名學生進行介紹,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完畢后,教師還可為學生介紹當地特色的農業產業鏈,幫助學生認識現代科技與傳統特色結合下的家鄉發展情況,增加愛家鄉、愛國情懷。還如在教授部編版四年級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點綠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制作學習調查表,給學生1周的時間,要求其按小組形式收集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情況,并統計家中塑料袋一周使用量,在課上進行小組數據分析,引導學生討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減少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如采用環保購物袋購物等。依照課上討論結果,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下積極實踐,統計一周后家中塑料制品使用情況,分析上節課各項環保方案的可行性。教師要幫助學生通過數據調查、材料分析、方案實踐一系列過程更深刻地認識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可替代性與不可替代性,從自身做起,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養成環保觀念。
豐富的課外活動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學習體驗,還有助于提高其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減少課業負擔,運用活動參與的方式學習課本內容,借助活動過程建立課本與實際生活間的聯系,從而將知識內化,改變個人生活習慣、學習行為。教師在學生活動參與期間,應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探索精神,而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引導其加強學習實踐,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
體驗式教學法具有親歷性、自主性、差異性、想象性、突發性等特點,而事先制定的教學計劃和目標,可能會隨著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出現一定的偏差。雖然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夠多,但由于學生在不同成長環境的影響下,對于相同的事物總是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小學生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小學生充分的思維自由,不能遏制學生的思維方式,并且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小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靈活機動地把控住整個課堂進程和整體穩步發展,在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個主持人的角色。尤其是體驗式教學活動的總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和感悟隨時改變自己的教學計劃、目標等。這不僅僅需要教師課下的充分準備,還需要教師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將自己的課堂總結和升華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和教師產生情感共鳴。
體驗式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為學生設計有趣的道德與法治問題,激活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進而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運用已掌握的相關知識點共同解決此問題。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合作團結意識,提高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值得教師注意的是,設計道德與法治問題應該結合本班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根據教材內容,進而設計有趣的道德與法治相關問題,帶動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的討論中,提高教學有效性。例如在講解《我愛家鄉的山和水》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家鄉的山和水,并以此開展體驗式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道德與法治教學就可以從培養學生的興趣方面著眼。為學生創設一個體驗情境是體驗式教學的第一步,也是調動學生興趣的第一步。首先,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對知識結構進行優化和凝練;另一方面,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學生的視角引入教學,引導學生觀察事件和現象,運用話題性、熱點性的問題或事件創設體驗環境,歸還學生的課堂話語權,激發他們的課堂活力和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解《班級生活有規則》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沒有班級規則、班級會變得雜亂無章的場景,通過這樣的設定引導學生明確規則的重要性。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生活性、體驗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對學生道德觀念樹立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在小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趣味性,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科結構特點、學生學習特點豐富教學活動內容。通過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組織課堂、課外活動,展開主題辯論,創立學習情境等方法,增加課堂教學體驗感,助力學生道德成長。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促進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的提高,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還可以引領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為成為一名合格社會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
[1] 袁棋.淺析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016):169-169.
[2] 凌秀娥."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開展策略[J].新課程(教研版),2020(001):156-157.
[3] 周馳.借來彩鳳雙飛翼積極體驗悟真知——淺談體驗式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J].2018(28):49-50.
G622
A
1002-7661(2022)26-0031-03